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里,宋襄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霸,但他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位霸主。纵观宋襄公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总结“志大才疏”。如果一定要加一点儿褒义的评价,那就是“仁义”吧。他登位之初,就曾死活要把王位让给哥哥目夷。在上古时代,禅让是美德,但在春秋时代,这样的举措往往被视为“傻里傻气”。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老先生才会慷慨地把宋襄公塞进春秋五霸里吧。
霸王之梦
齐桓公死后,齐国势力逐渐衰落,楚成王成了事实上的春秋霸主。说是“事实”,是因为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跟以前许多农村青年男女没有领结婚证就住在一起一样,只能是“事实婚姻”。当然,楚成王也很难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为什么?蛮夷呗。
当时在中原敢于挑战楚成王,并且对其形成有力威胁的,就只有宋襄公了。现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位于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
从地图上看,宋国位于几大姬姓诸侯国的包围之中,难有较大发展空间,也一直活得窝窝囊囊。不过,早些年的宋国也曾经阔过——在西周时,宋国在朝廷享受宾客的待遇,并且拥有不交税(不纳栗)的特权。这在诸侯国里,是独一份的。但后来宋国内乱不止,国力每况愈下,渐渐堕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连郑国这样的小国家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宋襄公登位后,力图中兴霸业。
中兴霸业开始颇为顺利。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这一块肥肉,闹得不可开交。宋襄公呢,以齐桓公托孤的名义,拥护公子昭回国做老大。宋国太弱,宋襄公就号召诸侯国一起行动。但宋襄公人微言轻,又初登王位,除了卫、曹、邾这三个小国顺从之外,没人理他。宋襄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带着四国联军,护送在宋国流亡的公子昭回国。枪杆子里果然出政权,齐国都城里的大臣们一见大兵压境,立刻就打开城门,拥立公子昭为新领导人。这就是齐孝公。
初战告捷,宋襄公大为兴奋。这时,他就开始憧憬霸主的称号了。做霸主多拉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连周天子都要看他的脸色说话。不过这霸主可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封的,首先得有其他诸侯国承认。鉴于宋国的国情,楚国、齐国、晋国这些大国是不会买账的。总结了护送齐孝公的成功经验,宋襄公决定先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让那些小国跟自己结盟,承认自己的带头大哥身份,接下来才有与大国讨价还价的本钱。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邀请滕、曹、邹、甑四个小国家的元首聚会,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他们推举自己做盟主。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滕国国君滕侯居然迟到了。而甑国国君甑侯更离谱,整整迟到了两天。宋襄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听从公子荡的建议,把滕侯关进黑屋,把甑侯杀了祭河。
滕侯听到甑侯被杀的消息,赶紧派人贿赂宋襄公的手下,这才幸免于难,保得老命。
应该说,宋襄公的这种做法相当不地道。人家好歹也是一国之主,虽然国家小,但在地位上跟你宋襄公是平起平坐的。你这样一不高兴,就关的关、杀的杀,至少跟你提倡的“仁义”二字相去甚远吧?所以,当时的诸侯国几乎都对宋襄公的做法不以为然,并且有了相应的提防。就在这一年,陈、蔡、楚、郑等大国在齐国结盟,形成第一世界集团。宋襄公只能拉拢一批像卫、邾、曹、滑这样的小国家,形成第二世界集团。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让志存高远的宋襄公满足。
第一届鹿上高峰论坛
接下来,宋襄公策划了一个更大的动作:把楚成王与齐孝公请来开会,商量结盟的事情。他敏锐地注意到,南方的楚国正在崛起,填补因齐桓公之死而空出的势力范围。他打算拉拢楚国,借助楚国的力量逐鹿中原,做到霸主之后,再利用诸侯国的力量压制楚国。计划很完美,但是有一个纰漏:楚国难道就那么好糊弄,乖乖地听宋襄公的话?
宋襄公的计划一出台,就遭到了他哥哥相国目夷的反对。
目夷是一个很有远见的相国,他一眼就看出这计划里的漏洞,说:“楚国人贪得无厌,别人避之犹恐不及,您这样引狼入室,肯定会给宋国带来灾难。”
宋襄公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楚国人虽然打仗比较凶悍,但到底是南蛮,智商高不到哪里去,只要自己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必定能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就这样,宋襄公力排众议,派使者带信给齐孝公和楚成王,请他们来齐国境内的鹿上参加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宋襄公定下了歃血为盟的次序,宋襄公爵位最高,排第一位。楚成王虽然是王,但这是他自封的,实际上的爵位只是子爵,因此排在齐孝公之后。齐孝公因为登位的事情,很感激宋襄公,没说什么。楚成王对这种安排虽然不满,不过在齐国的领土上,他倒也不好翻脸,也就认了。
第二个议程是邀请诸侯国参加盟约大会。宋襄公拿出自己早已写好的信件,自己首先签名,然后拿给楚成王。楚成王一见,上面哕哕唆唆一大通,归根结底一句话——召集各路诸侯会盟。楚成王笑着说:“既然您已经签好名了,还要我们签名干什么呢?”宋襄公老老实实地说:“楚国和齐国威望很高,有您二位国君出面,那些诸侯国才会前来。”
楚成王哈哈一笑,签了。但是齐孝公见宋襄公最后才让自己签字,显然有重楚轻齐之意,托辞不签——宋襄公就这样在无意之中失去了一个盟友。可见,《细节决定成败》一类的书,办大事的人一定要读啊。
公元前639年秋天,除了齐国及鲁国之外,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的国君都来到宋国境内的盂邑(今河南睢县西北)。总之,一时贵宾云集,张灯结彩,热闹得跟过年一样。
不小心当了俘虏
在宋襄公出发之前,目夷劝告他,鉴于楚成王的反复无常,最好还是多带些兵车,以防患于未然。宋襄公却说:“我们这次会盟,是效法齐桓公以前会盟的先例,大家都不带兵车。我作为东道主,当然不能率先破例。”
目夷说:“您不带兵车也行,请允许我带上兵车同行吧。”
宋襄公说:“你带兵车跟我带兵车有什么区别呢?”
目夷没招了。可宋襄公对他还是不放心,怕他暗地里搞鬼,有损自己“仁义”的光辉形象,就让他跟自己前去开会。目夷说:“行,我也正有此意。”
开会了,宋襄公首先站起来,说了一通感谢大家光临寒舍之类的废话后,直入主题,说:“现在天下乱得很,我们不如选一个盟主,大家一起来扶助周天子,好不好?”
好啊好啊,大伙儿纷纷鼓掌,反正鼓掌又不花钱。宋襄公把目光投向楚成王。楚成王点点头说:“一票通过。”
宋襄公心里有底了,有楚成王支持,今天这戏我唱定主角了。于是他又乐呵呵地问:“那谁来做这盟主呢?”
楚成王站了起来,桀骜地说:我是王,比你们的爵位都高,应当由我做盟主。
宋襄公见楚成王突然插了一脚,煮熟的鸭子眼看就要飞了,心里一慌,口不择言地说:“你,你那是自封的王,属于假冒伪劣产品。按照爵位,我才是最高的,理应我来做盟主!”
楚成王冷冷一笑,也不跟宋襄公废话,打了一个手势,周围的楚国随从纷纷脱下外套,露出里面的铠甲和兵器,原来这些随从都是楚国大兵扮演的。宋襄公和一帮诸侯顿时都傻眼了。看着挥舞着兵器冲自己奔来的楚国大兵,宋襄公肠子都后悔青了:当初干吗不听哥哥目夷的话呢?哪怕悄悄带一个警卫班来也可以抵御一阵子嘛——这时,目夷出现了,他来到宋襄公身边问:“怎么办呢?”
宋襄公在这危机的时刻反而不慌了,他说:“看样子南蛮不会善罢甘休,你先趁乱回都城,准备抗击敌人侵略。我留下来,估计他们也不敢把我咋样……”
趁着场面混乱,目夷突出包围,回都城去了。这边呢,宋襄公果然被楚成王扣留下来,接着大军向宋国都城奔去。来到都城,楚成王叫大兵们扯起嗓子往里面喊:“你们的大王在我手里,赶快放下武器,开门投降吧。”
上面的宋国士兵纷纷回答:“我们已经换了新大王目夷了……楚成王,你回家去吧。”
这楚成王一听,知道宋国人做好了充分准备,楚军虽然抓了一个宋襄公,看来也是占不到什么便宜了,就把宋襄公带回了楚国。没过多久,齐国和鲁国的国君都来替宋襄公说情,楚成王也考虑到,楚国要在中原完成霸业,不能杀掉宋襄公,就顺水推舟做了一个人情,放了宋襄公。
楚成王背信弃义,在会盟上欺负讲究诚信的宋襄公,这让中原的诸侯国甚为不齿,这也为他在几年后的城濮之战的惨败埋下了祸根。
不按常理出牌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受了这一番惊吓,恹了好大一阵。不过,他心里一刻也没忘记称霸的雄心壮志。他听说郑国暗中向楚国示好,甘心做楚国的小弟,心里很是愤然。楚国是什么?蛮夷也。一个中原的正统诸侯国去向蛮夷投怀送抱,这不仅仅是丢了郑国的脸,还丢了包括宋国在内所有中原诸侯国的脸。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教训郑国,顺便也给楚国一点儿颜色看,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派兵攻打郑国。
小弟受人欺负,楚成王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于是便发兵救援郑国。老谋深算的楚成王并没有直接去救援郑国,而是先去攻打宋国——后来,这种战术被孙膑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得魏国一塌糊涂,史称“围魏救赵”。而且,在攻打宋国前,他还先把宋国的跟屁虫陈国收拾了一下,这样宋国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为了保险起见,楚成王亲自带兵,气势汹汹地往宋国而来。
目夷对楚国和宋国的实力一清二楚。他劝宋襄公不要打仗,为了宋国社稷安全,还是选择和平谈判为好。宋襄公眼睛一瞪:“笑话,楚国是一群蛮夷,我们是仁义之师,要打败他们易如反掌。且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前638年初冬,泓水。
北岸,是好整以暇的宋国军队。南岸,是初来乍到的楚国军队。双方士兵隔着一条泓水,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就是没有谁率先渡河。因为谁都知道,如果在渡河的过程中遭到对方的狙击,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楚国大兵沉不住气,不管三七二十一,渡河。看着蚂蚁一样拥挤过来的楚军,宋国目夷乐了,他悄悄告诉宋襄公,等楚国士兵刚好过河一半,首尾无法呼应的时候,狠狠揍他们!
但是没料到,宋襄公居然摇头,说:“NO。君子不困人于厄,咱们是仁义之师,不能做这种缺德事。”
等到楚军全部过河,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整列时,目夷又劝告宋襄公开打,说:“敌众我寡,您再不抓住时机,咱就要吃败仗了。”
宋襄公还是无动于衷,说:“不鼓不成列,等他们排好阵形之后,我们再跟他们正大光明地干一仗。”
很快,楚军摆好阵形,向宋国军队发起冲击……这场战斗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宋国大败,连统帅宋襄公都被射伤大腿,差点儿把老命丢在泓水。
泓水之战的规模很小,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这之前,中原诸侯国们打仗都严格遵守周朝制定的作战约定:对阵双方各分三军依次决战,己方的左军对敌方的右军,己方的右军对敌方的左军,最后是中军对中军,鸣鼓而击之,合计较量三次。每次较量的时候,其他各军就等着看。不允许偷袭,不能攻击老人及受伤的士兵。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是点到为止的意思。毕竟中原诸侯国几百年前是一家人。可楚国就不同了,这个来自南方的国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因此,包括宋国在内的诸侯国就不免吃了亏。
当然,这次我吃了亏,下次在战场上相逢了,我还要以礼相待,那不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傻子了?因此,自泓水之战后,中原诸侯国也跟着楚国的样子,学会了使用诡计。
战场上的烽烟,从此多了几分诡异的色彩。
宋襄公这个人虽然傻得有些可爱,不过宅心仁厚的他对待臣民还委实不错,所以,当他落难的时候,士兵们才会奋不顾身地保护他,不离不弃。也许他不是一个有建树的君主,不过,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他那样的时代,也不失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