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1000000003

第3章 国外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评介

追溯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有近百年的实践。但真正得到迅猛发展的大规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而作为对这一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要滞后一些,直到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这一迅速发展的投资活动才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许多观点迥异的直接投资理论,也才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终从国际贸易理论中剥离出来。

据统计,迄今已能叫得出名目的对外投资理论观点就达20余类,如“垄断优势论”、“寡头均势论”、“生产要素优势论”、“战略与政策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市场不完全理论”、“区位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边际产业投资理论”、“发展水平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幼稚产业保护论”、“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说”、“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等。经济学界还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理论观点划分归类,如从宏观、微观角度划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理论;从动因和过程角度划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型理论和行为过程型理论;从产业和贸易的角度划分为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是否创新的角度划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理论和补充性理论;从理论解释的范围角度又可划分为单向的和综合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章选择了从理论解释的范围角度来评介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早期的单向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后期综合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活动解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节 早期、单向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六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动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系列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只侧重于供给导向,仅从投资国的某一动机出发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而忽视需求方面的作用。既不考虑接受国的选择动机和作用,也不考虑双方环境因素及国际大环境因素对投资活动的制约性,因而称之为单向的投资理论。它包括后人称之为对外直接投资经典微观理论的“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投资理论”等。

一、垄断优势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H。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ieberger)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从而一起创立了“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

(一)理论要点

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只有这种垄断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胜过东道国的民族企业,因此才会对外投资。而企业的垄断优势则来自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海默认为至少存在四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全:(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的特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专利、技术诀窍、获得资本的难易等;(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不完全,如同种产品企业由规模递增引起的成本递减或收益递增等;(4)管理能力的不完全,如政府的干预程度、有关税收、利率和汇率政策差异等。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这些不完全性,造成了对外投资企业所具有的相应垄断优势。

后来海默和美国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垄断优势的多种因素,主要有:(1)技术优势。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诀窍、无形资产等范围广泛的要素。其中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实质性的构成部分,因为它们既造成了投资企业的独占性,又常常是东道国市场最需要的东西。(2)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主要包括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集中以市场购销和统一的管理等,能够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3)资本和货币优势。海默认为,美国从事对外投资企业通常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它们一方面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企业的信誉、地位决定其有较强的资本筹集能力。另外,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可以使它首先在汇率上获得一个所谓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这些都是当地竞争对手无法具备的特殊优势。(4)组织管理优势。跨国企业一般都具有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拥有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高效运行的企业组织机构等,这是当地企业竞争者所缺乏的独占优势。

(二)理论贡献

1.以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框架,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从而将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注重对国外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而证券投资则不涉及企业的控制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选择诸如贸易的国际化等经营方式。

3.传统理论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而海默等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较好地解释了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为。该理论也具有一般意义,对于一些实力较强、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及后来美、日、欧三极所支配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均能提供较好的解释。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理论局限性

1.垄断优势理论着重在解释跨国公司的初始行为,而很少考虑其扩展,因而适用范围较为窄小。

2.拥有垄断优势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该理论产生时,经济国际化程度很低,所以垄断优势作为跨国经营的前提条件在理论上有极强的解释力。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行为表明,具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并不意味着必然进行跨国投资,也可在国内进行扩展,或者通过有偿的转让技术或出口来获取那些潜在的收益。可见,拥有技术优势并非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3.该理论缺少对直接投资动机的拓展研究,因而无法解释自6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并不具有技术优势或其他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行为。因为从投资动机上讲,这些发展中国家企业恰恰是缺乏技术优势才采取对外投资手段寻求技术优势的。

垄断优势论的这些缺陷促使经济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马克莱(Peter J。Buckley)和卡逊(Maik C。Casson)在1976年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仍然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但它强调的市场不完全性不是垄断优势论所认为的产品特异、规模经济、市场障碍等,而是指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而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他们把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费用观点用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侧重分析市场交易机制与企业内部交易机制的关系来阐述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发展动因,提出市场不完全和交易成本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

(一)理论要点

1.内部化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不在于资本的转移,而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企业管理机制替代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

2.内部化虽然也要支付代价,但只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收益超过国际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成本,则企业就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或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3.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和优势,是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并不是企业特有技术优势本身。因为只有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自己能够控制的子企业,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并且保护这些知识不被竞争者获取。

4.市场内部过程是由四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1)行为特定因素,主要指行业产品的特性:属于哪种密集型的,行为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产品外部市场竞争结构等。(2)地区特定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上的距离及社会文化差异等。(3)国家特定因素,包括有关国家的政治环境、金融制度等。(4)企业特定因素,包括不同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能力和须增加的管理成本等。

5.内部化交易相对于外部市场而言,有四方面的优势:(1)当买卖双方因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质而发生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则难以成交时,双方中的一方可通过兼并另一方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以避免交易成本。(2)当市场存在某种双边垄断僵局,交易条件不稳定,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相互参股或兼并,建立较稳定的长期供需关系,从而使经济活动获得一定保障。(3)当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某些政府干预。(4)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创造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可将其各个相互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从而充分施展包括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等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率。拥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可获得内部化的收益。

(二)理论贡献

1.内部化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开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内部化理论不是静态地强调企业已拥有的特定优势,而是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因而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实际。

3.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跨国公司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

(三)理论局限性

1.内部化理论所强调的内部化能力,实际上是在垄断优势论的组织管理能力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

2.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费农(Raymond Vernon)1968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是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的,并认为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从而创立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理论要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产品创新、成长、标准化阶段,考虑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

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特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产品的创新阶段,创新国在国内占有优势,那么有利的安排是国内生产。因为,一方面,此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而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生产成本不是主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此时产品尚未定型,需要与消费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改进设计和工艺,国内的联系成本低。如果创新国国内市场不大,也可通过出口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由于研究与开发资金较多的发达国家,最有可能发展新产品,因而新产品创新国往往是发达国家。当产品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即成熟阶段,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对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产品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追求产品的差异仍然是投资者避免直接价格竞争的一个途径,但这时已经开始注重产品的成本。当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运输成本之和逐渐超过了产品在国外生产的市场成本时,在国外生产就更为有利。在此阶段,国外也出现了竞争者,一些外国厂商开始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国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而出现危险。为了继续占有原市场,阻止国外竞争者进入,创新国的厂商就应到海外去建立分公司、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就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

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标准化阶段后,产品的生产已经实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其生产技术也已扩散,创新国需要通过价格的竞争来维护其产品的国外市场。这时对生产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不高,产品的相对优势已经不再是技术而是价格,这样创新国的厂商开始选择在能保证产品成本价格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包括到那些具有优势的工资低、劳动密集的国家进行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也就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理论贡献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延伸到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而且创造性地把时间概念引入到比较分析中,从而把比较优势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流通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较好地解释了某一产品的境外生产最终是怎样替代该产品出口的。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区位条件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侧重研究直接投资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从而为投资企业进行区位和市场选择提供了一个分析基础。

(三)理论局限性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针对二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而创立的,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保持其技术优势而进行的防御性行为,是一种被动性措施。而当今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已变得相当主动,是一种主动性措施。因此,该理论既解释不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更解释不了没有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行为。

2.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市场选择的决定因素在本身内部,缺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未能体现日益激烈的竞争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解释不了现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性战略安排行为。现代采用全球性战略安排的跨国公司,为了早日占领国际市场,在其新产品的创新阶段,一方面省略了产品出口阶段而直接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生产,并在产品创新阶段就根据不同东道国市场的需要修改技术,设计出适应当地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抛弃了传统的先向发达国家投资,后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海外扩张模式,而是一开始就同时面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投资。

3.解释不了不同产品类别的不同生命周期。该理论概念是建立在对制造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是适应的。但对于解释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原材料采掘业等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就不适应了。

四、边际产业投资理论

也称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中,运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对美、日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后,提出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理论要点

边际产业投资理论把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用于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的理论。在小岛清理论中,比较劣势的产业指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比较劣势产业也称边际产业。投资国应按本国边际产业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原来国内的比较劣势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一方面,边际产业可转移为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而东道国利用这些比较优势产业扩大生产、扩大出口。另一方面,投资国用投资获利来补充、发展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以扩大出口。这样,既可实现产业国际性转移,又可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所以称为顺贸易导向的投资。

(二)理论贡献

1.小岛清教授的理论从投资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

2.边际产业投资理论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三)理论局限性

1.理论分析以投资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资国的动机。这样的假定过于简单,难以解释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之下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

2.小岛清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分工导向均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

3.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而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早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大企业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迅速增加,以进口替代型的投资为主。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投资行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具有一般意义。

第二节 综合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当前述的早期、单向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到70年代末时,受理论本身片面性的局限,已不能解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到了80年代初,一些把早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合起来用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观点纷纷产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和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邓宁(Dunning)教授于70年代末在其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我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首次提出,并于80年代初在其《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著作中较为全面地阐述和完善的。他主张把对外投资的目的、条件以及对外投资能力的分析结合起来,然后在采纳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和马克莱、卡逊的内部化理论基础上再引入区位优势理论,由此形成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说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要点

1.三种优势的含义。

(1)所有权优势(又称企业优势、垄断优势、竞争优势),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邓宁又把所有权优势分为三类:①由于规模、垄断、资源的获得能力等所产生的优势;②子公司与其他企业相比可以得到母公司的某些禀赋的优势;③由于企业的跨国性所产生的某些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

(3)区位优势,指A国比B国能为外国厂商在该国投资设厂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A国特有的,对所有的跨国企业一视同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税收和补贴、交通运输成本等。

2.这几种优势的不同组合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该理论可以表述为:(1)若公司拥有技术优势但无力内部化,也不能利用国外区位优势时,将选择技术转让方式;(2)如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并具有内部化能力,则可选择国内生产后出口;(3)进一步,若国外区位优势有吸引力,则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理论贡献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分析来解释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应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强调经济发展水平以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动因起决定作用,都是符合实际的。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2.该理论为跨国公司运作的全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企业有全面的决策思路,指导企业用整体的观点去考虑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决策失误。

(三)理论局限性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资,并把这一论断从企业推广到国家,因而解释不了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大量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活动。恰恰相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正是为了寻求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2.该理论也还是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进行分析上,并且微观分析也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换句话说是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此,该理论对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来讲是恰当的,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企业,这些分析并不恰当,缺乏解释力。

3.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没有随时间变动的动态分析。

4.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分析基础上,但它假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实际。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收入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许可证贸易最低。事实上,企业在决策最赢利的进入方式上是考虑收入差别的。

二、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的,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的。

(一)理论要点

1.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要素。它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等。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是上述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直接诱发要素应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要素。而直接诱发要素既包括投资国,也包括东道国。也就是说,如果投资国拥有某种直接诱发要素的优势,那么它仍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该要素转移出去。反过来,如果投资国没有某种直接诱发要素的优势,而东道国确有这种要素的优势,那么投资国可以利用东道国的这种要素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东道国的直接诱发要素同样也能诱发和刺激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直接诱发要素起作用,这与他们拥有各种要素的优势有关。如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就是这些优势要素向外转移和扩张。

2.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之外的其他非要素因素,包括:(1)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治稳定性及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2)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投资硬环境状况(交通设施;通讯条件;水、电、原料供应;市场规模及前景;劳动力成本等);投资软环境状况(政治气候、贸易障碍、吸引外资政策、融资条件及外汇管制、法律和教育状况等);东道国政府与投资国的协议和关系。(3)世界性诱发要素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及汇率波动;战争、灾害及不可抗力的危害;国际协议及法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在起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越来越重要。

(二)理论贡献

1.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方需求、双方所具条件的综合这一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着重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的创新,能够弥补前述理论的不足,较好地解释现代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多数投资行为。

2.该理论在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时注意了东道国的需求和条件所产生的诱发作用,以及国际环境条件投资决定因素的作用,克服了先前理论中只注重投资目的、动机和条件,忽视东道国和国际环境的因素对投资决策影响作用的片面性。

(三)理论局限性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仍然是局限于在静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没有从动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划进行分析,故而对投资活动实践解释力必然是有限的。

第三节 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前两节分别介绍和评价了早期和后期西方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的主要观点,它们都是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出发,因而强调的是跨国企业应具有的各种垄断性的优势地位条件和能力。如果按照这种论断,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动因。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都差距明显,没有微观投资理论中强调的各种优势实力。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都分别开始走上了跨国经营道路,不少企业还直接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这一现实也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不少人开始研究并对这一现实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系统理论虽尚未产生,但对其作解释的理论观点却出现了不少,如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投资行为作了解释和说明。由于这些理论解释面限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行为,不具有一般的普遍意义,而且没有前述微观优势投资理论所适应的普遍性,因而说,它是一种补充性的投资理论,从不同角度弥补了微观优势理论的不足。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提出的。威尔斯认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大缺陷是把竞争优势绝对化。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主要来自低生产成本。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

(一)理论要点

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这个市场空当正好被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利用,它们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另一特征表现在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上,这些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某一种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华人社团在食品加工、餐饮、新闻出版等方面的需求,带动了一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而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往往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相比,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当然,这一特点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往往是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树立产品形象,以创造名牌产品效应。美国学者Busjeet对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外国制造业公司的调查证实,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推销产品的广告费用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公司。在被调查的企业中,96%的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广告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低于1%,而在发达国家的同行公司中,21%的子公司广告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超过2%。

(二)理论贡献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该领域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他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它在理论上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分析空间。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目标,而且企业的创新活动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的。拉奥在对印度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特有优势”。

(一)理论要点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

1.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2.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换句话说,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

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4.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二)理论贡献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拉奥认为,企业的技术吸收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有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与威尔斯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它把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跨国经营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以证明落后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三、规模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于很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来说,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商品、服务的市场价值增加相比,企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有递减趋势。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商品、服务生产率的提高;统一商标的经济性;信息分享的经济性;市场影响、控制的经济性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企业商品、服务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及其对市场扩大的要求,使国外市场成了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当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商品、服务的经营具有可分性或分立性,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有了可能,就成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形式。当企业在国外市场、国外原材料基地、国外其他生产要素供给源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成本较低时,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是可取的。当市场、原材料基地或其他生产要素源在发达国家、母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时,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四、市场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商品经营都需要中间服务,但每一个中间服务者的服务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们只愿意为那些利润大、风险小的商品经营服务,他们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特有形象,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他们有垄断倾向,倾向于独立经营,排除干扰。如果一个厂商的商品或服务不能给中间商以高额利润,如果这个厂商生产经营的商品风险较大,他要在中间商那里得到良好的服务就很难;如果一个厂商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他就必须控制、影响中间商或自己直接与公众接触;如果中间商不予合作或合作不好,厂商直接与公众接触就成为必要,即跨国企业将开始自己的跨国经营。在这种条件下,只要具有经济、技术、法律上的可行性,只要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有利,企业直接控制中间服务,把中间服务纳入自己的运行机制之中,就成了理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成本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相对优势也不是前提条件。当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中间服务在发达国家时,母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并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商品服务中间机构——子公司、分公司,进行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无可厚非了。

这个理论在解释贸易桥头堡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如果把“中间服务”改为“中间产品”,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纵向一体化型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现象。

上述四种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视角上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必然性,是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陷的有力补充,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但是,其局限性很明显。严格地讲,这些理论还只是一些粗线条的观点,虽有一定的经验研究支持和解释面,但资料的局限性、理论立据的不充分,使之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意义。同时,从中不难看出重蹈传统投资理论覆辙的痕迹。如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中的技术优势论倾向,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是内部优势论的翻版等,只不过是反过来用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解释。

小结

自20世纪6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问世以来,有诸多理论学派产生。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直接投资微观优势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区位优势理论等,其集大成者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微观主流优势理论或微观主流优势学派。直到80年代末,才有一些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产生,至今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尚无“集大成”的理论出现。

以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为代表的微观主流优势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它直接从企业的利益、优势和决策行为等方面探讨和分析跨国投资发生的原因,认识到了单一的国内市场空间存在着限制企业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倾向,从而可能导致企业的跨国活动。这种认识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先进的技术、管理、生产率等总是要以企业组织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扩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跨国经营活动,客观上顺应了生产国际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尽管此理论大多数是由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但它揭示的这些规律却具有普遍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跨国直接投资之所以得以迅速蓬勃发展,是与这些理论的支持分不开的。

当然,如前所述,主流优势理论也存在多种缺陷,究其形成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从客观方面讲,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理论产生的背景经济国际化还处在贸易导向型阶段,所以,难以完全解释发展到今天的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阶段的大规模、全方位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

2.它是以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前提是资本充足、产业结构已实现了高级化、属于资本过剩型扩张性投资,作为反映这一行为的理论只能是在资本、技术等优势上找动因。因而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非资本过剩寻求优势性投资”也符合实际。

3.它是一种“企业选择论”理论,缺乏国家选择和产业选择层次。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都是自由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受国家干预,完全由企业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凡有优势进行跨国投资的企业,其技术结构就标志着该国产业水平,二者是一致的、合二为一的。所以缺乏那两个层次当属正常。

从主观方面讲,一是研究方法论方面造成的局限,二是认识方面造成的局限。

1.就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1)主流优势理论以某一国某一类企业某一特定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的片面性不言而喻,难以避免解释面狭窄的局限性。(2)在对一完整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时,把动机与条件相分割、宏观与微观相分割、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割,只片面地从企业微观角度在投资供给方的动机上找原因,而忽视宏观要素、环境条件、需求方动机对投资的制约,局限性在所难免。(3)以假设的固定不可逆转的国际分工格局为前提,必然产生投资流动的单向片面性理论。

2.就认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局限:

(1)把跨国企业的既有优势绝对化。就忽视了或者说难以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性;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相互替代性。

对于第一点,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的总体企业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跨国经营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进入不同的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优势就更为明显。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跨国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技术更受欢迎。

对于第二点,即跨国经营优势所具有的动态增加性。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凡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总是有可能获得原先在国内所无法取得的某种有利的经营条件,比如国内稀缺资源的供给、低成本的生产或运输条件、新增的市场空间以及外国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等等。这些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取得的经营条件,实际上增加了跨国企业对于国内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和邓宁的区位优势论实际上已认识到这点,但他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只是对于具有寡占地位或垄断地位优势的大企业才存在,从而忽视了它的普遍意义。由此不难看出,获得国外有利的经营条件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各种类型企业跨国发展普遍存在的动因。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固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发展中国家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从小到大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也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

可见,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经营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去谋求这种优势的增加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第三点,由于三种优势之间存在相互替代性,这种相互替代性起作用,就可能发生优势替代型投资。假定内部优势I、所有权优势O和区位优势L之间存在相互替代性。在I>O,OL时,内部化优势就弥补了O和L的劣势,就可能发生寻求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同理,可以证明O、L和I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从而发生寻求区位优势或寻求所有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

(2)投资理论的另一个局限,是来自其理论视角本身的限制。正因为这些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它们抽象掉了与投资企业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是以企业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国有制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发展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恰当的。

至于第三节所述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的几种观点还未形成系统化理论,难以自成体系,只能算做是对微观主流优势理论的补充。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投资行为,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种复杂性又由不同国情的企业所具有的广泛差异而被加强。各种因素、条件变化大,变量难以确定,更难做出统一解释。因此,企图用一种理论就完美无缺地解释企业跨国直接投资行为是不现实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也会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参与跨国投资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跨国直接投资理论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将日益完善。

同类推荐
  • 大话闽商

    大话闽商

    本书共九章,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上叙述了闽商的兴衰和在中国各大商帮中的地位。通过对闽商中一些代表性人物从商经历的描述,告诉人们一个个典型闽商的非凡经商历程和个性特点。
  •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貌,剔除了经济学中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函数和定理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真正掌握这门会使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学问。全书共分12篇,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骨架,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现象为血肉,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专业和领域,囊括了国内最新、最经典的经济学概念,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经济学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本书共分15章,第1~4章概括介绍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劳动管理的组织以及劳动关系预警等整体性理论;第5~9章系统介绍劳动合同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第10~15章细致阐释劳动合同管理中比较突出的双方争议的处理技术。 本书贯彻由宏观到微观、先理论后技术的原则,全景式的介绍、程序式的剖析,对企业合同用工制度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作了较好的梳理。理论介绍简洁明了、框架清晰、技术方法合乎法律规范、操作性强,特别适合于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应用,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就业者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生意兴隆的48条法则

    生意兴隆的48条法则

    本书是日本知名的餐饮业咨询专家氏家秀太,结合其亲自调研指导的250家餐饮店的经营案例,提出如何实现将亏损店做成盈利店的48个方案。
  • 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

    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

    该项目的研究是对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实践的深该总结,也是对黄冈市今后发展地标产品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将为政府决策、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和招商引资提供详实资料和理论依据,为促进黄冈市农业产业化、推进黄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热门推荐
  • 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

    开局就是废柴流,迎面就是执法堂的棍棒,林飞跃嘴里都是苦的,更让他心里苦的是,没法宝,没秘籍,没老爷爷。这日子能不能过了啊!不行,他要逆袭!他要开后宫。哎,那边的小姑娘,要退婚是什么情况?
  • 灵异驱魔人

    灵异驱魔人

    如果体内有龙的力量会怎样?死后重生的苏明,带着一身龙气,游走在妖魔与人类之间,萝莉驱魔师、御姐女上司、魅惑九尾狐,一时间各路人马全部出现在了苏明身边,为了生存下去,苏明不得不加入神秘驱魔组织-灵异公会,大闹龙府、力斩妖蛇、以一敌七对阵魔界七大魔王,成为驱魔人后的苏明又将遇到哪些麻烦呢?请关注《灵异驱魔人》本书每日双更,请读者大大多多支持
  • 慕白

    慕白

    慕白,狐族指定下任王,但却灵力低微;新月,普通女学生,穿越至狐族担负起守候狐王的重任。慕白九世历练,新月九世守候。穿越种族的感情,跨越时间的等待,变扭却又透出酸甜的青涩,九生九世之后,愿有缘人终成眷属。
  • 霸道鹿晗之萌萌女汉子

    霸道鹿晗之萌萌女汉子

    自编体小说,纯属虚构,本文以鹿晗和女主的际遇,在中间有心里波动,或情绪波动,在一个公司的总裁,和一个千金小姐会发生什么?请多关注
  • 花绘月:胭语集

    花绘月:胭语集

    花绘月:胭语集《千雪石》你后悔过爱上一个妖女么?后悔?从未想过,但我知道,我的确爱上了你。雪国的雪永远不会停下来,因为……《墨蝶》我不想忘记你,只因我还要在轮回之时去寻找你。如果我的离去可以让你活下去,那,我没有什么可以犹豫的,但请你……不要忘记我。
  • 十方诫

    十方诫

    这里是哪里?为什么头那么疼?为什么总有一股恶心作呕的感觉,开始惧怕黑暗的角落,遍地尸体,或白骨苍苍,或肉身腐烂,背负了黑暗中的杀戮,只为了再见你一眼
  • 光之劫祸

    光之劫祸

    天降红雨,魔神复苏,是光的浩劫,还是昌盛,勇敢的少年经历了许多奇遇最终成就神位!
  • 冒险王座

    冒险王座

    一个天真少年,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念独自踏上跌宕起伏的强者之路.结交的伙伴,惊奇的奇遇,感悟者的能力.究竟能否找到在旧大陆已经消失的冒险王座?无数人寻找着王座中改变世界的力量是真实还是只是一个谎言?究竟又有什么惊天秘密隐藏在这里?一切皆在香蕉的《冒险王座》里.希望大家支持香蕉第一本书,喜欢还请收藏,感谢!
  • 春秋叹

    春秋叹

    山中有一林,林中有一观,观中一少年,背着剑却拔不出剑,潜龙卧渊藏,一鸣惊天语。有那喝酒的微笑书生,喝水喝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喝酒却吐了,老秃驴说他吐出了春秋。有那剑胆琴心的懒散汉,一心一剑,最终却折了剑。漠北有那魔头,追求着自由,最不像魔的胖子。一个背上有剑,肩上有狐狸的浑小子,浪迹红尘,潇洒走了一遭。这红尘间,人人欲登天路,踏九重楼,谁又知二十年前有那天外人坠落红尘,混混蒙蒙就是半辈子?这春秋岁月,几人笑,几人哭?何人登天耀金甲?何人娶那美娇娘?瞧那春秋永叹:金钟岁月后人估,百年功名如粪土。笑颜开怀湖飞渡,酒意盎然吐春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