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两封信,开头分别是“尊敬的某某,你好!”与“亲,最近可好?”
你会选择先看那一封呢?
想必大多数都会先看后者,因为一句“亲”就拉近了彼此间的很多距离,而“尊敬”总显得望尘莫及。这就是人们在参与社交方式的不同之时所造就的不同结果。而对于“尊敬”与“亲近”这两个给人以完全不同感觉的概念,有的人认为让人尊敬比让人亲近好。尊敬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尊崇敬重,一般人们在称呼长辈,顾客、业务上的伙伴、不认识的人等应当用“尊敬”。同时,称呼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也要用“尊敬”,如“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老师”等。
一个人在他人心中有“尊重”的印象,一方面表示这个人有威严,做事一板一眼,任何决定都容不得他人反对。但做出来的事情都可圈可点,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是他人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可另一方面,被人“尊重”也就意味着相处之中的距离感,他人无法亲近,使得身在其中的人无法听到别人的看法或建议而停滞不前。再者,在职场上“尊重”所依仗的多为一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而当这种身份与地位丧失的时候,这种“尊重”也很有可能随之消逝。
所以还有很多人说,让人尊敬不如让人亲近。巴菲特就很好的用他的言行来诠释了这种做法的好处。见过巴菲特的人都评价说他不像一个掌管伯克希尔这样一个国际性的控股公司的董事,更像一个邻居家的和蔼慈祥的老爷爷。
平时,若有重要的人物前往奥马哈拜访巴菲特,巴菲特会亲自开着他那辆钢蓝色的林肯城市轿车穿过市区到机场亲自为朋友接机。当客人离开的时候更是会带着客人去吃自己爱吃的麦当劳,这也让很多名人政客感到吃惊。
巴菲特就是如此,待任何人都平易近人,从未有恃才傲物之感。他的身价与架子完全成反比,也正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才使得每年伯克希尔的年会像朝拜一样,声势盛大。而每个参加过巴菲特年会的人都会感叹,巴菲特真的很幽默,让人感觉他是只是一位很久未谋面的故人。
2010年5月召开的伯克希尔年会上,巴菲特79岁了,而他的合伙人芒格比他还大六岁,这两位金融界的巨人,落座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金融人士、股东,以及记者约四万人围起来的管场中央,严肃地回答问题,随意地吃着他们的传统食物花生糖和巧克力,喝着可口可乐。巴菲特说话随意、面色和善,有问必答,没有任何装腔作势,赢来了大片掌声。
之后,巴菲特更是与美国华裔的乒乓球冠军女孩打了好几场乒乓球。球场上的巴菲特依然有着在投资上争强好胜的品行,他与好友比尔?盖茨联手,可毕竟不专业,几乎每次都败下阵来。巴菲特气不过,耍起老顽童的脾气,拿起一个巨型的球拍,一个扣杀,终于赢回了冠军的一个球,引起周边人的哄笑,巴菲特也乐呵呵的下了场。
短暂的乒乓球赛后,巴菲特由去往二楼临时搭建的“桥牌室”与股东打起了桥牌。巴菲特爱打桥牌是出了名的事儿,在他看来桥牌是一场智力的博弈。他曾说过,如果有3个会打桥牌的室友,我不介意去坐牢。
如此,你越了解巴菲特,越接近巴菲特,你就越会不自主的被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不论是有钱的人还是没钱的人,不论是投资领域的人还是其他领域的人,无一不透漏出自己与巴菲特相处之后很轻松的惊讶。难怪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真正取代巴菲特,即使有人同他获得了一样的财富,拥有了相同的权力与地位也不行。
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与人相处就应当如此,不要过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外在距离,而是多追求心灵上的通达与投合。只有这样的让人亲近,才能使得你无论处在什么地位,拥有什么样的资历都得到他人的拥戴。
那么,我们平时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既不失“让人尊重”的威严,又不失“让人亲近”的欣悦呢?
首先,是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这是生活中向来的“镜子原理”,这就需要我们从平常的言行上养成习惯。
在语言表达方面,可将平时说话中的各类带有命令性的词语多加礼貌用语,比如“把这件事情做好”说成“请把这件事情做好”,“把茶递过来”改成“麻烦递一下茶杯”等,以让人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而不是被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而那些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给你打电话”等以免造成对方的直接伤害。
在行为表达方式上可选择多微笑,握手,作揖,拥抱,嘘寒问暖,端茶递烟,温婉的语调,深情的注视等等,以加强人与人的身体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可是这种行为一定要运用得适当,不然只会给人造成“轻浮”的印象。
其次,人与人间的亲近感实际上是以善良的情怀和博爱的心胸为底托,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一个人,不能为了自己看起来平易近人而与人近之,这样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变得虚伪且龌龊了。
当然,与人亲近也要把握好度,做到不卑不亢,才能让你的与人亲近的行为不致于压倒你的威严,让你在做事的时候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