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面前,有的人丧失了斗志,停滞不前;有的人不堪重负,选择逃避;有的人被困难吓倒,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而坚强的人则昂起头、挺起胸,勇敢面对。
在生活和工作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在困难面前,有的人丧失了斗志,停滞不前;有的人不堪重负,选择逃避;有的人被困难吓倒,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而坚强的人则昂起头,挺起胸,勇敢面对。当然后者值得我们推崇,只是有时勇气固然可嘉,可也要看现实的状况。如果时机未到,轻易地暴露自己是不妥的,要学会隐藏自己。这样才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明天启皇帝熹宗朱由检驾崩后没有子嗣,遗诏命朱由检进宫继承皇位。明熹宗在位时,朱由检被封为信王,按祖制居留在外藩。朱由检正式即位后改元崇祯,朱由检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
由于明熹宗没有读过多少书,在位7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干木匠活,不理朝政,把大大小小的内政事务都交给太监魏忠贤处理。所以,明熹宗在位期间,魏忠贤集团权倾天下,而魏忠贤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土皇帝”。
魏氏集团活动最猖獗的时期,就是在明熹宗驾崩、思宗即位之际,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廷内外,自内阁、六部乃至四方总督、巡抚到处都有魏忠贤的人。明熹宗驾崩以后,魏忠贤尚不敢公然加害朱由检。
但是,朱由检为了防备魏忠贤暗中毒害,在进宫为明熹宗守灵期间,夜里不敢长眠,还向前来巡视的宦官要来佩剑以防身;不仅如此,朱由检连为自己准备的膳食都不敢食用,只是吃自己偷偷带的干粮,以此度过最危险的几天。
崇祯帝即位之初,也由魏忠贤这些太监伺候,名义上他握有天下之权,实际上连自身的安全也未必有保障。对魏忠贤的专权,崇祯历来深恶痛绝,但是此时自己毕竟羽翼未丰,力量不够强大,还不足以跟魏氏集团直接抗衡,所以他一直不动声色,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崇祯皇帝深知,要除去魏忠贤,首先必须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一边像兄长一样优待魏忠贤,一边将自己王府中侍奉自己的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了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等到觉得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了基本保障后,他还是不敢得罪魏忠贤。他想如果及早地暴露了自己,会让魏忠贤他们警觉,给自己带来危险。于是,决定先隐藏自己。
魏忠贤始终无法揣透崇祯帝的心思,于是便采取投石问路的方法,故意让另一个权监王体乾提出辞呈。为了稳住魏党,崇祯帝故意多番好言挽留。当时很多无耻的大臣们不断向崇祯帝上疏,要求为魏忠贤大唱颂歌,每次读到这些奏疏,崇祯帝只是边看边笑,从不发表任何评论。魏忠贤觉得崇祯皇帝只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于是猜忌便减轻了不少。
后来,为了进一步试探虚实,魏忠贤向崇祯帝上了一道奏疏,请求停止为自己建造生祠的活动。崇祯帝的批复不愠不火:“以后各处生祠一概停止。”
这一次顺水推舟之举,有效地遏制了朝野上下对于魏忠贤的进一步崇拜,又没有引起魏忠贤公开的恼怒。其实,一方面,崇祯静静地等候时机,另一方面,又在慢慢地剪除魏忠贤的爪牙,暗中削弱魏忠贤的势力。
比如将魏忠贤的对食(太监和宫女结成非实质性的伴侣关系)——天启帝的乳母客氏遣送出宫,而这个客氏是魏忠贤掌握大权的关键人物;又把上疏主张将魏忠贤的名位移入国子监和孔子一起拜祭的两位监生逮捕。
后来,御史杨维垣向崇祯帝上疏,弹劾崔呈秀(魏忠贤门下有5名得力干将,号称“五虎”,崔呈秀是其中之一)。静候了7天之后,崇祯帝毅然决定免除崔呈秀的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
崇祯的这一番举动,拉开了倒魏的大幕。敏锐的大臣们觉察到政治局势的动向,于是,揭发和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但崇祯帝还是不动声色。
一次,一个叫钱嘉征的贡生上疏弹劾魏忠贤,列数其10大罪状。此疏并不是空洞的议论,10条罪名都可以坐实。于是,崇祯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大为震惊。
回去后,好友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住富贵。次日,不得已之下,魏忠贤只能以退为进,请求引疾辞爵,崇祯顺水推舟,答应了。
这下子真是墙倒众人推,弹劾魏忠贤的奏章雪片般地飞到崇祯帝的案几上,几乎人人皆说魏忠贤该杀。
崇祯趁热打铁,将魏忠贤贬到凤阳看守皇家祖陵,魏忠贤看到大势已去,在半路上自缢身亡。从此,树倒猢狲散,魏忠贤的余党很快就被清理掉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崇祯皇帝给自己披上的伪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险恶的环境下保全了自己,为以后能够准确地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反击做好了准备。
在崇祯即位初期,他隐藏好自己是很有道理的:当时正值魏党当权,面对一个危机四伏的政局,他并没有草率行动,而是不动声色、忍耐静观,先是逐步把自己府中的侍奉宦官和宫女调到身边,然后静候良机,最终将魏忠贤集团彻底铲除。
倘若崇祯皇帝即位伊始就大开杀戒,动手铲除魏忠贤集团,那么,很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会丢掉。因为魏忠贤的爪牙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崇祯皇帝却理智地采取隐藏自己的策略,静观对手的一举一动,然后再筹划相应的对策。
可见,学会在危险之前伪装自己,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当逆境不期而至时,就连皇帝也要忍耐,也须等待时机,也须给自己蒙上一层“不具雄心和实力”的假象。
文火熬煎,能淬其筋骨,磨其心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