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0000000023

第23章 中国人的思绪

我们说中国人“思绪含混”,不是说只有中国人才会思绪含混。事实上,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他们绝对有能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立自主,他们的智力也绝对很高,而且不存在丝毫的衰退迹象。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不普遍,那些没有受过完整教育或者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运用中国语言的时候,总是容易思绪含混,好像是犯了律师所说的“事前从犯”的罪行。

很多人都知道,汉语的名词是没有格的变化的,它们的“性”和“格”都没有。汉语的形容词也没有比较级。汉语的动词也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语态”、“语气”、“时态”、“人称”和“单复数”根本限制不了它。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每一个汉字,只要能用,哪都可以用,完全不用担心会出任何问题。如果硬要说中国语言不能用来交流人的思想,或者说想用中国语言把人类的各种思想表达清楚非常难,那也不过分。但是,我们的感受是,这种语言结构,就像夏日的酷热自然就会使人昏昏欲睡一样,它只能引起我们的“思绪含混”。

特别是在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交谈时,一定要搞清楚他话里的意思,不过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他的话通常听上去都是宾语,而且这些词复杂地排列着,简直莫名其妙,完全挨不着边。然而,说话的人却认为,没有主格没关系,这样一来,他是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但是听众能不能理解,他不管。非常有经验的专业猜测家,可以为很多的中国人所讲的话补上那些缺失的主语或谓语,并说出这其中包含的歧义,但是他们一定不能说出这些中国人话里的真正意思。还有的时候,整句话中最重要的词往往被卡掉了,你完全找不到任何头绪,简直无从谈起。并且,在谈话中,说话人在改变主语的时候,丝毫不会给你任何态度、音调以及细节上的提示,于是,你会突然发现他已经把话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了,他不再像刚才那样说自己,而是在说道光年间的他的祖父。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谜,我们完全不懂他是如何做到说到这里,又瞬间转到那里,然而,这种成功转换的绝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而在中国人看来,预先不给出提示,然后从一个主题、一个世纪、一个人跳到另一个主题、另一个世纪、另一个人,简直易如反掌,如同一个人在窗口观察小虫子的同时,完全不转移视线就可以看到远处山坡上的牛群一般。

不可否认,汉语动词没有时态,中国人在讲话的过程中,对时间和地点变化的标记从来不解释清楚,而同时,他们的思绪也往往处在一种含混状态。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可怜的外国人对那些一连串瞬间就会消失的想法还是饶有兴致的话,用一连串的询问去获得真正的内容,应该就是最理想的方法,如同一位山区的猎人在没有路的森林里用斧子开辟出一条路一样。“你现在在说谁?”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去问接下来的问题,“你说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个在做什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所有的问题被你提出的时候,那些中国人可能都会带着一种困惑的表情,或者是一种恳求的表情看着你,好像在怀疑你的五官有问题。不管怎样,沿着这样的线索一直追问下去,你就一定会找到阿利蒂纳的丝线,将人们从绝望的迷宫中解救出来的。

对于从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而言,任何想法都会使他诧异,因为他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他弄不明白,因为他压根就不想弄明白。在他进入状态之前,他需要用相当的时间动一下脑子。他的心灵好比腐朽炮座上的一门锈迹斑斑的旧滑膛炮,瞄准之前需要拼命调整方向,但最终肯定还是哑炮。所以,假如你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比方说“你多大年纪了?”他会茫然地注视着提问的人,反问道:“我?”你回答说:“对,就是你。”他内心一惊,振作起来,回答说:“多大年纪?”“是的,多大年纪?”他沉思了几秒钟,再一次调整焦点,问道:“你是问我多大年纪?”“是的,”你说,“你多大年纪?”“五十八。”他终于明确无误地回答了问题,这一炮总算是瞄准了目标。

心智含混的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一种用事实本身去解释事实原因的习惯。“在面包里撒上一些咸盐不是更好吗?”你问一个中国厨师。“我们没有在面包里放盐的习惯。”他这样回答。“你们这个城市里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冰,为什么冬天里不用点冰来冰东西?”“不,我们这座城市里的人在冬天是不拿冰来冰东西的。”如果那位声称“能够弄明白事情原由的人是快乐的”的拉丁诗人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他肯定会把这句格言改成:“试图去弄明白事情原由的人是不快乐的。”

心智含混的另一个标志是,人们通常在转告一个人的想法时,会出现转告的内容与本意有差错。叫某甲去告诉某乙,再让某乙转告某丙,这在中国是最愚蠢的行为。要么这个信息根本没有传递,因为有关各方不明白这是个重要信息,要么传到某丙时已经有些差错,以至于他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要么就是与原先完全不同了。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机器里,指望三个齿轮会吻合默契,丝毫不会因为磨擦而导致机器停止运转,这种想法非常不着边际。恐怕就算是那些理解能力高超的人,也会感到在听到与复述一个想法时,不添油加醋、不减斤少两,是非常困难的,好比清水之中的一根直棍,折射出来的样子总是扭曲的。

一个善于观察的外国人,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对一种怪异的行为提出疑问。“就是这样的。”对方通常都会这样简单地回答。那几个常用词,总是会使这种含混不清的回答愈演愈烈,十分令人恼火。“多少”表示疑问,“几个”表示肯定。“你来这里多少天了?”你问道。“是的,我来了好几天了。”对方这样回答。汉语中一切具有歧义的词语中,歧义最大的便是人称(或非人称)代词“ta”,可以表示“他”或者“她”,甚至“它”。说话人有时候只是模糊地指向他所评论的主语的住所方向,或者朝着这个人现在居住的地方指一指。然而,这个单音节的“ta”往往是指一个关系代词,或者指一个指示代词,也可能是指一个限定性的形容词。

透过这些情况去听一位中国人的谈话,就好比英国法庭上证人的证词,一场殴斗往往会被他们描述成这样:“他有一根棍子,他也有一根棍子,他狠命打他,他也狠命打他,如果他打他打得像他打他那样狠,死的就会是他,而不是他。”

“刚才叫你,你为什么不来?”你问一个玩忽职守的仆人。“不为什么。”他的直言不讳估计能让任何人惊讶。

心智含混还会导致许许多多、各式各样地令人尴尬不已的行为,因此,做事井井有条的外国人总是觉得难以忍受。厨师总是想把佐料一次用个精光,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可是到做下一顿饭时,他连必需的佐料都没用上。问他怎么回事,他会坦率地说:“没有佐料了。”“那你为什么不及时再要一些呢?”“我没有再去要。”他认为满意的解释就是这样。

你同某个人结一笔账,很麻烦地打开保险箱,细心而又认真地算好钱给那个人。然后,你们坐下来聊天,你们乱七八糟地聊了“老半天”,这时,他才淡淡地说:“还有一笔账你没给我结呢。”“刚才保险箱开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跟我讲,那样就可以一次付清了嘛。”“哦,我认为这两笔账是两回事。”

还有这样的情况:一家诊所里的医生已经为一位病人诊治了很长时间,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回到候诊室。医生对他说,他的病已经看完了,他可以回家了,他却轻松而简洁地对医生说:“我还有一个病没看!”

我们认为最愚不可及的事情,就是延误疾病的治疗,而中国人的普遍习惯就是这样,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病人太忙,也可能是不舍得花钱。在他们看来,忍受高烧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要比花上十个铜钱(约合一美分)——买一剂肯定能治好病的奎宁来得实惠。我们无数次地看到,因为病人自己的忽视和拖延时间,反而会使病情发展到了致命的地步,而实际上,只要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看病,病就一定能治好。

有一个人,住在离一家外国医院大约半英里的地方,他在外出时不小心染上了某种眼病,回家之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可是他却天天希望病痛会自动痊愈,两个多星期后,他终于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才去医院看病,结果却是——他的一只眼睛的角膜因溃烂而完全失明。

另外一名病人,每天都去医院治疗他脖子上一块严重的溃烂,但是直到第十八天,他才告诉医生他的腿疼得让他整晚都睡不着。检查后医生发现,他腿上的溃烂已经恶化到像一只茶杯那样大,那样深!原来他是打算治好脖子之后,再说他的腿!

中国人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使我们想到查尔斯·里德一部小说中的这样一句话:“人类并不缺乏智力,但在智力上有缺陷——他们头脑糊涂。”

中国的教育,完全不能使受教育者全面地掌握一门学科,并把这些运用到实践中去。西方人普遍相信,有些传教士确实能证实:即使经书上有天花病毒,自己在布道时也不会被感染上。可是在中国,同样的现象却十分怪异。中国的狗不会按常理自己去追捕狼,如果你看到一条狗在一条狼后面跑,那么,一定不会是狗在追狼,它们可能是在往相反方向跑,或者至少是直角方向。还有一些相似事例,中国人在说到某个特定话题时也是这样,他常常会说着说着就离话题越来越远了,偶尔好像是要将话题讨论到底,但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话题。说得筋疲力尽,可是话题还是没有说完。

中国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那些富贵的人与穷困的人,受过极好教育的人与愚昧无知的人,都生活在一起。贫困而又无知的人数不胜数,因为他们的眼界狭窄,心智混乱。他们好比是井底之蛙,在他们看来,天空只有黑暗中的一小片光亮那样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走到离家十英里以外的地方去看看。他们也没想过要比周围的人过得更富足。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一切民族都普遍具有的本能的好奇心,似乎他们的这种本能已经消失殆尽了。就算他们知道离家不到一英里的地方住着一个外国人,但他们也绝不会想要打听一下,关于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想干什么?他们全然不在乎。为生存而奋斗是他们唯一关注的事情,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知。人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三个灵魂,还是一个,还是连一个没有,他们统统都不知道。因为这些事情与粮食价格无关,所以他们根本就看不出其中会包含什么意义。关于来世的说法,他们笃定不移,他们相信坏人来世会变成狗或虫。他们也真诚而又简单地相信,人们死后,躯体会化为尘土,而灵魂——要是有的话——也会在空中消失。然而,西方所谓“务实的人”的种种力量,造就了他们这种人,在他们看来,生命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胃,一个是钱包。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实证主义者,因为他根本就不能理解自己没见过或听过的东西,于是,他们对这样的东西也很自然地没有了任何概念。生活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系列的事实,而通常这些事实都是令人沮丧的。关于事实以外的东西,他马上就成了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一个多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他的依赖本能非常容易满足,偶然给他一些意外的尊敬,或者是施舍点食物给他就可以了,然而,所有这些都仰仗于他周围的人的习惯。他认为,心理和精神丝毫不起作用,或者说它们根本就不存在,而人的肉体始终是独自成长与发育的。

灌输一种新生活,是试图把这种人从麻木状态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办法。新的生活会向他们传达由基督教创始人揭示的崇高真理:“人是有精神的”,只有这样,“神的启示才会为他们带来智慧。”

同类推荐
  • FBI身体语言密码(插图版)

    FBI身体语言密码(插图版)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误会和 摩擦,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对方的真实想法。而观察 和分析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则是读懂人心的利器,当 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身体语言读懂他内心所想时, 我们与人的交流一定能够*加顺畅。《FBI身体语言 密码(插图版)》教你美国FBI超强的识人术,让你能 够**时间探知他人的内心世界。表露人真实想法的往往并非人嘴里说出来的话, 而是身体语言。一个手势,一种坐姿,一个眼神,一种声音,并 非偶然,都是内心的外在呈现。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向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教书必须育人,培养学生做心灵的、王人,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管理班集体,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9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孔子,他就是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当下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本书借用了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后物欲时代”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精神症侯空虚、无聊,作者在吸取古典贵族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三条新的道德教育路径:健全人格教育、重视审美教育、闲暇教育。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热门推荐
  • 照着你的笔迹写封信给我

    照着你的笔迹写封信给我

    八年前,梁慕绅站在河堤边听到赵筱等说:我求求你;那个少女穿着一袭白裙站在他对面,她说我求求你;那个少女手里紧紧牵着一个男孩,她说我求求你。她的右手那么修长纤细,紧抓住的那只手却伤痕密布,残留大片血渍,而他知道那是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的位置。是不是没有修齐的插足,一切都能如愿?还是上一辈错综复杂,鲜血淋漓的仇怨纠葛早就注定的一切?赵筱等把生命里仅有的热血都给了那位撑着船桨,笑语盈盈向她走过来的少年。即便所有人都告诉她,修齐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那般美好的人,怎么会没有了呢?这只是一个梦,一个噩梦,是梦终会有醒的那一天,无论有多长,无论是多久。她要等他,日日夜夜都要等他,一生一世都要等他......
  • 中元鬼门开

    中元鬼门开

    中元节,鬼门开,万千鬼神出门来。林子和好友多多中元节回乡祭祖,却不想在家乡遭遇各种诡异事件,更牵出来村里一百多年的诅咒。为了破除诅咒拯救亲人,林子和多多不惜以身犯险,深入异域。
  • 心态的激励(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心态的激励(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的科学心理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人物和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斯洛的科学心理,本人在马斯洛著作《关于科学 的心理学:一种探索》和《存在心理学探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成功励志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和归纳总结,采取通俗表达的方式,既突出了马斯洛的科学心理思想,又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掌握和运用。相信本书能给读者以启迪,并能很好地指导自己养成的科学心理,靠心态推进人生成功,靠心态进行自我实现。
  • 一起文艺,一起青年

    一起文艺,一起青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艺青年成了一个贬义词,从人们嘴里说出来,不仅显得古怪生硬,还有些格格不入。其实抛开成见,我们真实面对自己,我们会发现,曾经年少的那个自己,也像我们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文艺过……当我们看到苏韦桐对爱情对艺术那份傻气、率真、固执、坚持时,我们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苏韦桐经历过的,我们曾经也经历过。写这部小说,不是给文青们正名,而是让我们看到内心里的那个自己:文青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真实过好我们的每一天,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就不会自怨自艾。
  • 把神帝踹下王座

    把神帝踹下王座

    她,身负血海深仇,却毫不在意;她,身份特殊,天赋妖孽;她,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捣蛋。但,为毛还有一个妖孽和她一起捣蛋,祸害天下?某天,某女说:“幽,我好像喜欢上你了。”某男说:“真凑巧!雪,我好像也喜欢上你了。不过我们的身份……”某女:“走我们的路让别人说去!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以子偕老”
  • 虚情

    虚情

    江枭儿在生命的尽头的回忆像走马灯一样走过她的大脑,她还可以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哈哈大笑,还可以亲手把自己的青玉玉佩系到何谙的身上,还有他的好朋友苏馗,她还可以看见他娶姬晚,然后幸福的在一起。有时候她真的会想,这世界上如果没有她那该多好。
  • 恶魔校草,你还要我怎样

    恶魔校草,你还要我怎样

    【全文免费】15岁生日那年,从一个甜美可人的公主,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女王!只因为他!而回来时,又被逼回美国。历尽千辛万苦的他们,最终能否走在一起呢?
  • 拒嫁豪门:高冷大少请自重

    拒嫁豪门:高冷大少请自重

    三年前,徐小谨为了救她的继兄抛弃了深爱三年的恋人,路承含恨离去。三年后,已然成为人中之龙的路氏总裁路承带着美丽高贵的未婚妻荣归故里,就在徐小谨以为他和路承再无交集时,他们意外的相遇。对着那个曾经玩弄他感情的徐小谨,路承的心里翻涌着滔天的情绪,他咬牙切齿的向那个依旧蜷缩弱小的人宣泄恨意………“哭什么,就这么讨厌让我碰?”路承心里又生出一丝恼意。这幅要死要活的样子是做给谁看!难道那男人对她就那么重要!呵,他偏偏就不让她如愿。……徐小谨骤然醒悟,疯了似得挣扎起来。她有了哥哥,他也有了谢雨欣,他们现在这样躺在沙发上算什么?!
  • 格格抢夫

    格格抢夫

    穿越到叼蛮,任性,无理的格格身上,且人见人厌,咋办?不管啦,好好对待自己最重要。现代是个包青迷,古代当个现包青“冤枉?”看本格格怎么还你清白“冤案?”呵呵,格格我最有兴趣放弃?是我的绝不放弃跟我抢夫?开什么玩笑可…..“阿玛是我的,额娘是我的,夫婿是我的,这所有一切都是我的,我才是真正的格格”怎么办,人家正牌格格回来要抢回属于她的一切…..
  • 失去后珍惜我们懂了

    失去后珍惜我们懂了

    有些人,默默地守护着爱。彼此之间的感情就向一个小秘密,互不知情。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那心动(我实在不会写这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