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就餐是从中学到大学毕业期间反复“训练”的课程,当教师后顺理成章地继续,这种做法没有任何新意可言。不料,今天在校会上有个“议程”却以为它有新意。会上,王副校长郑重其事地说:“今天中午,我到食堂打完饭之后,回头看到黄老师正在长长的学生队伍中排队。我深感不安,因为我插了队。我倡议老师们向黄老师学习,与学生一起排队,不要再插队……”话未说完,会议室里已是一阵议论。
当时,黄老师也与自己“议论”了一番:可能有人以为这是“德行”问题,他则认为这是“从众”心理。
如果黄老师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抵御了“消极从众”。当初,意识到自己排队会让某些同事不舒服,他也有过不排队的那一闪念。然而,他要维护的是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再说,他以为同事们太忙,饭后就可能忘记这轻微的不快。不过为了回避不快,继续排队时他东张西望以回避同事眼神的碰撞。后来,面对个别学生插队,他理直气壮地劝阻住的“成就感”进一步高扬了“其身正”的价值,让他享受了“抬起头来真美”的心境之后,他也就不太在意同事如何看,甚至,遇到同事示意他到“前边”时,他反而示意同事看后墙上贴着的“一言一行讲文明,做人做事讲诚信”条幅。最后,他坚定了“特立独行”、“独善其身”的想法,并将之迁移到教学、生活之中去……
一般而言,教师的社会认知比学生多得多,也强得多。然而,正如校长所言,插队的为什么偏偏是教师而值班领导却不加以制止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与“从众”有着紧密联系。比如某天打饭时,就有一位教政治的老师振振有词:“教师忙死忙活的,哪来时间排队?”所谓没时间也就是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有教师“身份”(教师“身份”如果有特权的话,该是教育权)。如果理解不错的话,此处的“教师”一词不是以个体名义使用的。这会让所有插队的老师都有“与我心有戚戚焉”之共鸣。结果是,同事们都插队,谁排队就有损同事面子,干脆也就入了大流。这种情形,也是“从众”。不同的是,学生排队显得自然,符合社会要求,那是一种“积极从众”;而教师在“不经意”间却损害了学生利益,损害了自身形象,这是一种“消极从众”。幸好,这个“消极从众”在“制度”保障下很快消除。那次校会后,教师们都开始排队了。
★专家健康锦囊
教师抵御“消极从众”,要强化角色意识。应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抵御“消极从众”,就要对消极事物心存敏感,趁还没有“顺从”时就生出果断止步的勇气。
教师抵御“消极从众”,就要有面对困难和坚持到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