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新的跨国投资浪潮正蓬勃兴起,积极地鼓励本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大力吸引外资正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寻求发展,从而导致资本的双向流动加剧。发达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追逐着利润最大化和编织着全球市场网络,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寻求发展最有利的要素条件和实现着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达国家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表明:一国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拉动本国经济增长,表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EX+IM/GDP),它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但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态势,而对外投资以及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明显提高(对外投资依存度是指货币和资本流入流出累计总额占国内总值的比重(FI+FI/GDP);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则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流出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FDI+FDI/GDP)),并超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具体说,在六七十年代,美、日、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快速增长期,对外贸易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出现了从相对稳定到缓慢增长直至递减的情况。而与此同时,上述国家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六七十年代,首先也是表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进入80年代后,对外贸易依存度缓慢增长并开始递减,对外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上升。所不同的是在对外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上升的过程中,表现出先经历一个外资流入量>流出量再到流入量<流出量的过程。也就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对外资流入(吸引直接、间接投资)的依赖度上升→对外资流入(吸引直接、间接投资)的依赖度缓慢下降→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依赖度上升。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表明:(1)这些国家金融资产国际化率已经大大超过商品国际化率;(2)对外直接投资明显超过且呈现出逐渐替代国际贸易的趋势,或者说经济发展已由贸易导向型阶段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阶段。
反观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但近两三年出现了走走停停的现象,1998年则出现了滑坡。1997年对外贸易总额3239亿美元,1998年下降了0.4%。1999年1~7月份又比1998年同期下降了2.8%。除去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人民币不贬值对出口有一定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阶段性。一方面,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使区域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使相应的逆差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予以抵制;出口商品的低档化比重引起了贸易对象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反倾销制裁。这些都使对外贸易滑坡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我国利用外资(外资流入量)近年来却急剧增长,截止1998年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达2600多亿美元,共建三资企业32万多户,利用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金额1200多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量)增长速度很低,截止1998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68亿美元,在境外投资企业6400余户,其中非贸易性企业2200多户,对外投资金额26亿美元。参见《国际商报》1999年1月13日、《经济参考报》1999年9月14日。数字表明,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向对外直接投资上升转变的阶段。这一转变过程又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变初期的情况相似,即在对外直接投资依赖度中,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量远大于流出量。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反差很大,企业数相差50倍,投资额相差38倍,外资流入量与流出量呈现为极不对称性。
当前,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19,中国为1:0.03.1997年底,全球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累计额已达3.4万亿美元,其中美、日、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均超过了1万亿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90年代大幅度上升,均超过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极不对称性,一方面会带来宏观经济的内外不均衡发展,引发金融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看,国际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对称,必然加剧经常项目赤字,使国际收支恶化,引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拉动力。面对亚洲经济的萧条、对外贸易的下降,要使我国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在7%~8%,几乎只能靠扩大内需这一措施了。而扩大内需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见效慢。1998~1999年用于基础设施投资2000个亿,其效益是间接的,长期才能显现的。二是有限度。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扩大内需还多表现为是一种政府行为,企业动向不大。目前我国有一半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50%以上,扩大内需也难以在国内找到投资机会,否则只能是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
即使如此,对经济的增长,国内的学者仍只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很少有人提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启动经济增长的另一拉动力。作者认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既要扩大内需,更要扩大外投,因为这不仅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摆脱困境的具有广阔空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