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强有力的竞争,可以促使员工发挥深层的潜力。作为员工,如果没有面临竞争的压力,没有生存压力,就容易产生惰性,不思进取,这样的员工没有前途,这样的公司也会没有前途。因此,私营企业的管理者,要让所有的员工知道,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同时给他们施加竞争压力,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道理。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我国企业从营销竞争转变为管理的竞争。带着竞争意识工作,已经成了当今企业全体成员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
在美国的硅谷内流行着这样一种工作意识:“业绩是比出来的”,没有竞争永远出不了一流的成果。那里的企业管理者注重持久性地延续员工的“竞争”观念,培育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对于“竞争”的认可度。他们努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意识到:已有的辉煌只是暂时的,稍有懈怠,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一泻千里。竞争管理机制,使员工强烈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和无情,最大可能地发挥主动性和潜力,不断进取、创新、拼搏,使企业拥有强劲的、比较均衡的竞争力,为企业逐鹿未来市场奠定胜局。
查尔斯·施瓦斯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他属下的一个子公司的职工总是完不成定额。该公司经理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劝说、训斥,甚至以解雇相威胁,但无论他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济于事,员工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不是缺席,就是迟到早退,或是交货延迟。有鉴于此,施瓦斯决定亲自到该公司处理这件事。
施瓦斯在公司经理的陪同下到公司巡视。这时,正好是白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的时候。施瓦斯问一位工人:
“你们今天炼了几炉钢?”
“5炉。”工人回答说。
施瓦斯听了工人的回答后,一句话也没说,拿起笔在公司的布告栏上写了一个“5”字,然后就离开了。
待夜班工人上班时,看到布告栏上的“5”字,感到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门卫。门卫将施瓦斯来公司视察并写下“5”字的经过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次日早晨,当白班工人看到布告栏上的“6”字后,心里很不服气:夜班工人并不比我们强,明明知道我们炼了5炉钢,还故意比我们多炼1炉,这不是明摆着给我们难看,让我们下不了台吗?于是,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到晚上交班时,白班工人在公布栏上写下了“8”字。夜班的员工为了刷新纪录,就做了10次铸造流程,而且也写上了“10”。
智慧过人的施瓦斯只用一支粉笔,就激起了公司员工之间的竞争,后来最高的日产量竟然达到了16炉,是过去日产量的3.2倍。结果这个平日落后公司的产品产量很快超过了其他的公司。
施瓦斯利用人们“好斗”的本性,用他无言的“挑拨”,激起了公司员工之间的竞争,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该厂完不成定额的难题,还使工人处于自动自发的工作状态。当然,最终的受益者是不言自明了。
其实,大多数员工并不是没有潜力,而是身后缺少一个追赶他的竞争对手。“马儿眼见就要被其他马匹超越时,跑得最快。”缺乏竞争对手的员工缺乏工作的动力,如果能为他找一个追赶他的竞争对手,就可以最大化地激发他的好胜心理,满足他获胜、拔尖、成为优秀者的愿望。
许多企业基本上由三种人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将,约占20%;二是以公司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约占60%;三是拖企业后腿的人,约占20%。如何使第三种人减少,使第一、第二种人增加呢?如果对第三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行不通。如果能引“狼”入室,势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逐步向第二、第一种人过渡,这显然是个十分可行有效的方法。
竞争能促进员工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工作、成长的气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好、更优越的位置上”。从心理学来讲,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而如果有了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其意识会更加的明显。只要能利用好这种意识,并设立这样一个竞争的对象,就一定能成功激发起每个人的干劲。
作为管理者,如果想激发员工的热情,就要引“狼”入室,不断给企业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甚至管理层中,给那些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以唤起他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
当然,在企业里要想给员工找一个竞争对手有时候并没那么容易。这时,你可以“设立”一个“竞争对象”。比如,对于没干劲的员工,你不妨对他说:“小张,你和小李两个人都很努力,这次的销售冠军非你俩莫属啊。”相信小张听了这话一定会感到一定的压力,因为他要赢得这个冠军,就要击败他的对手小李。而小李当然也会在暗中较劲,这样即使最后只能产生一个冠军,但是他们俩的业绩都不会差。
有竞争才有动力,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运用内部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