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系锁骨上窝部的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经过第一肋骨上缘时,受前、中斜角肌痉挛、肥厚,或抵止部异常的刺激、压迫所致的,以下臂丛和血管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候群。临床中,本病常与颈椎病共存。其症状与颈肋的表现一致。好发于30岁左右的女性。
病因与病理本病,多为急、慢性损伤,或颈椎病变所致。
颈部外伤或劳损,可使斜角肌发生纤维性炎症而产生痉挛、肥厚、僵硬。或罹患颈椎病变时(尤其是颈椎病),颈脊神经根(主要是颈5、6神经根)因遭受刺激、压迫而反射性地引起前、中斜角肌的痉挛、肥厚,甚则纤维化时,可抬高第1肋骨,刺激或压迫下臂丛和锁骨下动脉而致病。
斜角肌抵止部异常,如高位胸骨、高位第1肋骨,或臂丛位置偏后。其第1肋骨,可长期慢性刺激臂丛神经而引起前、中斜角肌痉挛、肥厚。由此,又进一步提高了第1肋骨,加重对臂丛神经的刺激,形成神经、血管束受压的恶性循环。
此外,肌肉本身的解剖变异,如前、中斜角肌二肌腹合并,当神经、血管束经过变异的肌腹,或穿过前、中斜角肌某一个肌腹时受压,亦可引起本病。
症状
1.起病时,颈部疼痛为针刺样或烧灼样,从颈部向患侧肩部、腋下、上臂内侧、前臂和手部尺侧,乃至环指及小指放射。重者,可累及颈部和胸部。并常伴有患区麻木、刺痒和蚁走等感觉,夜间加重。
2.患者头部多向健侧侧屈,向患侧旋转,呈斜颈外观。深吸气,患肢伸展、下垂或外旋运动时,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手臂上举、内收,或屈肘时,症状则可减轻。故患者常以健手托着患肢前臂,借以减少下垂重力而缓解疼痛。
3.神经长期受累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必显萎缩,尤以手内在肌最显。手部握力减弱,甚至丧失持物功能。
4.有时,交感神经显示刺激症状,面部出汗,瞳孔扩大,患肢发凉。有时,交感神经星状节受锁骨下动脉所形成的粘连、牵扯,显示霍拉氏征。面部潮红、无汗,眼球凹陷,上睑下垂、眼裂变窄,瞳孔缩小,患肢温度增高等交感神经瘫痪等症状。
5.锁骨下动脉受压,早期为血管痉挛症状,患者多感患肢发凉。晚期为血管阻塞症状。患肢冰冷、苍白,甚至手指发生溃疡、坏死。
体征
1.可见锁骨上窝部稍显胀满,有时有搏动性动脉流。触之,前斜角肌紧张、变硬和压痛,有时有增粗感。
2.艾迪森氏试验。患者,取正坐位,两手置于膝部。检查者,先比较其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和测血压,然后,令头颈部后伸至最大弧度、深吸气,并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侧肩部。如患侧脉搏减弱,血压降低(较基础血压下降15mmHg以上)和症状加重者,则为阳性。
如抬高肩部,面转向前方,脉搏、血压恢复,疼痛也自行缓解。用同样方法,测量两侧上肢血压,可发现有时患肢测不到血压。
3.斜角肌内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2ml后,如症状能暂获缓解,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法,既可作为诊断,又可作为治疗。凡局封能缓解症状者,按摩治疗有效。
4.颈部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病及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肋锁综合征与胸小肌喙突综合征肋锁综合征,系肩胛带松弛或下降,与第1肋骨间隙变窄,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所致。本病好发于经常肩部负重和其他常使肩部向下、向后牵引者。喙突胸小肌综合征,乃经常需向上举手,或上肢经常不断处于外展姿势者。使胸小肌持续牵引而异常紧张、痉挛,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即可在此肌腱处受压或发生扭曲所致。此二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完全相似,但挺胸试验、超外展试验阳性。行前斜角肌封闭术无效,艾迪森氏试验阴性。
二、颈肋综合征本病,又称第7颈椎胸化。乃先天性发育畸形,额外多余的肋骨,常与第7颈椎,也有与第6颈椎横突相连者。一般为双侧型,其长短左右从不对称。临床症状,经常发生于短颈肋的一侧。本病,好发于18~20岁以后的女性。有的病例,也可在中年以后与颈椎病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与本病完全相似,但在锁骨上窝部可触到骨性组织。颈椎X线平片检查,显示颈肋。
三、外伤性锁骨下静脉痉挛和急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本病,是一种以上肢静脉血流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其发生原因多为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使锁骨下静脉在前斜角肌与锁骨之间,或第1肋骨与锁骨下肌肌腱之间,遭受挤压、折曲,而致该静脉痉挛。或偶尔发生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出现上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发绀、水肿、皮下静脉扩张和疼痛等。手臂剧烈活动后,症状尤为显著。此外,也可合并患肢感觉过敏或减退,肌力减弱,皮肤发凉,脉搏减弱,血压降低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动脉血管症状,但仍以静脉血运障碍突出。此特征,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必要时,可行静脉造影确诊。
四、潘可斯脱综合征本病,乃肺上沟肿瘤侵犯臂丛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和上肢的剧烈疼痛,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患手无力、鱼际肌萎缩和霍拉氏征。若肿瘤先侵犯交感神经星状节,霍拉氏征可最先出现。体检时,可在锁骨上窝部触到肿块。艾迪森氏试验阴性。胸部X线平片检查可鉴别。
五、雷诺氏病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肢的阵发性血管症状。但一般都为双侧上肢的指端受累,颈、臂活动时脉搏无改变,艾迪森氏试验阴性,可资鉴别。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加速血液循环,解除神经、血管束的刺激或压迫。
二、取穴扶突、天鼎、缺盆、极泉、小海、内关,合谷、阿是穴。
三、手法
1.前斜角肌推揉法。
2.前斜角肌揉压、弹拨法。
3.坐位颈椎牵动法。
4.颈椎旋转矫正法。
5.肩部捏拿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上肢症状重者,加颈部侧屈运动法、肩关节牵抖法、腋窝部踩压法。
2.病程长者,加枕颌带颈椎牵引法,减坐位颈椎牵动法。
3.年老体弱者,减颈椎旋转矫正法。
注意事项
1.术后,用三角巾悬掉患肢于胸前至症状消除。
2.避免患肢握持或提拉重物。
3.局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或行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前斜角肌封闭。
4.症状缓解后,应进行项背肌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