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大千世界,事物相生相克,做人不可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忍”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懦弱与胆怯,“忍”是大智大勇者的无敌心法,是宽广博大的胸怀,是包容一切的气概,更是做人留有余地的大策略、大智慧、大能力。
一个人要保全自身,成就大业,就必须谦虚谨慎,力戒骄奢淫逸,做到凡事以忍为先。这样才能使你的人生更丰富。
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的策略,它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成功;有的人不懂,傲气十足,结果就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它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低调处世哲学,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这门哲学,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上,都不要被其所迷惑。立于这个世界上,骨气不能无,傲气不能有。众所周知,一代骁将关羽,素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在与吴国交战时,却因为不该有的傲气,结果惨败于吴将吕蒙手下。
当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在魏国和蜀国在樊城作战的时候,吴将吕蒙找孙权商量趁此机会偷袭荆州,这建议和孙权所想不谋而合。孙权把这个重任交予吕蒙,他欣然领命。
但是,吕蒙知道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他见荆州军马整齐,沿江还有烽火台警戒,如果强攻,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于是,他按兵不动,苦思偷袭之策。正在这时,陆逊来访,见吕蒙一筹莫展,便教他一条诈病之计。陆逊告诉吕蒙说:“关羽自恃英雄,无人可敌。唯一惧的就是将军你了。见你前来攻打荆州,他定会加强防范,所以你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假装有病把陆口的职务交予他人,并让接替你职务的人假装畏惧关羽的英勇,这样一来,关羽就会洋洋自得、骄傲轻敌,很可能把自己的兵调去攻打樊城。此时将军就可以借关羽轻敌之机偷袭荆州,如此不需太多兵力便可以攻下荆州,如此便是事半功倍之举。”
如此,吕蒙果然采纳了陆逊的计策,后来真的称病辞去将军职务,举荐陆逊守陆口。关羽听到此消息非常高兴,想吕蒙不在还有何惧?遂起轻敌之心,几天后,他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并且还附有一封言词卑谦、恳切的信函,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即使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打败赵兵的谋略,也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到也很高兴。但是,曹操很狡猾,他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想到的贡献给将军作参考,希望将军能不吝赐教。”
读此信后,关羽更觉无后顾之忧,一介书生有何足惧哉?遂仰面大笑,心中有了主意。不久,便将防守荆州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与此同时,曹操派使来到孙权处,意在同吴国共同灭掉关羽。早有吞荆州之意的孙权当然表示同意。因此,三国便形成新的局面,即由孙、刘联盟速改为曹、孙联盟,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军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决战。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拜吕蒙为大都督,统率江东各路兵马,突袭关羽的后方。不明所以的关羽根本没有防范,吕蒙军到浔阳,命将士们扮做商人,偷偷潜入烽火台,迅速攻下荆州。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了吕蒙的计,羞愧不已。但是为了挽回败局,便重整旗鼓,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已经将他的军队瓦解了,关羽的兵力越来越少,自然节节败退,最后困守麦城,等待救援。
此时,关羽在麦城根本无法送出消息,所以根本不会有援兵救助,他只能带军突围,就在他退往西川的路上,被埋伏在那里的吕蒙击败,关羽被生擒活捉。同年,关羽被斩首,荆州各郡县皆归东吴。响当当一世英雄,因为傲气,不但失掉了军事重地荆州,还白白地断送了性命,实在是可惜。
关羽本来是一位英雄,但是因为自视清高,不得善终,虽然令人感慨,但更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自己的战功多么显赫,还是要谨慎地对待每一次的战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以免因忘乎所以而不得善终。韬光养晦的基本要求是掩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也即必须把目标和动机“藏之胸臆,秘而不宣”,而且,时间上要足够长,忍的功夫要练到家,这样才可以实现厚积薄发。而吕蒙就是能够谦谨低调、韬光养晦,才使得关羽大意失荆州。
可见,做人要遵守“骨气不能无,傲气不能有”的原则。傲气冲天是做人做事之大敌,也是惹事招祸的元凶。一个人要保全自身,成就大业,就必须谦虚谨慎,力戒骄奢淫逸,做到凡事以忍为先。这样才能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如若不然,就算关羽那样的英雄,也不得不留下千古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