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纵横家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行业。纵横家这些人,既有学问,也有政治头脑。他们凭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两只察言观色的眼和善于分析的头脑,往来于各诸侯之间,说长道短,或煽风点火,或温言抚慰,或欺诈行骗,或据理分析,以说动诸侯,依其说行事。苏代、苏秦、苏厉、张仪等人都属此类人物。待战国后期,整个形势开始明朗化,统一六国的趋向由齐、楚、秦三强而转向了秦的时候,纵横家的一些大腕级的人物来到秦国。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在秦的统一大业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秦统一以后,纵横家并未消失,他们的游说技术被一些人保存了下来,作了其他用途。
(一)战国的纵横家
历史步入战国以后,中国古代的大地上充满了刀光剑影。战国二百五十多年中,各国攻战相斗二百六十多次,各国国内动乱二十余次。如果大体来说的话,战国的特点一是战争次数频繁,大战也多;二是除了两国互战外,参与的国家多,有时是一国对付两个国家,甚至两个以上的国家;三是各国没有固定的敌人,今日为敌,明日可能结成同盟去攻打另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一个行业,这便是纵横家。这是学术名词,也叫说客。这些游说之士,奔走各国之间,晓以利害,决定战和、结盟等战争的进程和形式。他们对战国的形势影响很大,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学派,即纵横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纵横家时说: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行人,便是使者,《左传·襄公四年》“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注云:行人,通使之官。周官中便有大行人、小行人。但是战国时的这些纵横家与古代行人又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负有使命,不同的是,他们是相对的自由人。他们所负的使命有时是自己的意愿,而且如果当官就不是小官,封相者也还不少。这便是纵横家。所谓纵横,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对“振暴”,《索隐》云:“谓振扬而暴露其短”,也就如同现代人说的扬长避短。“衡道”,《索隐》云:“张仪说六国,使连衡而事秦,故云成其衡道。然山东地形从长,苏秦相六国,令从亲而宾秦也。关西地形衡长,张仪相六国,令破其从而连秦之衡,故谓张仪为连横矣。”南北曰纵,或作从;东西曰横,或作衡。这也便是纵横家名称之由来。《庄子·徐无鬼》中有“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弢》。”商君先后以帝道、王道、霸道说孝公,也采从横之术。
其实从严格意义而言,纵横家本身在学术方面是没有多少学理性的内涵的。这个学派只是乘口舌之辩,以求见用,从而飞黄腾达而已。司马迁称之为“游说之士”或“游学干诸侯”。他们有口才,能学习,甚至将说客们游说的文字收集起来,合为一编,以备应用。后来刘向将这些说辞编为一册叫《战国策》。刘向在《序》中说:
中书本号,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脩事》。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看起来,这些策士们收集的材料还真不少,名称也不同。从这一点来看,《韩非子》中的《内储说》上、下篇,《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说林》上、下篇,《十过》等,都是交谈时所收集的材料汇编,有提要(论点),有故事(论据),集以备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春秋事语》也属于此类。
另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其中有10章见于《战国策》之《燕策》、《魏策》、《赵策》、《秦策》、《韩策》,亦是策士们的说辞。虽然学理性差,但是可以从中了解到战国形势及策士们的活动状况,对学术研究亦非无补。
活跃在秦国的策士有张仪、苏秦、公孙衍、范雎、蔡泽等。他们的走向多是先在其他国家,后在秦建功立业,仅苏秦先事秦未果,后事燕齐。
苏秦弟兄三人,其兄苏代、苏厉。苏秦(?-前284),东周雒阳人,字季子,苏忿生之后。谯周云,苏秦兄弟五人,兄苏代,代弟厉及辟、鹄。他曾向鬼谷子先生学习。鬼谷先生也是六国时一位纵横家。苏秦学成以后,出游各国。《史记·苏秦列传》记: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偏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之后,他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臣下都知道他过去的事,不信任他。以后去到秦国,也不被见用。于是他便去了东方各国。他主要活动于齐、燕、赵各国。燕昭王曾封他为卿,并有封邑,齐□王曾封他为相,赵惠文王也曾以他为卿,很风光了一阵。他深得齐王信任。公元前288年,燕、赵、韩、魏、齐五国合纵伐秦,苏秦做了许多工作,赵国封苏秦为武安君。五国伐秦,各有所图,内部并不统一。后来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燕国攻齐,苏秦被认为是燕国的间谍而被齐车裂。苏代、苏厉的活动也多在燕齐之间。司马迁说:“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二)入秦的纵横家
纵横家靠的是脑子灵、嘴巴利,善于权变。在战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对战国形势洞如观火,自然是找高枝儿去栖身。秦国便成了他们的栖宿之处了。
张仪为秦国霸业。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自己也认为不如张仪。他开始游说诸侯是从楚国开始的。在楚国时吃了苦头。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是矣。
只要舌在便足够了,这便是纵横家的武器。张仪到了秦国,见秦惠王,作了客卿,商议攻伐诸侯。不久,又作了秦国相邦。于是,向楚相发出警告:“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张仪在秦为相,攻取了魏之蒲阳,让魏将上郡、少梁奉献给秦。以后张仪到魏国为相,但却教魏国听秦国的话,解除与其他国家的从约,西事秦。秦欲伐齐,但齐楚互相支持。于是张仪入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及秦女为饵。诱使楚与齐断交。齐国怒而攻楚,秦国助齐,取楚丹阳、汉中。以后张仪赴楚、韩、魏、齐、赵、燕,以三寸之舌,说六国之君,纷纷与秦友和,并割地与秦,以示诚心。张仪从燕国回国,还没有到咸阳,秦惠王卒,秦武王即位。群臣纷纷攻击张仪。张仪便设法出国,后到魏国,为相一年而死于魏。张仪在秦近30年,先后为秦相、楚相、魏相,秦号张仪为武信君,封五邑之地与仪。张仪的成功,也不全是依口舌之利。他对游说对象的弱点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张仪曾欺骗了楚国。在秦想以武关以外的土地换楚国的黔中时,楚王说:不要地,要张仪。这是要张仪命的事,但张仪不怕。他去了楚国。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于商于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楚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以后发生的事情,果然都在张仪的预料之中。张仪未说一句话,但事情都依张仪的设计而进行了。他说服六国背从约,也不全是恐吓,而且按照当时的国际形势及所说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让各国国王面对现实,所以,他走了六个国家,但说法各有侧重,均不相袭。全部照录恐太长,且看张仪说燕王之言:
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离涂地。其姊闻之,因摩?以自刺,故至今有摩?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何亲乎?赵兴兵攻燕,再图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从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燕王曰: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采正计。今上客幸教之,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燕王听仪。
听张仪的话,倒是处处为燕着想,而且用历史故事分离燕赵关系。不熟知历史,不洞察当前形势,不揣摸透被说者心理,是难于奏效的。这便是策士的本领。即使后来秦武王及群臣不信他了,他也能据理分析,设计自保。
与张仪前后事秦惠王的还有陈轸、公孙衍(犀首)。张仪以后,则有范雎、蔡泽。
范雎是魏人,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因为家贫,而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因被疑将魏国机密泄漏齐国而被须贾说给魏相魏齐,被打得半死。后对外说已死,改名张禄。秦昭王让王稽出使魏国时,王稽听说范雎有才,将范雎带回秦国。这时,秦昭王不喜说客,所以范雎并未能得到重用。这时秦相穰侯计划越过韩魏而伐齐。穰侯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秦国的权力在太后及穰侯手中,昭王已为王三十六年而不能独断国事。范雎以此为契机,先从对外政策入手,建议远交近攻,先收韩。昭王即拜范雎为客卿。过了数年,昭王对范雎日益亲近,于是范雎进言,秦国国内之大患,在于太后及穰侯一党将昭王架空,必须立即解决,否则,“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君、泾阳县、华阳君于关外,拜范雎为相,封于应,所以也称应侯。范雎为相后,秦攻韩汾陉,并在长平一战,大破赵军,围邯郸。因与武安君白起有矛盾,借故杀了白起。
纵横家多以辩术助人君,但要助人君得先有能位列朝臣甚至重臣之列才行。所以许多辩士都是先让君主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最后对自己言听计从,以达到位尊权重的目的。蔡泽则是靠智慧和才辩说动了当时秦国相范雎,使范雎将相位让给自己,然后自己再成就一番事业。
蔡泽是燕国人。他曾多次游说诸侯,结果都不成功。于是他在魏国请一位相学家唐举给自己相面(看相)。
唐举熟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颜、蹙□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而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跃马急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生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从相貌看,这是一位丑陋不堪的人。他额头突出,双眉紧锁,鼻孔朝天,短颈缩脖,双腿弯曲。但他还可以再活43岁,他要利用这43年干一番事业,享43年荣华富贵。他去赵、韩、魏不被见用后去秦。此时,正是范雎在秦执政由盛而见衰的时候。他到了秦国后,放出大话:“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因君而夺君之位。”这也是一种炒作。他要以这种形式,引起秦相范雎的注意,从而接见他。他才可以接近范雎,才有说话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范雎召见他后,他以商鞅、吴起、大夫种助秦、楚、越强国而被杀来说明“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辱而身全者,下也”。要说动范雎向身名俱全方面去努力,也就是劝范雎最好在自己的盛期退位。
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又斩范、仲行之涂,六国不得合从;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吾闻之,“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四子之祸,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于是,范雎向昭王提出免去自己的相位,并推荐蔡泽继承相位。蔡泽为相后,在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及始皇帝,东收周室,并通使于燕,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将秦的统一步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秦以后的纵横家
纵横家在秦处于一种奇妙的地位。一方面,秦惠文王以后,纵横家的人物纷纷入秦,苏秦、张仪、公孙衍、蔡泽等,即是此时期入秦的,包括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也为秦的统一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秦的厚待,多人为相,秉秦大政;另一方面,从商鞅到韩非,再到秦的法律,包括秦始皇帝时的法律,都将纵横家作为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之一。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心削,不至必贫。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
夫治国舍势利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
这是商鞅及其学说的推行者对纵横家即所谓辩慧、言谈游士、谈说之士的态度。
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纵横之党,则有仇雠之志,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在《五蠹》中对纵横家即言谈者,进行了长篇批判,这是其中一段。他将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说成是“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这篇文章也是秦始皇帝最喜爱的文章之一。三十四年,秦始皇帝接受李斯的焚书令时,其中有一条便是烧各家之书,即《诗》《、书》、百家语,也包括了纵横家的书。
商君、韩非、李斯的观点也被写进了秦的法律之中。云楚秦简《秦律杂抄》中有《游士律》,其中有“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实际上便是从立法上对游士们活动的限制。这是一以贯之的。但是,游说之士,在秦的活动仍然是不绝如缕。这也许便是法律和实践中的矛盾。
秦统一后,纵横家并未绝迹,只是改变了活动方式,由对国家的游说,变成了对某些人的游说。从《汉书·艺文志》所载的汉代的纵横家的著作目录,便可以看到:
《蒯子》,五篇。名通。
《邹阳》,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乐》,一篇。
《庄安》,一篇。
《待诏金马聊仓》三篇。赵人,武帝时。师古曰:《严助传》作?苍,而此志作聊,未知孰是。
共六家四十二篇。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曾说:“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衡即纵横。纵横家不仅是凭口主要是用计谋和策略。语言是对计谋的述说。对于计谋,纵横家认为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陈轸曾经说过: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正因为它是“事之本”,所以到了汉朝还受到重视。重视之一是刘向将那些策士的说辞收集起来编成《战国策》。重视之二是这些计谋仍由长于言辞的人在运用,即实践。
写过《蒯子》五篇的蒯通,劝韩信反汉的说辞,全是纵横家的一套。他先从看相说起:“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先把韩信的胃口吊起来。然后,一层一层来分析反汉的有利条件,不反汉的最后危险。最后是用威胁的语调让韩信抓紧时机:
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这种语气,与赵高劝胡亥在沙丘夺权几乎出于一辙。司马迁说:“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在汉代,学纵横的人也有一批。“主夫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上书言九事,才受到任用,后官拜中大夫。至于扳倒著名酷吏张汤的三长史之一边通,也是一位“学长短”的人物。
这些人都行于汉初,纵横家的学说对他们还有些影响,虽也有用武之地,但是用武的空间是大大地缩小了。在以后的统一王朝中,这类人物就很难有用武的场所了,即使有,也是对人,如边通之用于张汤,是扳倒张汤;主父偃之用,是求得进身之阶。蒯通用纵横家之法,还是处于乱世、胜负未分之时。正如武涉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韩信处在刘项相争之时。在汉以后的王朝中,凡遇乱也,这些人物这种策略智谋之士,也还是出现过的。
纵横家在秦也是有大功的,尤其是张仪功不可没。李斯曾说过: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按:指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皆以客之功。
应该强调的是,纵横家在秦建功立业,不全是“逞其口舌之利”的。口舌之利是他们求得任用的进身方式,一旦得到重用,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仍有自己的主张。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先伐巴蜀还是先攻韩,虽然意见未被采纳,但是一样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策略。范雎建议昭王废宣太后、逐穰侯,乃至功成位尊以后,听了蔡泽的话,让位尊贤,这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手笔,没有或缺少一些政治远见都是做不到的。这是历来评述纵横家尤其是入秦后的纵横家所忽视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纵横家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具有“口舌之利”的说客。他们对战国、秦国的政治形势把握准确,突破点选择得当,才能一言中的而被任用。他们在秦的统一事业中,有很大的功绩。
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李斯向秦始皇帝建议焚书时,说:“异时诸侯并作,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云云,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那个诸侯并作的时期,各家学说入秦,包括纵横家在内,是可以利用的。现在统一以后,便要取缔。纵横家的没落,便是在这种行政法令的排斥下发生的。但他们在汉及汉以后仍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附:新出的纵横家资料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纵横家书,全书共27章,325行,11000多字。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16章是未见过的古代文献。按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战国纵横家》所载目录为:
一、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二、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三、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四、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三十《燕策》二
五、苏秦谓燕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九《燕策》一
《史记》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六、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
七、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
八、苏秦谓齐王章(一)
九、苏秦谓齐王章(二)
十、苏秦谓齐王章(三)
一一、苏秦自赵献书于燕王章(一)
一二、苏秦自赵献书于燕王章(二)
一三、韩?献书于齐章
一四、苏秦谓齐王章(四)
一五、须贾说穰侯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四《魏策》三
《史记》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一六、朱己谓魏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四《魏策》三
《史记》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一七、谓起贾章
一八、触龙见赵太后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一《赵策》四
《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一九、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五《秦策》三
二〇、谓燕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九《燕策》一
二一、苏秦献书赵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十八《赵策》一
《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二二、苏秦谓陈轸章
附录:《史记》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二三、虞卿谓春申君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十七《赵策》四
《战国策》卷第二十六《韩策》一
二四、公仲?谓韩王章
附录:《战国策》卷第二十六《韩策》一
《史记》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韩非子》卷第三《十过》第十
二五、李园谓辛梧章
二六、见田?于梁南章
二七、皮对邯郸章
以上27章,独见于《战国策》的3章,独见于史记的1章,同见于《战国策》、《史记》的6章,同见于《战国策》、《史记》、《韩非子》的1章,未见于著录的16章。该书后附有唐兰、杨宽、马雍三位先生的研究文章。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收《战国纵横家书》。日本佐藤武敏先生监修的《战国纵横家书》于1993年出版,由工藤元男、早苗良雄、藤田胜久三位先生译注,书前有帛书图版、佐藤武敏的《序》、及三位译注者的论文,书后附有年表、地图、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用语索引、文献目录,甚有利于查阅。郑良树先生称此为帛书本《战国策》,并有《帛书本〈战国策〉校释》长文,对整理小组的释文多所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