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企业在“市场换技术”的能力发展战略指导下,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和成长时期。但是,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发展之后,原有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企业逐渐陷入了对外国企业的“技术依附”之中,自身缺乏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内生技术能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数量和复杂性增加,后发国家技术模仿的时间周期大大延长,和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周期几乎差不多,后发国家的企业总是处在不断的追赶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中,对外技术的依附程度愈加严重。因此,我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技术快速变化下改变企业现有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动态能力。本书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本书的研究建议企业把现有能力的发展和利用过程以及未来能力的探索和开拓过程区分开来,施以不同的管理过程,解决了企业能力利用和能力探索之间的悖论。在能力改变的过程中,本书强调了能力改变的认知性过程和能力改变的执行性过程的差别,这对企业具体实践动态能力提供了清晰的过程思路。进一步,本书对动态能力的战略过程和组织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所提出的动态能力的战略性惯例(如激进式搜索模式、新技术市场潜力的评估、三种能力的重构机制、战略形成的机制),以及组织性惯例(如转变型领导模式、虚拟组织和临时体制文化等)为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背景下,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机会,主动进行战略与组织变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其次,本书的研究为现有的动态能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的经验依据。本书对LKJT公司研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明显的认知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阶段性特点,但是这两个阶段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对执行过程的能力重构成本和能力重构风险的考虑会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力的感知过程。另外,能力重构的收益,例如,能否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能力重构的时机也是重构机制选择的重要参考变量等。
最后,本书的研究也揭示出后发国家的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过程中,进行能力重构时的一些显著特征和趋势。后发国家企业由于缺乏对前沿技术的跟踪了解,对新兴技术的发展总是后知后觉,而且由于技术发展水平低和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企业采用能力替代机制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能力替代很容易导致新的技术依附的形成。这一研究结论提示后发国家的能力重构应该以突破性创新为基础,否则,能力重构是没有实质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