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所发生的事情,并理智地采取对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在世,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挫折,一个追求更大成功的人,要不得不忍受一些小的失败和挫折。忍,在一个人事业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人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所发生的事情,并理智地采取对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古至今,多少豪杰败于此,也有多少英雄因为能忍小事终成大谋。
暂时的忍耐、一时的屈服,往往可成为成就大事者的一种进取策略。如诸葛亮所提倡的:大丈夫困窘难堪的时候忍得辱、负得重,屈居人下而不负青云之志;得志获势的时候不癫狂、不忘形,要抓住时机施展自己的才华。一般人往往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将“忍”功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敌人——司马懿,他曾经多次和曹操以及曹丕周旋。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后,欲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曹操对司马懿之才有所耳闻,想把他收到自己帐下做官。但是,司马懿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颇为不满,不愿意应召,但又不敢得罪曹操,就推说身患瘫疾,不能起身,以此为借口予以拒绝,企图蒙混过去。
可惜他面对的是生性多疑的曹操,曹操认为司马懿借故推托,为刺探真假,就派了一个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的卧室察看。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不相信,拔出利刃,架在司马懿的身上,作出要劈下去的样子,看看司马懿有什么反应。
司马懿只是瞪着眼望了望刺客,强忍着,避免情绪失控,露出破绽,可是身体却一动也不动。刺客这才相信司马懿确实瘫痪了,收刀回去向曹操禀报。司马懿面对利刃仍能够保持冷静自若,这样的忍耐,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定力啊!司马懿此刻表现出来的冷静,实在非常人所能比,使“诈术”表演得天衣无缝,刺客看不出破绽,放心而去。
但是此时司马懿就放心不下了,虽然在这件事上,他临危不惧,体现出非同寻常的“大勇大忍”,面对刺客砍过来的利剑,他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认为是曹操的试探之意,便当机立断,放弃了一切必要的反抗和自卫。但司马懿明白,自己骗得了一时,却骗不过一世。他知道曹操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所以不久就放出消息,说自己的病已经治愈。后来,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再次请司马懿出仕,而且发出了威胁说,如果还假言推脱、故弄玄虚的话,就马上杀掉他。这时,司马懿自知不足以与权势显赫的曹操相抗衡,只得先屈从于曹操。他知道这个时候,“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是司马懿效力于曹操以后,曹操对他的猜忌之深,已经达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决定“韬光养晦,瞻前顾后,明哲保身”。于是,他决定用务实和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曹操看到司马懿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对他的猜忌之心也慢慢地淡去,后来还是重用了司马懿。
在与曹操共事的11年里,司马懿凭着自己的心计和努力,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曹操也是一世枭雄,长于谋略,容不得张狂之人。虽然多次采用司马懿的计策,也对他加以重用,却迟迟不给司马懿以实际兵权,但司马懿一直隐忍着,密切关注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好了随时面对挑战的准备。
但是,司马懿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根据时势的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说扶持曹丕。在曹操时期,司马懿看似悄然无声,实际上他“以静制动”,当他一朝崛起时,便显得不可遏制了。
建安二十五年春,司马懿当时40岁,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形势非常危急,“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当时的魏王府,外有欲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同时,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也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冷静地作出决策,“纲纪丧事,内外肃然”,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住了岌岌可危的时局,稳定了人心。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使曹丕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司马懿这次的举动,进一步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当曹丕成为魏王后,立即封司马懿为封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从此,司马懿也从当初刚入丞相府的“文学掾”(文牍之官),逐渐向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迈进。曹丕对司马懿心怀感激,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军事舞台,此时的司马懿,不再像曹操时期那样处处受到压制,也不用再畏惧曹操那般的猜忌了。
于是,司马懿开始大显身手,“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为魏文帝南征,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才。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此时的司马懿,终于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阶层。
在魏文帝时期,司马懿的政治生涯虽然开始走上坡路,但还是无处不见其“忍”:魏文帝曹丕一向好大喜功,并无突出的军事才能,却喜欢耀武扬威,总爱征战杀伐。同时,这个时候,虽说曹丕对司马懿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偏向于自己曹氏宗亲的意见。
因此,在武事方面,司马懿一直很低调,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才干,任由曹丕大出风头。于是,他低下头来,担负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治方面扎扎实实地工作,并屡有建树。
魏文帝曹丕死时,司马懿47岁。在曹丕为帝的7年里,司马懿默默地夯实着魏室的基业,此时的司马懿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朝其目标大步前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他,此时已不再甘于在幕后,更渴望走向历史前台。
机遇很快就到来了,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丕的儿子曹叡登基为帝,他就是魏明帝。也是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开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魏国的江夏城被重重围困,东吴还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果断率军出击,大败吴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在魏明帝当政的13年里,司马懿的威望日渐隆盛,开始了他在魏国军政界独领风骚的时期……
司马懿在曹操执政时期隐忍,在曹丕时期收敛,以一生的忍耐、一生的屈辱,终于换来了伸展的一天,不可谓不是大智慧。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司马懿一直都把“忍”做到极致,总会耐心等待,总能把握住最适当的时机出手。其实隐忍,并不是摒弃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大权在握,曹氏江山也就此危矣。
成功者在某些方面总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但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顺心顺意。因为,人在发展某一方面的同时,也在忍受其他的方面。忍受屈辱、耐心等待,未必就是怯懦无能的表现,未必就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有时候,忍耐恰恰是心灵高度的跨越,是睿智思索的最佳抉择。学会忍耐,而后获取,不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