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核心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资源本身并不一定必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它只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资源只是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Grant,1991),同样的资源,使用方法的差异、不同企业的使用可能带来大相径庭的结果,资源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将他们整合利用的能力,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比资源的客观性更为重要。
企业能力的概念最早源自Philip Selznick(1957)对管理过程中领导行为的社会分析。Selznick认为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是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Selznick与彭罗斯一样,认为对组织的研究需要“一种强调历史起源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生和发展理论,有必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应付环境的变化”。Selznick批评那些试图把企业看做是完全理性的部门以及把组织看做是纯粹的通过管理来实现目标的“技术工具”的观点;他也反对视组织为“通过自然选择出现地适应环境的制度安排”,因为这种组织观没有给事前的积极行为和事后的战略管理留有余地,这种组织观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企业注重短期适应,没有给“积极的”和“长期的”的学习留有余地。Selznick认为战略管理和领导行为的目的是阻止一定程度上并非完全由基本规则和最终结果控制的短期优势的追求,这种渐进性的适应未能使组织自动地适应环境,显示了企业目标的缺憾。为了解决组织的“自我控制”,Selznick提出以制度性领导,即设定一系列的约定的战略规划来引导形成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个性,正式组织通过制度化的过程将价值观灌输其中,以此获得共同的特征和功能。企业在这一层意义上不是消极的功能适应者,而是创造自己未来功能的积极开拓者。这种“自我建构”理论是Selznick的“特殊能力论”和其战略观的行为基础。后来在安索夫(1965)和安德鲁斯(1971)的相继研究下,特殊能力的概念在理论和管理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波特(1980)把产业组织的分析方法引入战略管理中,人们的研究目光开始聚焦于市场结构和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位势分析,而企业能力分析理论受到很大程度的冷落和抑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波特理论的质疑,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兴起,人们的视线又转回到对企业的研究上。1990年,C。K。Prahalad和G。Hamel在Diercks和Cool(1989)的内生优势产生的组织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内生的“核心能力”,提出了由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构成的“核心能力”分析架构。C。K。Prahalad和G。Hamel把核心能力描述为“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有机组合多重技术流的能力”。Teece(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的资产和规则。Leonard barton(1992)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员工的技能、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构成的技术竞争力系统。麦肯锡认为核心能力是某一企业内部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他具有使企业的一项和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种方法性的知识,是协同运作一组资源以完成某项任务和活动的可能性。核心能力是资源转化为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的中间过程。作为一系列的特殊技能和补充性资产的集合,核心能力回答了企业能够做的、企业有可能做的,并最终确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轮廓。其实,研究者的核心能力概念中隐含着两种含义:一种是静态的含义,把核心能力视为一种核心技术如C。K。Prahalad和G。Hamel在分析中所引用的丰田公司的发动机技术;另一种是动态的含义,把一种核心技术应用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时,整合多种技术的方法性知识,或者叫技术资源的配置方法。
2.3.2 资源与能力的区别
C。K。Prahalad和G。Hamel(1990)在描述核心能力的定义时,列举了实例来进行概念的说明,如飞利浦在光学器材方面的能力是精确的数据存储和分析,索尼在微型发动机和微型工艺机上的结构小型化和操作方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资源和能力似乎没有区别,能力是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资源集合体,是除资源外的其他的资源。但是如果把能力仅仅视为资源的话,那么我们将很难理解能力发展过程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Christenson J。F(1996)深入细致地区分了企业的资源、才能和能力。他认为资源本身是没有生产力的,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这种才能代表了一组资源完成特定活动的生产能力。只有资源产生的服务,提供了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彭罗斯,1972),并发挥了作用的基础,能力或才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给定数目的资源积累和组合。能力和才能是构建和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它为生产性目标提供的服务为企业赢得了潜在的竞争优势。这种能力具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它涉及在动员和引导这些资源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时,企业内部经历的积累性储备;二是这种经验基础上的能力体现在社会团体的或人们的工作网络中,不是隐匿在单个人的技能中。Christenson J。F把才能特指为了生产活动,动员资源的技术能力,把能力特指为通过管理活动用于动员、协调和开发资源和才能以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的高层次管理者具有的能力。
Robertson(1996)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在对实际中真实企业的观察基础上,Robtson认为企业的内部能力的产生是由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所决定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确信可以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获得正确使用产品生产和工艺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企业必须进行包括构思、设计与开发、制造、要素投入、市场营销和分配在内的一系列的活动,把不同活动组织起来的原因是必须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协调以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将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性协调能力(Mahony和Pandian,1992)绝大多数是对其他组织来说难以获得和难以仿制的知识形式。这种知识经常以组织成员中的个人和集体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企业是一种处于其中的各个部门,可以采取比其他的可选择的制度结构成本更低的方式发现和获得信息的结构(Prescott和Wisscher,1980)。通过在一起工作人们以有效但不易于以廉价方式迅速传授给他人的特殊制度性方式学习如何行事,这种行事方式有效且难以模仿,提供了企业作为整体的优势。埃里克森和米尔克森(1996)认为能力不只是卓有成效地利用资源的功能,能力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联结组织的结构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 核心能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核心能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过程黑箱”,重新阐释了企业相关多元化的含义,为企业的基于现有资源和能力的成长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路径。
传统的理论是从产品、市场、行业、生产工艺及技术等方面来理解业务之间的相关性的,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们通过比较和统计的方法证明了相关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远好于不相关多元化的公司。但是,实际中有一些从事不相关多元化的非常成功的公司,最典型的是通用电气公司和3M公司,传统理论对此却不能从战略的角度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按照传统对“相关性”的理解,处于同一产业的公司、当该产业面临不景气状况时,几乎同时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感兴趣;这些技术和市场相似的公司中有许多都会发现同一个“增长性产业”,而使得该增长性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挤入太多的背景类似的公司,竞争变得空前惨烈;这样,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当初设想的“增长”潜力永远不能变成真正的利润;反而可能在原有业务发生衰退时,雪上加霜。核心能力理论对“相关性”的理解是基于核心能力与战略性资产角度的。核心能力侧重研究了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和竞争优势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企业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依靠撬动现有的核心资源进入不同的产品市场而实现的(Campbell和Luchs,1997)。但是在超竞争环境下(Daveni,1994),企业精心培育和构筑起来的卓越能力可能在一夜之间在市场上变得一文不值(特斯曼,安德森,1986),而且,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刚性”(Leonard Barton,1992)。
因此,核心能力理论并没有更多地涉及新资源的开发,仍然是过分看重现有资源的静态效率的提高。没有完成沃纳菲尔特(1984)所声称的战略性任务:“打破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之间的平衡,在能够为未来奠定基础的条件下使开创新的局面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