易筋经的起源和发展
易筋经的起源
易筋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套健身养生大法,干百年来,由于其动作连贯舒缓、易学易练,还具有修心养神、御邪疗疾、延年益寿等显著功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健身运动方式。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现在,普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易筋经应该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导引术。导引术是从原始社会的“巫术”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已成为各养生家所必练的项目。到唐宋年间,易筋经被一位僧侣改编,至明代便开始流传于社会。
另一种说法认为易筋经起源于“五禽戏”和“八段锦”。因为三者不仅在修炼本源和指导思想上极为一致,时间上也颇符合演化规律。而提到五禽戏,其实早在汉代时就已非常系统和完善,到唐代时更是发展出许多流派;而关于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录则出现在北宋政和年间。随着时间的轨迹,易筋经一词也慢慢出现,大约到清代中晚期时真正确立。不过,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前一种观点似乎更具有说服力。因为,1974年,在湖南长沙马王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姿势各异的导引图,与现今易筋经相对照,发现易筋经的基本勐作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原型,这无疑更能证明易筋经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绝非外来物。
易筋经的发展
易,改变、脱换的意思;筋,就是筋脉、肌肉、筋骨,也包括血管、神经、韧带等组织;经,是方法、指南、权威性著作之意。三个字合起来,意思一目了然,即为活动筋骨的权威著作。在《易筋经》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用“易筋”之法来锻炼人体肌肉,改善人体经脉,调节人体筋脉,真是外练筋骨,内壮脏腑,健身又强体。易筋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武学技术,其本质就在于作用、改造人体的生理功能,使普通人体能获得超常的或者是对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其实在很长的时间内,易筋经一直不被世人所熟悉,更别提习练。除了少林寺和一些注重养生之人对其参悟较透外,普通百姓可以说是对其知之甚少。如今,由于易筋经简单易学,对场地和器材没有任何要求,而且动作舒缓优美,效果明显,已成为人们的必修“功课”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其更为喜爱,他们一面调节着正在衰退的人体机能,一面愉悦心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实践证明:儿童习练易筋经,可以改善虚弱体质;青少年习练易筋经,会利于发育,使身体更强壮有力;中年人习练易筋经,会缓解压力,调节心理,舒畅情绪,消除疲劳,补充精力;老年人或有疾病的患者习练易筋经有助于提高体质,恢复健康。另外,易筋经对于女性更具有非常好的功效,不仅可以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使女性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能塑身修型,养颜燃脂。
由此可见,易筋经已经开始进入全民时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人会陶醉于易筋经的舒缓与优美之中。
易筋经的神奇养生功效
促血液,强筋骨
易筋经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要心宇气平,肢体舒展,所以,习练易筋经时,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躯干还是关节,都要完全、彻底、充分地屈伸、收缩、扭转,从而起到牵拉身体各部位骨骼及关节的作用。并且,要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活动,争取使身体处于柔和而充满力道的“动”中,长期坚持,既可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柔软性、灵活性,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过程,从而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现代医学证明,长期习练易筋经,会加强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内脏功能,延缓衰老,而且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病症的康复也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习练易筋经时要求心情宁静,全身放松,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再配合着身体的扭转拉伸,手足推挽,既利于调整失调的生理功能,也可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适宜体力充沛者,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如果想练,谨记要量力而行。
调阴阳,通血气
《黄帝内经》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就是,人体里的阴阳之气决定着身体的健康。而习练易筋经,可以增强人体真气的运行,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全身协调的效果。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温养肌肤、抵御外邪,同时还参与着脏腑的活动。血,是神经活动的补给站,它穿行于全身,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而易筋经正是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使关窍通利、气血流畅,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易筋经的功法特点
简单易学,群体不限
易筋经刚柔并济、动作简单,尤其适合体弱多病者和中老年人。而且习练易筋经对场地要求不限,可大可小,只要双脚可平稳站立,利于活动即可。
扭身转体,强筋利骨
身体充分放松,上肢、下肢自然舒展,内心保持平静愉悦,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习练易筋经的基本要求。而在习练时,不论是胳膊还是腿部、躯干、脊背,都要充分屈伸扭转,只有在此基础上,易筋经的功效才有助于发挥,也才会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柔中带刚,动中有静
习练易筋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动作舒缓柔和,和谐连贯,犹如行云流水,仿若数干条小溪缓缓而集。此套功法刚柔并济,看似轻盈,实则充满力道;看似有力,却又绵绵如雨。此外,练易筋经时必须保证全身上下都动起来,从而使运动更为协调,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旋转屈伸的支柱一脊柱
脊柱,又称脊梁,是人体直立的主要“柱子”之一,由椎骨、韧带、脊髓等组成。而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及脊髓,还有周围神经所组成,它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及系统的活动。所以,脊柱的旋转屈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另外,脊柱的运动还可带动四肢、内脏动起来,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祛病益寿的目的。
易筋经习练指南
1.易筋经动作流畅自然,如果配上舒缓轻柔的音乐,可以引导人更好地入静。
2.习练前要全身放松,闭目静心。
3.做一些预热活动,尤其是冬天,比如压腿、踢腿等,可防止过度牵拉而受伤。
4.易筋经的不同“势”对不同病症具有显著疗效,可进行针对性地加练,比如患有颈、肩病者,可以多习练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及出爪亮翅势。但总体来说,还是以整套习练为宜。
1.精神放松,形意合一:习练易筋经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其他意念引导,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动,达到健体养生的作用。
2.呼吸自然,贯穿始终:习练易筋经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始终和呼吸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
3.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易筋经动作有刚有柔,且刚柔之间是不断转化的。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和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功效,反而容易起到反作用,影响身体健康。
4.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习练易筋经时,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和身体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不必强求。同时还要遵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易筋经习练宜忌
时间宜忌
1.饭前、饭后45分钟内不宜习练。
2.有失眠现象的睡前不宜练。
3.在《易筋经》原文中,有提到“日行三次”,即每日早、中、晚各3次。如果3次无法坚持,可以早、晚各练一次,一次练两遍,功效不减。
4.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上午习练,因为此时的血压和体温较高。
5.冬日气温较低,应选择太阳出来,即9点以后去习练,此时不仅温度有所上升,而且污染物较少。
身心宜忌
1.情绪较为激动时不宜练。
2.心情烦躁、郁闷时不宜练。
3.激烈运动后不宜练。
4.饱胀、饥渴、酗酒等情况下不宜习练。
刚柔宜忌
1.动作过程中,身体要将力气“软化”,谨记放松。
2.手臂回收时,忌随意散漫,要松腕、沉肩、坠肘。
3.动作定势时,宜加强肌肉的力量。
4.忌用蛮力、硬力,尤其对颈、肩、腰、腿疾病患者,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使病情加重。
要领宜忌
1.忌浮躁、心有杂念,要保持内心平静,身体自然放松,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
2.刚柔配合,虚实协调。
3.特定动作配合发音,比如“三盘落地势”中,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口吐“嗨”音。
4.忌急于求成、强求动作完美,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习练。
易筋经的基本动作与技法
基本手型
●握固
大拇指抵掐无名指根,其余四指手
捻定拇指。
●柳叶掌
五指伸直,自然并拢。
●荷叶掌
旨伸直,张开。
●龙爪
五指伸直,分开,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与中指成45o角。
●虎爪
五指张开,虎口尽量撑圆,手指的第一、第二指弯曲内扣,像虎爪一样充满力道。
基本步型
●马步
两脚分开站立,脚间距离约为脚长的2~3倍,然后屈膝半蹲,大腿略高于水平线。
●弓步
体直立,一脚向前跨出一大步,且双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前腿弯曲,直到大腿与地面近于平行,膝盖与脚尖相对,脚尖微内扣;后腿自然伸直,全脚掌着地,脚跟蹬地,脚尖微内扣。
●丁步
双脚分开,间距约I。~20厘米;双腿微屈膝半蹲,左脚脚跟提起,脚尖虚点地面,置于后脚足弓处;右脚全脚着地。如左脚脚尖提起,则为左丁步;反之,为右丁步。
易筋经招式详解
预备势·调息凝神
●动作步骤
双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垂于体侧,五指并拢微屈,下颌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头正颈直,目视前方。
●健身功效
预备势虽然动作简单,但通过调整呼吸,百会虚领,可以达到宁静心神、内安五脏、外正身形的效果。
●动作要领
体中正,放松。
排除杂念,宁心静气。
调理呼吸,自然匀畅。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心浮、杂念多;手和脚的摆放不自然。
正确练法:可通过调息数次使心理、身体恢复自然,从而逐渐进入练功状态。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
●动作口诀
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动作步骤
1.左脚向左侧开步,约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膝微微弯曲,成开立姿势;双手自然垂于体侧,五指自然并拢。
2.两臂自体侧向前平举,至与肩平行,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两臂屈肘,自然回收,两掌合于胸前,两手掌根与膻中穴同高,指尖向斜前上方约30o,虚腋;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
●健身功效
第一式中,通过两臂回收、两掌相合的动作,既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改善神经系统的效果,还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动作要领
两掌合于胸前时,应与膻中穴同高,且稍停片刻,松肩虚腋,以达气定神敛之功效。如果两掌高于膻中穴,易导致抬肘,从而造成肩部肌肉紧张;如果两掌低于膻中穴,两肩会松懈。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功法的习练。
虚腋一定要做到位,这一动作给人的感受犹如腋下夹个鸡蛋。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两掌合于胸前时,抬肘或坠肘。
正确练法:保持心情舒畅,动作自然放松,且注意幅度的调整。
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
●动作口诀
足趾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动作步骤
1.两肘向上慢慢抬起,直至掌、臂约与肩平,两掌伸平,掌心向下,手指相对。
2.两掌水平向前伸展打开,保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至两臂平行。
3.两臂向左右分开至侧平举。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两足趾抓地,目视前下方。
●健身功效
立掌外撑时,也要使两肩关节主动外展,从而带动整个上肢的充分伸展,这样可以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达到抻筋拔骨的功效,进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能力。另外,第二式还具有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
●动作要领
保持呼吸自然,气定神敛。
坐宛立掌时,以掌根为基,两掌用力外撑,两脚趾抓地。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两臂侧平举时不呈水平状。
正确练法:做到心中有数,自然伸直,约与肩同高。
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
●动作口诀
足掌托天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髋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动作步骤
1.松腕,两臂平举自然,向前画弧,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
2.两掌同时内翻,且抬高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行。
3.身体重心前移,感到全身的支撑点在前脚掌上,缓慢提脚后跟;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颌,舌抵上腭,咬紧牙关,稍立片刻。
●健身功效
第三式在习练上,整体趋势是向上伸展,因而可以调理五脏六腑经络及内外、上下之气,具有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功效。
●动作要领
两掌上托时,重心稍向前移,前脚掌支撑,力达四肢,下沉上托,脊柱竖直。
上托时,目视前方,自然呼吸,意想通过“天门”注视两掌。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两掌上托时,夹臂;目视两掌。
正确练法:两掌上托时,伸肘,两臂夹耳,注意松肩虚腋;下颌收回,心神宁静,目视前下方。
第四式·摘星换斗势
●动作口诀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动作步骤
1.两脚跟缓缓落地,同时,两手握拳,拳心向外,两臂下落至侧上举。
2.两拳缓缓展开成掌,掌心斜向下,全身放松;目视前方。
3.身体左转,膝盖微屈;同时,右臂上举经体前下摆至左髋关节外侧,右掌自然张开“摘星”;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背轻贴命门;目视右掌。
4.直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经体前向额上摆至头顶右上方,松腕,肘微微弯曲,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中指尖垂直于肩隅穴;左手背轻轻贴住命门。右臂上摆时,眼随手走,定势后目视掌心。
5.静立片刻,两臂向体侧自然伸展。换右侧,做右摘星换斗势。
●健身功效
第四式通过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活动颈椎各关节及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动作要领
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
目视掌心时,要看而无心,意注命门。
自然呼吸,老人和颈、肩病患者,可以适当减小习练幅度。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一:在做步骤3转身时,膝关节也跟着转,而且两肩一高一低,不协调。
误区二: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且两肩应平转。
误区三:手抬起,目上视时,挺胸突腹。
正确练法:身体自然松正,挺胸收腹。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口诀
两髋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动作步骤
1.接上式。双膝微屈,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0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画弧后伸,手指从小到大逐个内屈成拳,拳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画弧,伸至与肩平,手臂微向上弯,且手指亦逐个内屈成拳,拳心向上;身体重心向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
2.身体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目视右拳。
3.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成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4.换方向,做左倒拽九牛尾势。
◆健身功效
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从而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达到锻炼背部,调练心、肺,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及身体协调性的目的。
◆动作要领
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以臂带拳,力贯双膀。
身体放松与用力一样,也是从腰到拳逐个部位放松。
拉伸旋转时,要注意松紧适宜,与腰部运动紧密配合。
后退步时,注意掌握重心,保持身体平稳。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两臂拉拽屈伸时,力道僵硬,且幅度不够,甚至还有前俯后仰的情况。
正确练法:两臂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注意拳心向外。
第六式·出爪亮翅势
●动作口诀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动作步骤
1.接上式。两肘向上慢慢抬起,直至掌、臂约与肩平,两掌伸平,掌心向前。
2.两臂平行前移,环抱至体前,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前,间距略小于胸宽,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
3.打开肩膀,扩展胸部’,然后放松肩部,两臂缓缓前伸,并逐渐转掌心向前,成荷叶掌,指尖向上;瞪目。
4.松腕,肘微屈,收臂,十指微屈,虚掌。重复步骤3、步骤4做3~7遍。
5.立柳叶掌于云门穴,目视前下方。
●健身功效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出爪亮翅势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从而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功效。
另外,还可以提高上肢肌肉的力量,改善气血运行。有颈、肩病的患者,也可适当多练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动作要领
收掌时自然吸气,如海水还潮;推掌时自然呼气,先轻推,后重推。
出掌时为荷叶掌,收掌于云门穴时为柳叶掌,且要扩展双肩。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一:呼吸不自然,不匀畅。
正确练法:呼吸自然是习练易筋经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练时需调整气息,保证在一个宁静舒心的状态下,谨记“推呼收吸”的呼吸规律。
误区二:推掌时,不用内劲,而是用蛮力,且肩膀耸起。
正确练法:出掌时,要肩胛内收,逐渐用力。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
●动作口诀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动作步骤
1.身体躯干向右转,同时,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左手内旋,掌心向下,两掌相对。
2.打开身体,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同时,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
3.身体稍稍向左转,双手反向画弧,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方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郭,手掌扶按玉枕;同时,左手经体左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指尖向上;目随右手动,定势后视后方。
4.身体向右转,展臂扩胸;目视右上方,动作稍停。
5.微微屈膝,同时,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动作稍停。重复步骤4、步骤5做3遍。
6.伸直双膝,身体转正;右手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至侧平举;同时,左手经体侧向上至侧平举,两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右九鬼拔马刀势与左九鬼拔马刀势动作、次数相同,唯方向相反。
●健身功效
通过身体扭曲、伸展等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达到活动脾胃、疏通关节、强肾护肾的功效。
●动作要领
两动作对拔拉伸时,尽量用力;身体弯曲转动时,需协调一致。
扩胸展臂时自然吸气,松肩合臂时自然呼气。
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转动的角度应小而缓。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屈膝合臂时,身后的手臂易放松;屈膝下蹲时,重心不稳;头部转动幅度过大。
正确练法:合臂时,身后的臂向上推进;身体自然放松,不急不缓,重心就不会偏移一侧;头部不要随意转动。
第八式三盘落地势
●动作口诀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
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动作步骤
1.左脚向左侧开步,两脚距离约宽于肩,脚尖向前,两手经体侧向上至平举,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2.屈膝,下蹲,沉肩,坠肘,两掌逐渐用力向下按,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微弯曲,掌心向下,指尖向外;同时,口吐“嗨”音,吐尽时,舌尖向前轻抵上下牙之间,吐音终止。
3.掌心向上翻转,肘微屈,双掌上托至侧平举,同时,缓缓起身直立;重复此套动作3遍。
●健身功效
此势动作可增强腰、腹及下肢的力量,提高肢体的活动功能,同时还具有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作用。
●动作要领
习练三盘落地势需配合“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
下蹲时,松腰、裹臀;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下蹲时,直臂下按,且忽略“嗨”音。
正练法:下蹲时,肘微屈,两掌逐渐下按,记着还要口吐“嗨”音。
●动作口诀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动作步骤
1.左脚收回半步,约与肩同宽;两手握固,两臂屈肘内收至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
2.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随手动。
3.右臂屈肘,松腕,右掌变“龙爪”,指尖向左。
4.身体随之向左转约900,目视“右龙爪”所指方向。
5.“右龙爪”变回掌,身体随之向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目视下方。
6.身体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画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随手动视下方。
7.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唯方向桕反。
●健身功效
中医认为“两肋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体、左右探爪及两手“握固”并贴于章门穴,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具有舒肝调脾的功效。
变“龙爪”时,五指要伸直,分开,不要弯曲。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指要内收,力在“爪心”。伸臂探“爪”,F按画弧,力注肩背,且膝盖不能弯曲,动作要自然、协调。年老体弱者前俯下按或画弧时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幅度。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右掌变龙爪时,眼睛没有随着手动,且手指弯曲;身体前俯时,双腿弯曲,动作幅度过大。
正确练法:变爪时,要目随“爪”走,意存“爪”心;前俯时,幅度要适宜,膝盖直立。
第十式·卧虎捕食势
●动作口诀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髋相更,昂头胸做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动作步骤
1.右脚尖内扣约45o,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身体左转900,两手握固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
2.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状;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并内旋变“虎爪”,肘稍屈,向前扑按,如虎扑食;目视前方。
3.身体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前后适度移动;同时,两手随身体屈伸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绕环各一周。
4.上体下俯,两“爪”下按,十指指腹着地;后脚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
5.起身,双手握固重新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随之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0;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0,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健身功效
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卧虎扑食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畅通血气,调整整个身体的阴经之气。
●动作要领
虎爪要求五指弯曲,力在指尖。
步骤4中,“虎爪”要求十指伸展,下按着地时要抬头、挺胸、塌腰、瞪目,腰背部成反弓形。年老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动作幅度。
体会从胸到腰的逐节屈伸,用身体的蠕动带动双手环绕。
腰部到胸部的逐节屈伸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一:由腰至胸的逐节屈伸中,幅度过大。
正确练法:在逐节屈伸时,胸椎、腰椎要做出波浪状,脊椎的蠕动也要做出来。
误区二:俯身的时候,含胸,晃头。
正确练法:俯身时,躯干保持直立,目视前上方。
误区三:做“虎爪”时,五指弯曲度过大或过小。
正确练法:做“虎爪”时,五指末端弯曲,力在指尖。
第十一式·打躬势
◆动作口诀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动作步骤
1.接上式。起身,身体重心后移,然后再将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双臂外展至侧平举;目视前方。
2.双臂屈肘,以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并以两手十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
3.身体前俯,由上向下,经过头、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逐节缓缓牵引前屈,动作要缓慢,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
4.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
●动作要领
身体前俯时,要直膝,两肘外展。年老和体弱者,不需要非弯到90o才可以,关键是要做到逐节前屈和拔伸,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打躬势的定势中,身体有3次前伸和伸展,脊柱需分别向上和向下做拔、拉动作。
身体起来时,发力在腰,逐渐向上。
习练时忌动作太快,一定要做到放松、自然。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身体前俯时,腰直、腿弯,动作太快。
正确练法:前俯过程中要先低头,紧接着脊椎、胸椎、腰椎节节拔伸。实际上,这一过程是用头牵引整个脊椎缓缓在动,双腿一定要站直,不能屈膝。
第十二式掉尾势
●动作口诀
膝直膀伸,推手至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
●动作步骤
1.接上式。起身直立后,两手猛然拔离双耳(即拔耳)2.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
3.屈肘,翻掌向前伸,掌心向外。
4.再次屈肘,转掌心向下,内收于胸前。
5.身体前屈,塌腰、抬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目视前方。
6.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阊。
7.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
8.头向右后转,同时,臀向右前扭动;目视尾阊。
9.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重复步骤6~9做3遍。
◆健身功效
易筋经中的掉尾势是锻炼任、督二脉的有效方法。掉尾劳中的抬头、翘臀利于任脉的伸展和对督脉的刺激,而身体的反复摇摆更可疏理任、督二脉,从而调和全身气脉,锻炼腰、背肌肉的力量。练功后全身感到舒适、轻松,且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动作要领
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动作应小而轻缓。另外,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身体前屈和臀部扭动的幅度和次数。
配合动作,自然放松,呼吸均匀,排除杂念。
扭头与转臀的时候,头与臀部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常见习练误区
误区:为了触地而屈膝,为了看尾阊而刻意甩臀、扭转身体。
正确练法:身体前屈时,就算双手无法着地,只要“意念”到达地面,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在回头看尾阊时,最好固定交叉手,一定要抬起头,这样身体就不会随便乱动了。
收势
●动作步骤
1.松双手,两臂外旋;同时,上体缓缓直立,两臂伸直外展成侧上举,掌心向上。
2.松肩,两臂内收,两掌经体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3.左脚收回,两臂垂于体侧;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动作重复做3遍。
●健身功效
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可引气回归于丹田,起到调节全身肌肉、放松关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