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毛泽东写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词里一共提到了五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在表扬他们的同时,毛泽东也对他们进行了委婉的批评。照这样说来,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毛泽东打心眼里佩服的君王吗?
有,他就是春秋初期的郑庄公。
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郑庄公不算一个特别有名的君王,为什么他会得到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呢?
毛泽东自己给出了答案。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不但“厉害”,而且“很厉害”,盖因他“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的确,在春秋初期,郑国还只是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但是郑庄公把“策略”两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险恶的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里运筹帷幄,他利用各种手段,率先从春秋各国里突围,“小霸”天下。他的这些功绩当然不能与唐太宗、宋太祖们的千秋功业相比,但就其政治智慧与政治技巧而言,他毫不逊色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
其实,郑庄公他老爸郑武公就是一个善于利用策略来实现政治目的的君王。当年他想要攻打胡国,却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使胡国君主失去防备之心。
有一次郑武公问大臣们:“如果我要用兵,可以攻打哪个国家?”
大臣关其思是个老实疙瘩,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勃然大怒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胡国,什么居心?”就把关其思杀了。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很激动地认定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从而完全不防备他,没想到郑国却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兄弟分家
郑庄公的出世就显得与众不同,别人是脑袋先出来,他却是叉着两条大腿挤出来的。这种现象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难产”。郑妈妈在这次难产中受到很大的惊吓,非常不喜欢这个婴儿,要郑武公杀了他。郑武公不以为然;相反,他认为这正是大人物出世具备的迹象,他还跑出门去,朝着东南西北方向各射了一支箭,以此表示祝贺。
郑武公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寤生,意思就是“难产”。这名字有点秀逗,不过也可以理解。这跟农村人爱把小孩子的名字取成阿猫阿狗是一个道理,名字贱,才好带。
寤生一天一天长大,但郑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讨厌他。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段,长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而且力气很大,善于骑射,武艺高强。于是郑妈妈就很宠爱他,数次向郑武公提出来,要他立次子为接班人。郑武公这人比较传统,死活不肯,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而立幼乎?”后来硬是立了大儿子寤生为接班人,只把一个小小的共城,赐给二儿子段,名号共叔。郑武公因病去世后,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郑妈妈见二儿子共叔段手中没有什么权力,很是不爽。她对郑庄公说:“你当了接班人,拥有数百里的地盘,可你弟弟却连容身的地方都没有,你于心何忍呢?”
郑庄公说:“妈妈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郑妈妈见大儿子这么谦虚,就不客气地狮子大开口,说:“为什么不把制邑封给他呢?”
郑庄公说:“妈妈呀,不是儿子舍不得,实在是制邑乃国家的要害之地,老爸遗命不准分封。除了这个之外,您随便要什么都可以。”
制邑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说起来大名鼎鼎,就是虎牢关所在地。它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捕捉老虎而得名。此地位于交通要冲,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西周以后的每一个王朝,无不在此设下大防。三国时期更是因为三英战吕布的事迹而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庄公说的是实话,郑武公死之前说的话郑妈妈也在旁边听到了。于是她退而求其次,说:“那就把京城给他吧。”
郑庄公不语。京城也是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地位仅次于都城新郑,郑武公就经常在那里朝会群臣。将京城封给弟弟,弟弟无异于成了郑国的第二个国君。
见郑庄公脸有难色,郑妈妈勃然大怒,说:“你再不允许,就把你弟弟赶到其他国家去,让他另寻出路吧。”
郑庄公连声说:“不敢不敢,就照您说的办吧。”
第二天,郑庄公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把京城封给弟弟共叔段。大夫祭足表示反对,说:“这事儿万万不可啊。天无二日,民无二君,您把京城封给共叔段,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有了两个君王,恐怕会有后患啊。”
郑庄公皱眉道:我妈妈吩咐的事情,谁敢违抗?就这样定了。
姜还是老的辣
共叔段得到了京城后,改号称为太叔。太叔来到后宫感谢郑妈妈,郑妈妈退去左右,悄悄对他说:“你哥哥这人不念兄弟之情,对你相当刻薄。这次我好不容易说服他把京城封给你,但他心中肯定不服气。你到京城后,应该招兵买马,早做准备。等到时机成熟,我发一个信号,咱们里应外合,把这江山抢来咱自个儿玩!”
共叔段也不含糊,回去后果然明里暗里搞了许多小动作,比如趁西鄙和北鄙两个城市的老大前来祝贺时,把他们收为自己人;又假借打猎,攻占了周围的两个城市,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两个城市倒霉的老大逃到都城,向郑庄公详细汇报了情况,郑庄公却微笑不语,比蒙娜丽莎的微笑还神秘。
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此时上卿公子吕同学站出来,要郑庄公给他弟弟一点儿教训,别再胡作非为了。
郑庄公笑着摇头,说:“No,段是妈妈的好儿子,是我的好弟弟,我宁愿丢掉一些土地,也不愿丧失了兄弟之情,让妈妈伤心。”
上卿公子吕见郑庄公迂腐到如此地步,心里甚是着急;开完会,他在外面碰到祭足,说:“咱老大碍于家族之情,却忽视了社稷大事,让人担忧啊。”
祭足跟随郑庄公多年,对他肚子里的花花肠子一清二楚。他笑着说:“你错了,咱老大深思熟虑,计谋过人;你也不想想看,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能讨论这些私人问题呢?你跟老大是亲戚关系,应该下班之后在私底下跟他交流。”
果然,到了晚上,公子吕独自一个人去见郑庄公,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件事。郑庄公沉吟片刻,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考虑,说:“其实我思考这个问题很久了。只是现在我弟弟他犯的错误还不大,没有达到谋反的地步,如果我要借此去惩罚他,不但要得罪我妈妈,还要惹得外人议论纷纷,到时候我必将陷于不仁不孝的困境。我们现在姑且对他不理不睬,让他恃宠得志,肆无忌惮,等到他造反的时候,我们再一起算账,师出有名,国人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妈妈也找不到什么借口,岂不更好?”
公子吕告辞出去,不禁感慨万千,对祭足的神机妙算和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兄弟内讧
当时郑庄公在东周朝廷里还有一份职位,这阵忙着国内事务,好久没去上班了。这天他传下命令,让大夫祭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自己去东周朝廷上班。郑妈妈听到这事后大喜,说:“俺二儿子的运气来了!”她当即写信,派人送到京城,与太叔约定在五月初动手攻打都城。不久,她便收到太叔回信,确认了攻打都城之事。
应该说,郑妈妈与太叔的计划非常完美,唯一的漏洞是:这个计划郑庄公也知道了。郑妈妈派出去的送信使者刚刚走出都城,就被公子吕的手下截杀了。当然,这封密信也就落入郑庄公手中。郑庄公看完信,依旧封好,派人送给太叔,还索要了回书。这封回书很重要,因为太叔谋反的所有证据都在里面。
当时正是四月底,郑庄公如期赶往朝廷。
到了约定的日子,太叔倾巢而出,率领大军直扑都城。哪想到还没打到都城,就听说老巢京城给人占了。原来公子吕早带人埋伏在京城外面,一等大军出城,他们就乘虚而入。公子吕在城里大搞舆论攻势,把太叔谋反的事迹公之于众,因此,民众们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太叔来不及攻打都城了,赶紧回兵。走到半路,军中就有士兵接到京城来信,均言“庄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义”。古代民风淳朴,讲究仁义,因此太叔的士兵顿时人心涣散。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一夜之间,太叔的士兵就跑了大半。无奈之下,太叔只好带着剩余的人马缩回老根据地共城。
郑庄公与公子吕分别率领大军攻打共城。小小共城,怎禁得住两路大军如此蹂躏?须臾之间,城就破了。太叔见大势已去,只好哭着鼻子抹了脖子。
跟太叔的账算完了,还要算郑妈妈的账。郑庄公把她撵出都城,让她搬到乡下去住,还发下毒誓:我母子在黄泉再见吧。
颍考叔劝孝
这时,一个叫颍考叔的年轻人觉得郑庄公做得太过分了,提了几只野鸟来献给他。
在东周时代,臣民给君王送礼物,既不是“脑白金”,也不是“黄金酒”,而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野鸟,而君王也不以为是失礼。可见当时的世风确实单纯,当时的人也确实可爱。
郑庄公欣然接见了颍考叔。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颍考叔说:“您知道吗?这种鸟儿最不是东西,小时候吃妈妈捉的虫子,长大了却反过来啄它妈妈。”
这番话似乎句句都是在讽刺郑庄公,这让郑庄公很是无语。
中午,郑庄公热情款待颍考叔,大鱼大肉摆了一桌。而颍考叔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他找了一块布,把好吃的肉装起来放进袖子里。郑庄公不解,颍考叔说:“我家里很穷,妈妈整天吃些粗茶淡饭;今天我带一些美味回去让她开开荤。”
郑庄公这时也觉得对郑妈妈过分了一些。但他已经发誓了,就不能不遵从。于是颍考叔帮他出了一个主意:不就黄泉吗?咱人工制造一个。于是,郑庄公派一队民工挖了一个地下室,地下室很深,自然而然冒出了泉水——这就是黄泉。
这天,郑妈妈就与郑庄公在地下室见面了。这一见面,两人先哭后笑。开始无语凝噎,后来一笑泯恩仇,母子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事情就这样完了吗?没有。因为太叔段事件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国际事件,不但多个诸侯国家对郑国予以谴责,而且卫国还率部打上门来了。
原来,太叔段的公子公孙滑逃出郑国,去到卫国搬救兵。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卫桓公诉说了郑庄公杀弟囚母的“光荣事迹”。卫桓公大怒,立即兴兵伐郑,打算替天行道。
当时卫国实力雄厚,郑庄公很是忌惮。怎么办?他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公子吕建议:“好汉不吃眼前亏,大敌当前,咱们不要轻举妄动。其实我觉得卫国老大根本就不明真相,很明显受了公孙滑别有用心的挑拨,这才来干涉我国的内政。我们不如修书一封,将太叔谋反攻郑一事详细解释给他听,我相信他们是会通情达理的。”
郑庄公同意了。
于是郑庄公就写了一封语气谦虚、态度强硬的信件,派人送给卫桓公。卫桓公一看,噢,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我真错怪了你们。卫桓公立即命令收兵回营,没想到公孙滑势头太猛,已经攻下了凛延。郑庄公当然不干了,派大将高渠弥率领正义之师前去讨伐。公孙滑那小子见势不妙,溜得也快,还是回到了卫国。
郑庄公是何等人?轻易不出手,出手则不会轻易罢休,更何况这次他确实占理。因此他吩咐高渠弥“直捣黄龙”,一直杀到卫国境内。这下轮到卫国人伤脑筋了。在春秋初期,礼未崩,乐未坏,谁占领了道德制高点,谁就能颐指气使。想来想去还是求和吧。卫桓公写信给郑庄公:“大伙儿都是一场误会,不如你们收兵,我把公子滑交给你们,如何?”
这正是郑庄公的目的。
不过,郑庄公最终没有获得公子滑;郑妈妈怕太叔段从此绝了后代,就苦苦哀求郑庄公放公子滑一马。郑庄公考虑到公子滑一个人很难再兴风作浪,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就答应了郑妈妈的请求,公子滑得以继续留在卫国,安享了晚年。
诡异的是,卫桓公为郑庄公的弟弟“伸张正义”,后来却被自己的弟弟州吁杀害。此是后话。
不称霸的霸主
自太叔段之乱后,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GDP连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国力空前雄厚。为此,以卫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就抛出了郑国威胁论,认为日益强大的郑国会影响其临近地区的和谐与稳定。郑国人当然不以为然,可周平王却很在意。
自东迁以来,东周境况那叫每况愈下。以前每年诸侯国都会按期前来缴纳保护费,现在则多是一些小国前来;以前周国天子发出的命令,谁都不敢违抗,现在政令已经出不了都城。尤其是郑国。郑庄公一直在朝廷任卿士,辅助朝政。随着郑国势力的扩张,他已经直接威胁到周平王的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周平王打算以郑庄公经常迟到早退无故缺勤为借口,把他的卿士职位分给别人。
郑庄公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赶到周国都城,要向周平王讨个说法。周平王自知理亏,无以应对,因为郑庄公确实也没做错事。后来周平王无奈之下就说:“要不这样,我把太子狐抵押在郑国,这样你就不用怀疑了吧?”
郑庄公一看,闹到这地步了,也就借坡下驴,提出要抵押大家都一起抵押吧,反正他家的公子闲着也是闲着。您看,做权贵人家的公子也未必有多好,搞不好就被老爸送出去做人质了。
这就是春秋初期的互换人质事件。其实在诸侯国之间,为了换取信任或者互相牵制而互派人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天子与诸侯之间交换人质,周平王算是开了个前无古人的头。自此以后,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威望大减。
没过多久,周平王死了。太子狐回国接班后,因为父亲之死太过伤心,也跟着上了极乐世界。他儿子姬林接班,是为桓王。周桓王把他老爸之死怪罪于郑国,又担心郑庄公长期把持朝政对自己不利,下决心拿他开刀。
周桓王做事麻利,很快就把郑庄公叫来,宣布开除了他的卿士职位。郑庄公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是气呼呼的,回去之后想要率兵攻打周国,却被孝子颍考叔劝阻了。郑庄公还是气不顺,派士兵到周国境内收割了一批麦子,到了七月,又去收割了一批稻谷。好在周桓王没有跟他计较,此事不了了之。
所谓国际风云,转瞬万变。卫桓公只做了六年老大,就被弟弟州吁从背后来了一刀,死了。此事传出去后,舆论大哗。郑庄公收到消息后,很是激动: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现在终于有机会报当年卫国攻打郑国的一箭之仇了。于是他集合军队,摩拳擦掌,准备即日进攻卫国,“替天行道”。
可郑国还未出兵,以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却先冲了过来。
原来,州吁和他的得力助手石厚知道郑国的意图之后,赶紧联合宋、鲁、陈、蔡四国,先下手为强,率先攻打郑国。其中宋国实力最雄厚,当仁不让做了四国的盟主。
虽然重兵压境,郑庄公却不慌不忙。他早看穿了,这支多国部队看起来人数众多,实质上都是一些乌合之众,他们没有共同的利益,难以将盟约维系太久。尤其是州吁,这老大做得名不正言不顺,迟早会碰到内乱。
随着事态发展,郑庄公的预言一个一个实现了。首先是宋国撤了,其余三国也纷纷作壁上观。州吁跟郑国军队匆匆过了两招,小胜之后就打马回国。国内舆论已经沸腾到极点,再不赶回去稳定局面,恐怕就得发生动乱了。
州吁和石厚凯旋,但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而是夹道的臭鸡蛋。政局一片狼藉,这时,卫国老干部石碚出马了。他使用计策诱杀了州吁,又毫不留情地处死了石厚——这里多说一句,石厚其实是石碚的亲生儿子。石碚大义灭亲的故事立刻传遍天下。左丘明为此在《左传》里表扬他为“纯臣”,这跟东北人表扬男人为“纯爷们”是一个道理。
闲话扯了太多,还是说郑庄公吧。遭到四国夹击后,郑庄公哪里咽得了这口气?他稍作歇息后,立刻找他们算账。
首当其冲的是宋国。
在攻打宋国之前,郑庄公先制造了一番舆论,指责宋国不向天子缴纳保护费,天子很生气,任命郑庄公为天子的全权代表前来讨伐。宋国也不含糊,联合了卫、蔡两国军队,统一由孔父嘉号令,迎战郑国大军。一场恶战下来,联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孔父嘉这人打仗没什么本事,但他后代里有一个人太厉害了——没错,就是儒家创始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
郑庄公乘着余威,先后把小国陈和许收为小弟。至此,郑国就把中原地带的几个邻居都收拾了一遍。他还派儿子姬忽(就是被老爸送去周国做人质的那位)率兵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方的狄族,威望一时达到了顶峰。
郑庄公打了多年的仗,觉得太辛苦了。于是他召集卫、宋、鲁等几国开会,提倡要和平,不要战争。大家以前的恩恩怨怨,就化作一杯美酒,干了!这时的郑国势力太强大了,郑庄公说的话,大家当然要听。于是打闹不休的春秋初期,突然安静了好几年。如果换到现在这个时代,诺贝尔和平奖,肯定得发给郑庄公一枚。
对于郑庄公来说,可能唯一的遗憾就是当郑国最强盛的时候,没有趁机称霸,否则的话,春秋历史上就不是五霸,而是六霸了。不过这样也好,做一名人人敬仰的精神领袖,或许更符合郑庄公本人的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