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②,卒于鸣条③,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⑥一也。”
“注释”
①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菏泽以南。②负夏:地名,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据《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就时于负夏”。③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④岐周:指岐山下周的旧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⑤毕郢:地名,相传是周文王去世的地方,在今陕西咸阳县东二十一里。⑥揆(kuí):准则。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逝世于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逝世于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地方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当他们得志后在中国实现仁政的抱负,简直如同符、节吻合那样一致。先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准则都是一个样。”
第二章
“原文”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③;十二月,舆梁成④,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⑤,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贵族,先后在简公、定公、献公、声公朝为相四十多年,著名的政治家,颇得孔子的赞许。②溱(zhēn):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洧(wěi):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以东。东流至密县与溱水汇合。③徒杠:简陋的独木便桥。④舆梁:可通车马的大桥。⑤行辟人:辟同避,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有专人清道。
“译文”
子产在郑国当政,用自己的座车在溱水、洧水那里载行人过渡。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小惠,但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政。要是十一月搭好走人的便桥,十二月修好行车的梁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的事担忧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道也是可以的,又怎能去一个个地把人渡过河去呢?所以,治理国政的人要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也是不够用的呢。”
第三章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①: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②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③。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④,又极之于其所往⑤;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礼:指《仪礼》。旧君,过去曾事奉过的君主。服:指穿丧服。②膏泽:即恩惠。③田里:指禄田和居宅。④搏执:犹言搜索拘捕。⑤极:穷困,走投无路。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制规定,要为以往事奉过的君主服丧,君主怎样做才能使人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如果臣子劝谏被接纳、进言被听取,因而恩惠下达到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离国后三年不回来,才收回他的采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君主能做到这样,臣子就会为他服孝。现今做臣子的,劝谏不被接纳,进言不被听从,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离国去,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有什么孝可服呢?”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杀害士人,那么做大夫的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百姓,那么做士人的就可以迁往异国。”
第五章
“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
孟子说:“君主存心仁爱,下面的臣民就没有不存心仁爱的;君主办事符合义理,下面的臣民就没有办事不符合义理的。”
第六章
“原文”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
孟子说:“不符合准则的礼,不符合准则的义,高尚的君子是不会去干的。”
第七章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译文”
孟子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教育熏陶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有才能的应该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乐于有贤能的父兄。如果有道德修养的人嫌弃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有才能的人嫌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和不贤能两种人之间的距离相近,简直不能用分寸去量了。”
第八章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孟子说:“人要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第九章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议论别人的不好,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
第十章
“原文”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译文”
孟子说:“孔子不做太过分的事。”
第十一章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作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言谈不拘泥于守信,行为不拘泥于果敢,只是依据义理的所在指导言行举止。”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译文”
孟子说:“所说的高尚君子,就是没有失去他那婴儿一般纯朴之心的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译文”
孟子说:“奉养健在父母是人间常事,只有给父母送终安葬办好丧事才可以算作是大事。”
第十四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用高尚道德对学问来加深造诣,目的是希望自己自觉地获得学问。自己自觉地获得学问才能处之安然,处之安然才能深入地坚守它,深入地坚守它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自己自觉地获得学问。”
第十五章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而且详尽地解说,目的是要融会贯通以此回归到论说精辟简约的境界。
第十六章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用自己的长处去折服他人,未曾能使他人折服;用自己的长处去仁爱、教育他人,然后才能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能够称王天下的,还未曾有过。”
第十七章
“原文”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译文”
孟子说:“言谈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很不好的。这种不好的恶果,只有那些埋没贤才的人要承担它。”
第十八章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④,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⑤;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qì):屡次。③混混:滚滚。④盈科:注满坑洼地。⑤浍(kuài):田间的水沟。
“译文”
徐辟说:“孔子多次对水加以赞美,曾说:‘水啊,水啊!’请问他对于水取的是哪一点呢?”
孟子说:“从源头流出的水滚滚向前,昼夜不停,注满了低坑洼地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到大海。凡是有本源的正像这样,孔子所取的就是这一点。假如没有本源,就像七、八月间雨水滂沱,一下子沟渠都满了,可是它们的干涸是立等可待的。所以名声超过实际,有道德的君子感到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