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朋友在QQ签名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这句话看起来让人有些忍俊不禁,可是仔细一想,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就豁然开朗了。
或许我们经历过很多磨难,或许我们不止一次地想结束自己混乱的生活,或许我们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离开人世。可是青少年朋友,你想过没有,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浪费掉了岂不是很可惜。好好活着,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样难以忍受的磨难,只要你还活着,人生就还有希望。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是如一般人们最后看到的某一事件所导致,每个个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根源在于长期的负性累积,最后因无法承受才采取自杀行为。自杀的原因归根结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是一个变革中的社会,人们的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剧变,当代学生成为这些变更的直接承受者。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过去学生就业统一由国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学生一入学就考虑毕业找工作的事:社会会不会挑选我,我需要什么能力来让社会挑选我?
面对即将踏入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学生一旦大学毕业,发现十几年的辛勤苦读并不能从社会中获得个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的位置和机会。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价值观上的失衡,进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有着太多不可知的因素,对社会的判断、评判都会产生相对性观念,而没有一个“终极”的概念。在这种极度不稳定的社会状态下,人生的事情变成每一天、每一件具体的事情。
在很多学生,包括成年人的眼里,找到恋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件眼前能把握的事情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恋、就业受挫,就什么意义都找不到了。这种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感,往往使得很多学生感受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而容易选择极端的解决方式。
2.家庭因素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这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在很多情况下都超过了年轻的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多时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败,在父母的压力下,也会让他们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作出全盘否定。
这一代的孩子,家庭和学校为他们设置了过于优越的环境,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过于顺遂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社会隔绝,造成他们认识的社会和身处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不适应、怀疑、对抗等现象层出不穷。
面对一些失败和不适应时,孩子们的应对能力也远远不够,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最多。而大部分的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物质条件的满足,而缺乏与孩子内心的交流,因此,一旦孩子遇上问题,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支持。
3.性格因素
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型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此外,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并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
4.认知因素
青少年自杀往往是错误地评估了世界、错误地评估了自己。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由于这些情况的长期存在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自我调整造成的。常易出现的认知歪曲有“绝对化思维”,这是指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例如“如果我不能使男朋友回心转意,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没有中间缓冲余地和其他任何抉择,大多数人具有调节或忽视绝对化思维的能力,但自杀者缺乏这种灵活性。
5.行为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的学生,他们在问题解决技巧上缺乏信心,在问题解决的尝试上较少有系统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上感到控制能力薄弱。且在问题解决上较为被动,趋向于让问题自行解决或在解决上依赖他人。
这类人缺乏灵活变通能力,几乎从不努力去解决问题,也很少考虑到将来和他人。一旦遇到负面生活事件时,就有可能产生无能、无助感而逃避现实选择自杀。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自杀行为。比如天气因素,春季是心理健康患症高发期,自古就有“菜花黄,人癫狂”的俗语,春天属于生发季节,容易引起“伤春情绪”。
同时,他人的自杀行为确实会给一些想自杀的人暗示、鼓励和支持,原来不敢做现在却可能敢做。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发生效仿行为。
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而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即将绽出迷人的光彩,美丽却又娇弱,更应好好珍惜,不要让它过早地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