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能代替体育运动
身边误区:
体力劳动者往往认为:体育运动是脑力劳动者的事,我们天天都要劳动,还要体育锻炼做什么?
体力劳动真的能代替体育运动的作用吗?当然不能。体力劳动不仅不能代替体育运动,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劳动的存在才创造了体育,开发了体育的价值,对体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专家分析:
一般来说,体力劳动的动作比较单一,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负担也是轻重不均。而各种体育运动却能有目的地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尤其是劳动中活动较少的部位,能加速疲劳肌肉的恢复。
另外,体力劳动时肌肉负荷较重,但对心肺功能锻炼不足;而体育健身却能让心肺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人在劳动时往往在动作上不考虑人体关节、肌肉运动的规律,长此以往,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体育健身运动来弥补。
专家支招: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对体力劳动者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体力劳动时人体局部肌肉负荷较重,所以劳动后要加快肌肉中对代谢产物的清除。实验证明,适当的肌肉活动比完全安静地休息更能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如血液中乳酸的消除在轻微活动时比完全静止休息时快一倍。由此可见,体力劳动结束后,还应该适当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加速消除疲劳之效。
专家解难:
问:家务劳动能不能代替体育锻炼?
答:家务劳动都比较琐碎、累人,也能消耗热能,但一般干家务活都是慢腾腾的,难以消耗足够的热能,而且身体活动局限性很大,多是用手和腿脚,而脖颈、腰部、背部等,都得不到适量的锻炼,所以家务劳动只是局部的运动,不够均衡,代替不了体育锻炼。
运动强度能衡量健身效果
身边误区: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及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因此就有不少人认为,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就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其实这并不科学,正常量的锻炼能提高健康水平,过量则适得其反。
专家分析:
一般来说,超强运动对身体健康相当不利。生理学家曾做过两项研究,一是比较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是测定连续运动和间断运动时,血压与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强度和间断运动,都能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因此专家们提醒我们,每天适当进行低强度的运动,不仅有益于健康,还能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专家支招: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轻微而缓慢的运动。研究发现,每天打30分钟的太极拳,一个月后即可明显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这种脂蛋白能有效消除沉积在动脉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能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由此可见,只有适当强度的运动才更有益于健康。
专家解难:
问:怎样判断运动是否适量呢?
答:要判断自己的运动是否适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锻炼结束时刚刚出汗;锻炼后半小时能完全恢复平静;锻炼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倦感;锻炼后食欲没有明显的增减;锻炼后体质增强,学习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空腹晨练最健康
身边误区:
如今,晨练已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了。但是,有些人在晨练后会感觉头晕、心慌,有的甚至还感到腿软,站立不稳,甚至突然摔倒。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空腹晨练造成的。
许多人都认为空腹晨练最利于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空腹晨练可谓害处多多。
专家分析:
在经过一夜的睡眠后,不进食就进行锻炼,此时腹中已空,热量不足,再加上体力的消耗,会让人脑供血不足。即使只是短暂时间的锻炼,也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严重时甚至会感到心慌、腿软、站立不稳。尤其对于体力稍差的老年人来说,空腹晨练就更加危险了。所以说,晨练前还是应该适当吃点早餐的,过一会儿再去锻炼。
专家支招:
不过,晨练前的早餐也不能吃得过饱。冬季晨练前不能吃太烫的食物,因为处于冷状态下的食管黏膜层及周围血管会出现暂时性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吐血、便血等现象,尤其是血管脆性下降的年老体弱者。晨练前的进食应以松软、可口、温热的食物为宜,如热豆浆、热牛奶、点心、藕粉、粥、鸡蛋饼、燕麦片等。
专家解难:
问:晨练前能不能喝水?
答:晨练前不喝水对健康很不利。因为夜晚睡眠时,皮肤及呼吸道每小时都要散发20~30克的水分,加上排尿,晨起时机体已处于脱水状态,再加上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很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如果晨练前喝200~300毫升的温开水,或在温开水中加入1汤匙蜂蜜,不仅改善口味,还能增加血液中的糖量,还避免了晨练中诱发以上疾病和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
晨练越早越好
身边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晨练的队伍中来。一些人认为,晨练应该越早越好,因为时间越早空气越好,因此每天晨练都是天不亮就出门。但有关专家指出,应该合理选择晨练的时间和地点,晨练并非越早越好。
专家分析:
夜间,近地面层空气由于冷却作用,易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使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所以这时空气的污染浓度最大;此外,绿色植物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这就又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而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此外,清晨4点左右,人体的血液粘滞性最高,流动性最差,容易形成血栓,阻碍血液循环,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此时锻炼,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支招:
一般来说,晨练应在日出之后进行。此时,地面温度迅速上升,逆温层逐渐消散,污染物也会很快扩散,树木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好,锻炼起来才更利于健康。
专家解难:
问:一天之中,哪些时间段最适合锻炼?
答:国外学者研究揭示:人体一昼夜间机体能力状态是变化的,每天上午的8~12时,下午14~17时是肌肉速度、力量和耐力相对最佳状态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健身,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上午3~5时,12~14时,肌肉、力量等都处于相对最低态。如果在此时间里进行体育运动,容易出现疲劳,且负荷量过大时,还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晨练后睡“回笼觉”
身边误区:
许多喜欢晨练的人都比较勤快,当别人还在梦乡里时,他们已经出门晨练了。而当多数人起床后,他们却又回去睡“回笼觉”了。这些人认为,晨练后再回去睡一会儿,能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这种锻炼完回去睡“回笼觉”的习惯,是很不利于健康的。不仅影响了晨练效果,对自身保健也是弊大于利。
专家分析:
晨练后立即上床再睡“回笼觉”,对心肺功能恢复相当不利。因为晨练后心跳加速,精神亢奋,根本难以很快入睡。而且,肌肉也因晨练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不易消除,反让人感到精神恍惚,四肢疲倦无力。
专家支招:
通过晨练,能使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活动加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因而锻炼后常感四肢灵活,思维活跃。如果这时吃点早点或看看报纸,喝杯香茶,听段广播,都会让自己心情安定,精神愉悦。
专家解难:
问:晨练时是否能增加运动负荷?
答:最好不要。人的刚起床时,身体各组织、器官等都处于抑制状态。如果突然剧烈运动,肌肉中血流量会急剧增大,加大心脏的收缩程度和频率,心肌也会因供氧不足而过早疲劳,以致出现胸闷、肋痛等症状。晨练应根据机体的适应性,负荷强度按“小-大-小”的规律循序渐进,锻炼中也要适当控制强度。
晨练前勿排便
身边误区:
日常生活中,不少老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晨练的确对人体健康有利,能让人全身各部位都得到锻炼,还为人体从睡眠时的抑制状态过渡到觉醒的兴奋状态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准备方式。不过,有些老人在晨练前,都有不排便的习惯,认为晨练先排便就会“泄气”,练不到“真功夫”。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其实,晨练前不排便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专家分析:
从生理上来讲,人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食物,经消化后成为食物残渣,在大肠中一部分水分被肠黏膜吸收,再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变成粪便。粪便中除了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细菌,机体代谢后的废物,排到肠腔内的一些重金属,如钙、镁、汞等,也要随粪便排出体外。而尿液是由血液循环通过肾脏,将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到膀胱,注满后引起排尿。
专家支招:
大小便在排出身体之间,已不再参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只是一种废料等待排出。如果晨练前憋住不排,运动时会出汗,身体损失水分后,会自然地从肠道中吸收一部分水,也会从稀释的粪便中吸收一部分水,这就会使粪便变得干结而不易排出,不仅增加痛苦,而且随着水分的吸收,还可能吸收回一些存在于大便中已被分解出来的毒素。久而久之,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险。
专家解难:
问:夏季晨练能不能选择舞厅内?
答:其实夏季晨练选在舞厅内有许多弊端。夏季气温高,而舞场内门窗紧闭,空气本来就不新鲜,加上人员密集,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空气污浊,再加上被舞步趟起的地面尘埃也漂浮在空气中,这就会人在舞厅内感到呼吸困难,心情压抑,根本起不到健身的目的。所以,夏季晨练尽量选在户外,而不要选在舞厅内。
肌肉越疼,锻炼越有效
身边误区:
有些喜欢锻炼的人常说,锻炼身体,就一定要让身体有“感觉”,即锻炼到肌肉疼痛时,才算达到锻炼的效果。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专家分析:
事实并非如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一旦感到不适,就应立即停止。要知道,即使有益的运动,做得太多也会适得其反,锻炼过度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刚开始锻炼的人更应注意。锻炼身体到了某一程度,就会发生效用递减现象。如果一周运动三次已有成效,那么即使一周运动六次,也不能会产生双倍的效果,同时还可能因为锻炼过度而增加受伤的危险。
专家支招:
运动不必费尽心机地让肌肉酸痛才罢休。如果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当,可以每周运动3~5次,既能保证健身效果,又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如果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全身轻松舒畅,食欲增强,睡眠较好,说明锻炼比较有效;相反,如果运动后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睡眠不好,说明运动量过大了,应适当调整。这才是科学的健身方法。
专家解难:
问:运动时是不是只有大量出汗才表示运动有效啊?
答:并非如此。每个人的汗腺都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有关。因此,不能用出汗的多少来判断运动是否有效。
游泳人人都能进行
身边误区:
游泳是一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项目。男女老少,都可以选择游泳作为健身项目。所以一些人就认为,游泳是人人都能进行的运动。而事实并非如此。
专家分析:
虽然参加游泳运动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也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进行。比如心脏病患者就不宜游泳,因为游泳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导致心脏病患者心律不齐和心率衰弱。
再者,患有肺气肿、癫痫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性病、足癣、沙眼等病的患者,也不宜选择游泳作为锻炼项目,否则不仅会加重自己的病情,还可能通过游泳将细菌散播到水里传染给他人。
另外,对寒冷过敏的人及经期的女性也不适合游泳,否则可能会发生意外,或引起感染性疾病。
专家支招:
游泳并非人人皆宜。如果我们患有某些不宜游泳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先行治疗,恢复后再进行游泳。
专家解难:
问:游泳后要注意哪些卫生问题?
答:游完泳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淋身体,然后用软质干巾擦干,再向眼睛内滴入硼酸眼药水,擤出鼻腔内的分泌物。如果耳内进水,可采用“同侧跳”的方式将水排出。最后再做几节放松体操及肢体按摩,或在阳光下休息15~20分钟,以避免肌群僵化或疲劳。
浑身大汗时下水游泳
身边误区:
在炎热的夏天,经常有些人会满身大汗就下水游泳。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在身上大汗时立即下水游泳,常会因为水温与体温相差较大而导致肌肉组织受到强烈刺激,进而使血管剧烈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导致肌肉发生剧烈收缩现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肌肉痉挛,即抽筋。此时,游泳者会在瞬间感到肌肉疼痛不已,甚至失去运动能力,引发溺水。加上人体大量出汗时毛孔张开,在突然受到冷水刺激后,身体的应激能力下降,抵抗疾病能力降低,呼吸道里的致病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专家支招:
在浑身大汗时不要马上下水游泳,而应该先在岸上落落汗,或先向身上泼少量水缓解一下,等身体逐渐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专家解难:
问:能不能在饭前或饭后游泳?
答:饭前空腹时,及刚刚吃完饭后,都不适宜游泳。空腹游泳和饱腹游泳,都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时发生头晕乏力等意外情况。而饱腹时游泳对消化功能影响更强烈,容易导致胃痉挛,甚至会出现呕吐、腹痛等现象。
夏季运动少穿衣服
身边误区: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许多人的锻炼时就想尽量少穿衣服,让自己能凉爽一点。其实,运动时少穿衣服并不一定就能让身体更舒服。
专家分析:
从散热的角度来看,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少穿衣服的确可以凉爽些。不过,在脱衣时也不要忘了夏季紫外线强这一特点。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知道,夏季的太阳很毒,照在身上有火辣辣的感觉,而且容易将皮肤晒黑,这就是紫外线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季运动时穿衣服并非越少越好。如果穿的衣服过少,紫外线就会直接照射皮肤,导致皮肤疼痛、脱皮;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皮肤病变。
专家支招:
紫外线虽然热效应强,但穿透能力却比较弱,即使普通的玻璃也穿不过。只要有一些阻隔,它的作用就会明显减弱。所以夏季运动时,还是应该穿一些薄而透气的面料的衣服,以便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专家解难:
问:夏季适合进行哪些运动项目?
答:夏季因为烈日的影响,许多项目就不适宜。夏季最好的运动就是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起到降温作用。其他如健身操、瑜珈及机械锻炼等,也都是不错的室内健身项目。在早晚日照不是很强的时候,一些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散步、网球、骑车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对健康也是很有益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身边误区:
人们常说锻炼就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表明运动应该坚持不懈。于是一些人就认为:不论严冬酷暑,锻炼是一天都不能耽搁。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专家分析:
人体处于静止空气内,体温可以保持不变。不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内部组织的温度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风力小,机体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方式散热减少,而运动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体温升高,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精神恍惚等症状,还可能使人严重脱水,破坏体内的水盐平衡。
而在冬季,气温较低。在这种环境下,人体肌肉容易僵硬,黏滞性提高,因此剧烈运动容易造成肌肉损伤,而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还容易被冻伤。不仅如此,低温还会使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降低,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
专家支招: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从积极方面来看,它鼓励人们坚持锻炼;然而无论是“三九”还是“三伏”,在锻炼时都应考虑特殊的气象条件,不能盲目地锻炼,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专家解难:
问:冬季进行户外锻炼,一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锻炼前一定要先热身,因为冬季寒冷,空气湿度小,人体各个器官都处于收缩状态,肌肉、韧带、关节等灵活性低,如果锻炼前不热身,容易发生肌肉扭伤、关节扭伤等情况;其次要注意防寒,衣着要适宜,对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需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以防冻伤;此外锻炼要适时,最好在上午10点左右晨练,此时空气较干净,温度也比较适宜。
雾天运动,凉爽湿润
身边误区:
锻炼偶尔会碰到大雾天气,因为雾是由水汽形成的,所以一些人就认为,雾多的地方空气凉爽湿润,更适合锻炼。
专家分析:
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就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后,毒性会变得更大,如二氧化硫会变成硫酸或亚硫化物,氯气水解为氯化氢或次氯酸,氟化物水解为氟化氢。因此,雾天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平时严重得多。
此外,组成雾核的颗粒还很容易被人吸入,并易在人体内滞留。而锻炼身体时,吸入的空气量要比平时多很多,这就更加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在这样污浊的雾气中运动,肯定会吸入大量的有毒物质,引起咽喉炎、气管炎、眼结膜炎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等。
专家支招:
雾天锻炼身体,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远比锻炼的好处大。所以锻炼应选择良好的气候环境进行,在多雾的天气里,不妨将户外运动安全在雾散去后进行。
专家解难:
问:跑步是最好的健身方法吗?
答:事实上,没有哪种健身方法是最好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选定健身项目,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坚持,持之以恒,因为健身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每天能花半小时时间行走或慢跑,都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冷天锻炼会伤风
身边误区:
冬天天气寒冷,尤其是北方。在这样的气候中锻炼,恐怕是需要点勇气的。室内温暖如春,谁也不愿意跑到冰天雪地里去锻炼。而且还有人认为,在寒冷的环境下锻炼容易伤风感冒,这就更找到不锻炼的理由了。其实不然。
专家分析: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冬季在户外适当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在外界气温发生变化时,机体能主动适应环境,及时调节生热机能,维持体温恒定,提高御寒能力。而且,冬季在户外进行锻炼,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内,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外出时稍不注意就因风吹而引发疾病。
专家支招:
冬季锻炼是对付寒冷的积极措施,但也要注意,冬季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对缓慢,阴精阳气也都处于藏伏之中,所以运动锻炼中要注意精神内守,避免阴精阳气外泻。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待热后再脱去一些衣服,然后适当加大运动量。锻炼时不要过于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若内衣已潮湿,应尽快回房间换上干燥的衣服,避免着凉。
专家解难:
问:冬季适合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答:具体的项目可根据年龄来选择:年轻人可安排跑步等冲击有氧运动,这样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中年人可安排快走、慢跑、爬楼梯等低冲击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则可安排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项目。
锻炼前应该多做深呼吸
身边误区:
有些人在锻炼前,喜欢多做几次深呼吸,比如潜水爱好者、健美爱好者等,以为这样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其实并非如此。
专家分析:
运动前多次做深呼吸,容易导致“过度换气综合症”,表现为突然的心慌、恶心、出虚汗,甚至会晕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人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需求有一个比例,血液中必须含有6.5%的二氧化碳和2%的氧才能保证正常代谢。而深呼吸会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致使血管急剧收缩,氧气会牢固地与血红素结合,使肌肉难以获得氧气,从而使人出现缺氧症状。这种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准备活动时,不过运动过程中的深呼吸一般不会导致“过度换气综合症”。
专家支招:
提醒运动爱好者,运动锻炼前做猛烈深呼吸是不利于锻炼的。
专家解难:
问: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吗?
答:我们都知道,运动可使人的身体健康,其实运动还能让人的性格变得豁达外向。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情绪,而且群体性的运动还能减轻精神压力,克服敌视和嫉妒心理,扭转孤独和烦闷的心情,使人精神振奋。所以说,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健康。
运动前应该多补充营养
身边误区:
我们知道,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人体能量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食物,于是就有人认为,运动前应该多吃点富含营养的食物,以保证供给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事实并非如此。
专家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储备的能量是足以满足一般运动之用。而且,运动前过量进食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解剖学来看,胃在腹腔内与其他脏器牵系不多,饭后运动,就会使充满食物的胃随着身体重心的移动而颠簸震动,让胃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为了能更好地消化食物,胃内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也会加快。如果此时剧烈运动,血液就会再次进行重新分配,使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血液大量流向运动器官。
专家支招:
运动前是不适合吃太多东西补充营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人体运动器官与消化器官之间产生血液供应的矛盾,不仅影响食物消化,也影响运动的效果。
如果打算在运动前补充一下体力,可以少量食用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含纤维素少的食物,高营养的食品并非我们运动前的首选。
专家解难:
问:运动后喝点酒,是不是能快速消除疲劳?
答:运动后饮酒对身体的影响主要看饮酒量的多少,一般认为运动后少量饮酒能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消除疲劳。不过若长期大量饮酒,就会导致食欲下降,营养素缺乏,而且会伤害肝脏,还可能会增加患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后吃水果能补充能量和水分
身边误区:
有时进行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后,由于身体能量和水分的消耗,总会感到又饿又渴。于是,一些人便想通过吃水果补充能量,既能填饱独自,又能解渴。其实,单纯依靠水果来补充体力是远远不够的。
专家分析:
体育锻炼会使机体内的能量和一些其他物质大量消耗,这些消耗必须通过运动后的膳食进行补充。而水果的主要成分是糖和维生素,它们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运动后,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会明显增大,除了需要糖和维生素外,还需要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从运动后全面补充营养这个角度来说,水果所提供的营养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无法满足身体需要的。所以,运动后通过吃水果来补充能量和水分显然是不够的。
专家支招:
运动后要注意营养的全面补充,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尽快消除疲劳。当然,如果情况比较特殊,比如您正在减肥,从减少热量供给或增加热量消耗,从而达到脂肪消耗的角度来说,吃水果倒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方法。但是要记住,这只是辅助方法。
专家解难:
问:能不能经常将可乐作为运动饮料?
答:一般的可乐都含有咖啡因,大量饮用能帮助机体高度兴奋。但是,饮料中除含咖啡因外,还含有二氧化碳和硼酸。二氧化碳在让我们享受冰爽和刺激口感时,也会刺激我们的消化系统,尤其是运动前饮用,容易引起胃肠胀气,导致运动过程中出现腹痛。而运动后喝饮料,其中的硼酸又会增加身体的疲劳程度,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使身体更觉疲劳。所以经常将可乐作为运动饮料是不科学的,最好在运动后喝些含电解质的碱性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