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7月24日,阿里巴巴的创造者马云在他的私人博客里发表了一篇博文,标题为:“给阿里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冬天里的使命!”在信中,马云提及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忧虑:“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但他还是非常有信心地说:“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灾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谁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在8月2日的“第二届APEC工商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上,马云再次阐述“冬天论”,声称“全球进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时期”。
马云的“冬天论”与之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任正非在2000年的冬天写出的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有着惊人的巧合。当时,互联网的投资泡沫已经破灭,电信业的产业寒冬正悄然降临,但华为以152亿元的销售额、29亿元的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任正非痛陈危机、直言失败,非凡的前瞻眼光和强烈的危机意识打动了整个IT界,很多企业将该文打印下发给自己的员工学习、讨论。
直到现在,《华为的冬天》仍广为流传。
那么是什么使得两位企业家都有着发人深省的、超乎常人的危机感呢?正是因为他们的卓越,卓越的企业家,自然会比一般人有更为敏锐的市场触角,更能预先感知经济风向的变化。这是一种超前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世界上最著名的饮料非可口可乐莫属了,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最卓越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成就不可小视。当罗波特·高兹耶达接任可口可乐的CEO时,他曾经向高层主管们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
“64盎司。”(1盎司约为28克)
“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
“不足2盎司。”
“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市场份额是多少?”
罗波特的这一系列问题正说明了一个公司和个人应该时刻充满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你只有不断地保持自己的饥饿意识,设定远大的目标,才不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被打败。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如果你连棉衣都没有准备,那么企业必定熬不过严冬。
所以,对于私营企业来说,要想在冬天里不被冻死,那么我们就要提前作好过冬的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具备的就是过冬的信心。尽管“冬天”很难熬,但总会有办法度过。这时候,企业最先具备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信心。信心是一切的基础,有信心才能够渡过难关。在金融海啸最严重的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上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与激情无不让美国人为之振奋,那一句“是的,我们可以”,打动了无数美国人的心,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来说也会被其信心所感染。
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加上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是过冬的重要保障。企业都在过冬,即使冬天变得更冷,生意还是得做,哪怕很艰难订单还是要接。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企业就可以活下去而且会活得更好。
在2001年那个互联网的“寒冷冬天”,所有人都意志消沉,但孙正义与马云两人却两眼冒着金光,坚信互联网将影响全人类。孙正义成功了,马云也成功了。孙正义说:“成功秘籍中,战略只能屈居第三,精神和愿景更能促成收获。失败与成功的界限可能只是毫厘之差,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管理层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即使遭遇最困难的处境,管理层只要充满激情,就能把人吸引过来。当时的阿里巴巴刚起步,困难重重,但领导层有激情,我就愿意投资。”
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如果企业自身都不具备挺过严冬的信心,那么即使这个“冬天”并不冷,它依然会把你“冻死”。当然,仅仅有信心不能帮我们挡住暴风雪,我们需要具备过冬的“棉袄”。华为任正非说,棉袄是什么?就是现金流。我们准备的棉袄,就是现金流。素有“中国的股神巴菲特”之称的李嘉诚先生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拥有1190亿现金过冬,王石也说万科做最坏打算“过冬”,何况小私营企业呢?有了信心这个“软件”和“棉袄”这个“硬件”,我们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才能独善其身。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有了过冬的必备品,在冬天到来的时候,就可以高枕无忧。毕竟这个冬天有多长并不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所以,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企业要做自己冬天该做的事情。
联想集团认为这个时候企业正好可以静下心来作长跑的准备,平时忙于扩张,往往会有许多漏洞发现不了,这反而是一个好机会。私营企业同样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休养生息,作业务资源的整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修炼企业文化。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如何更快地冲刺了。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冬天,而是我们面对冬天的态度。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任何的准备,那么企业很难在冬天存活下去。没有提前的准备,等到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只能够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