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要随意贬低自己
现代社会的家庭,基本上均是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想培养孩子多才多艺,要求孩子文化课学习门门是优,除此以外,琴棋书画还要样样精通。如果考试不及格或者没有拿什么大奖,有些家长就会抱怨孩子“白养活你了!”责备孩子“你真是个无用的东西,把爸爸妈妈的脸丢尽了”,等等。类似的情况,天长日久,孩子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慢慢地也就自我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了”。也许父母亲当时说的是气话,但对孩子已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我贬低是最具破坏力的。有这样一位公司负责人,他身为董事长,却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进董事会议室,就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好像他完全不胜任董事长的职位。作为董事长的他竟然还感到奇怪,自己为什么只是董事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自己为什么在董事会其他成员中的威信这么低,自己为什么很少受人尊重。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好好反思一段时间。如果他给自己全身都贴满“降价”的标签,如果他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那样立身、行事、处世,如果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并不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那他怎么能希望其他人好好地对待自己呢?
孩子也如此。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以征服者的心态对待人生,孩子会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孩子相信自己将来会有所成就,而且这种信心是坚强有力的,是充满必胜信念的;如果孩子总是以屈服者的心态面对人生,他们就会以悔恨、自我贬损和逃避他人的心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不自欺,他也不会被别人所欺骗。”拥有坚定和自信的个性,就不会自欺欺人。总是能对自我和生活做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就可以不断塑造自己的品格。在生活中,永远不要无端地低估自己,鄙视自己。应该牢记:自我轻视的态度从来不会造就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总之,自我贬低对一个人成功个性的培养极具腐蚀作用,打击人的自信心,扼杀人的独立精神,使人看起来就像没有长脊椎骨一样,整天萎靡不振,找不到生活支柱。只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身上的潜力和高贵的一面,那么我们将会对孩子,孩子也会对自我充满更大的信心。
(三)帮助孩子扔掉自卑的包袱
人生的幸福美满其实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外部世界是一回事,我们的内心世界又是一回事。一个人欢欣鼓舞,兴高采烈,还是孤独苦闷、垂头丧气,这主要由我们的心理、态度来支配。事物本身只能影响我们的态度,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
当年,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被当权者驱逐出境,同时又被病魔缠身的时候,他流落到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上,每天都久久地坐在能够俯瞰海港的一张长椅上,凝视落日,陷入冥思苦想之中。然而,他总是缓缓但却坚定地站起来,在地上捡起石头,一块块地掷向大海。掷完了,就带着满足的心情和变得开朗的神情离去。
他天天如此,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一个大胆的孩子走上前来问他:“为什么你要跑来这里,向海里投这么多的石头?”雨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严肃地说:“孩子,我扔到海里的不是石头,我扔掉的是自卑。”他终于没有让那无益的自卑夺去自己的斗志,而是用自信战胜了它。他因而也战胜了逆境,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像雨果大师曾经一度的自卑心理,在当今的孩子们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这种自卑现象多见于“品学双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差,是因为学习上存在障碍,而学习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因其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所致。需要采用以下“八法”矫正孩子的自卑心理,从而找回孩子的自信心。
1.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有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鼓励孩子,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而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5.储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6.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7.逆向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四)防止和克服孩子的虚荣心
虚荣指的是一种不真实的光荣或荣誉,即表面上的光彩。虚荣心就是指追求这些表面光荣或荣誉的心理。有些人常常将其与自尊心混为一谈,其实不然。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社会生活中,在各种群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赞赏,从而产生对个人声誉、名望、威信的强烈需求。但自尊心的满足是通过奋发图强,以实际行动去获得真正满足。而虚荣心强的人虽追求的也是荣誉或面子,但却是以不正当的方式或手段,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去“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结果却活受罪。可见,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我们不能失去自尊心,却要防止虚荣心的膨胀。
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露馅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们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
那么,应如何防止和克服孩子的虚荣心呢?防止和克服孩子的虚荣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认识它的结果。人都爱面子,但如果虚荣心过强,就容易产生可怕的动机,出现失去理智的行为。虚荣心是使一个人走向歧途的兴奋剂。它可使人燃起邪念,失去理智的控制,甚至招致终生的遗憾。实际上,有些人犯的错误与其虚荣心就有着一定的联系。虚荣虽然可使人得到一时的满足,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但它必将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你身上,使你提心吊胆。因为它毕竟是虚假的,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反而会使自己声名狼藉,无法下台。正如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告诫我们的:“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之外,是毫无所得的。”
2.要正视客观现实,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有其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做任何事,追求任何目标,都得分析清自己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不可强求的就应主动放弃。承认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这样产生虚荣心的基础就会大大削弱,许多麻烦及苦恼也就可以避免,如果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能如此去做,孩子也会觉得轻松多了。
3.追求真善美。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
4.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5.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机会抬头。
6.塑造新的自我意象,正确对待舆论。
(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误会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误会常会发生。有些本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也就忘了,可也有一些误会,若不加以说明,会使人牢记在心,如鲠在喉。对于这类误会,应设法加以消除,否则,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相互的看法和关系,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同学之间误会的原因颇多,如有时是因为我们把别人一些无特定意义的行为当成寓意深长的行为,以致生出种种误会;有时是因为别人的成见造成的;有时是由于某些人搬弄闲话造成的等。对待误会要教育孩子:
1.心底坦然。谚云“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误会总要消除,是非终会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发生误会后,不妨坦然置之,即进行所谓“冷处理”;反之,如果气急败坏地到处辩白,则可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有可能弄得更糟。
2.气量恢宏。对于那些错怪自己的人,不要怀有怨恨,针锋相对。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如果对误会意气用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误会就很可能成为彼此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3.寻根溯源。要头脑冷静地分析误会产生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如果责任在自己,就要诚恳改正;如果不是,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找到消除误会的方法。
4.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可与对你产生误会的人平心静气地面谈,也可转托他人做解释。若这些方法仍不能消除误会,则可请威望高的人或有关组织出面解决问题。至于由于别人成见乃至恶意中伤、诽谤所造成的误会,则应该勇于斗争,毫不怯懦,以免人格受到侮辱;对于由于偏见所造成的误会,则不必过于重视,如果别人的说三道四可以左右我们言行的轨迹,那我们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而且在误会面前消极退却,反而会授人以柄,使你更苦恼、更消极,并由此而陷入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应当相信,心灵的阳光,哪怕其光热弱如初春的残阳,但只要积以时日,总有一天可以融化覆盖在人际关系上的冰雪!
(六)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在同学中,忌妒别人或遭人忌妒的事是时常发生的。忌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伤害最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如果人们缺乏正确的竞争心理,只关注别人的成绩,忌妒他人,同时内心产生严重的怨恨,时间一久,心中的压抑聚集就会形成问题心理,对健康也会造成极大伤害。
1.忌妒者的几种心态:①争强好胜;②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③感到对自己的现状不满,爱发牢骚,自我评价低,老感到不如别人;④自恃自己的条件,希望别人不如自己,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⑤感到别人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2.忌妒心态的自我调适。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忌妒心理的直接对策。有以下几种化解嫉妒的方式方法可供参考。
(1)自我宣泄。有时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巨大落差,或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心态失衡和忌妒时,可以找一个较知心的同学朋友,或亲友、家长,或者信得过的老师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发泄完以后可能就会觉得好受许多。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最终解决忌妒心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调整。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胸怀大度,宽厚待人。和我们自己一样,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我们在自己获得成功时一定也要尊重别人的成绩和才华。
(3)正确评价竞争。如今学校里和社会上竞争无处不在。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时候,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更不要企图把别人拉下马,而是采取正当的策略和手段,在“干”字上狠下工夫。
(4)正确评价成功。有了关于成功的正确价值观,就能在别人有成绩时,会肯定人家的成绩,并且虚心向对方学习,迎头赶上,以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功为荣。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发现不足,迎头赶上。
(5)正确评价他人的成绩。忌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别人取得了成绩、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和巨大的代价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也没有妨碍你去获取成功。
(6)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胸怀宽阔,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而心胸狭窄的人,才容易产生忌妒。虚荣心是忌妒产生的重要根源。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
对于忌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忌妒。忌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这种方法,需要靠积极进取,使学习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
(7)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忌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所以当忌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要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认识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8)寻找真正的快乐。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真正的快乐。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入痛苦之中,陷入忌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忌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自己来调整。如果我们能从学习的进步中,从帮助别人中,从娱乐休闲中,从自然美景中,从家庭温暖中找到快乐的话,就不会把伤害别人所得到的那点暂时的满足看得那么重要了。
(9)帮助别人成功。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心灵能获得升华。这也是人的一种需要,而且也是对忌妒心理最好的处理。历史上有很多伟人和许多虽然平凡却十分高尚的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10)学会放弃。有时候,别人的成功是基于自己的特色或长处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擅长的,这时,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而不是非要跟别人一样。
3.遭人嫉妒时的心理调适。有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很出色,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也是同学学习的表率,各种荣誉好像也专为他而设,各种机遇好像也专为他而留。因此,也会招来他人的嫉妒。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嫉妒心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对人家轻微又无恶意的忌妒,可以将其当做前进的动力,化为成功的催化剂。实际上,被人忌妒不一定是坏事,正说明你有某种值得人家羡慕的东西,因此,可借此强化自信心。对强烈的忌妒,要努力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千万不能被人家的妒火将自己的心烧掉。人家出于忌妒而说三道四,这是人家的过错,实属小人之举,你又何必跟其一般见识呢?面对朋友的忌妒,还需予以理解并以情淡化。
其次,可有意示弱以软化忌妒。这并非要你放弃上进,向忌妒者妥协投降。我们要看到,你受人忌妒而感到内心痛苦,但对方心理会更不好受。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忌妒者比任何不幸福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福,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如果你不愿看到自己的昔日好友自我折磨,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就可以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不足暴露给他,坦率地承认对方的长处及自己的短处,以帮助恢复他的自尊和心理的平衡,从而软化、缓和他的忌妒。
再次,帮助对方加以净化。由于忌妒者心中都有一股难以言状的无名之火,但又不便公开地发泄,长期淤积于心必会加剧心灵的痛苦,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因此,可创造条件让你的朋友将心中的烦闷倾吐出来,适当加以引导,去掉其杂念。帮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去,使其从忌妒的迷雾中清醒过来,与你一道携手前进,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当然,对于那些失去了理智、被妒火烧昏了头的嫉贤妒能者,如听不进忠言,你也不必为此分散精力。碰点壁、自找苦吃这是他咎由自取。
(七)帮助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仅是迷人的性格特征,它还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小小年纪,便神情忧郁。在学校,热闹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在家里,很少与家人说话,喜欢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这类孩子长大之后极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心理学专家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身为父母,应该通过行动来激励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
1.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父母对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确的观念、承受心理及应对良策。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样子。而家长乐观的面对,则会为孩子树立可模仿的榜样,为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发挥主导的影响。这样,即使孩子碰到困难或挫折,他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因为父母已使他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并给予了他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2.引导孩子体验成功的欢乐。乐观重要的来源是成就或创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义的活动。因此,父母不妨给孩子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例如,孩子蹒跚着从远处走到母亲面前,他体验着的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做完了一件事情,他得到了成功。只要孩子不断看到努力的成果,乐观、自信自然就会充溢孩子的心。
3.不要压抑孩子的快乐。许多家长总以为孩子安安静静,守规矩,听话才是好孩子的通常标准,生怕孩子过于快乐,会“把心玩野了”,不服管教,不好好学习;或者对孩子的玩乐打扰了自己的工作、睡眠而感到极度厌烦。于是就有下列情景的发生:孩子们正在无比开心地打闹,或者正专心地看动画片,突然绷着脸大声训斥:“玩、玩、玩,就知道玩”;或者说:“看、看、看,怎么不见你学习这么认真!”家长也许不知道,正是他对孩子过于严厉的控制,在无意中造成了孩子忧郁的性格。家长应切记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会伤害孩子积极性、自尊心的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在客观分析、指正之后,教他正确的方法,而不应过多地替他惋惜、后悔,如“你要是那么做,一切都好办了等。”这样会让孩子沉湎于回忆,懊悔多一分,他的乐观精神便会少一分。
4.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于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此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对孩子来说,善于交朋友并与朋友共同玩乐,不仅能心情好,感到满足、充实和幸福,还会在与伙伴们的群体游戏中学会怎样理解、观察,怎么模仿、发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成为群体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如果一个孩子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并将抑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兴趣爱好广泛,即使没有好看的电视节目,如果孩子还喜欢下棋、看报、读书、做游戏不也照样乐在其中吗?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应该经常有孩子喜爱的琴、棋、书、画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培养各种兴趣,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积极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
6.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设法尽快消除其不良情绪。倘若孩子长期情绪不佳,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
所以,家长一定要设法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当孩子受到委屈而不高兴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的情绪,使孩子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
7.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融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是形成孩子乐观性格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孩子在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充分享受快乐,学会乐观向上。而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的。
所以,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父母对孩子谈话时,要和颜悦色,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不要经常厉声厉色地斥责孩子,以免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孩子的愿望,让他们自然滋生出积极的情绪。此外,你还不妨在吃饭时或睡觉前,让全家人一起听听轻音乐;茶余饭后,与孩子一起散散步,或给孩子讲讲故事,一起唱唱歌;节假日则可带孩子搞一些手工制作,参加一些打球、下棋、书画等陶冶性情的娱乐活动。只要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情趣,孩子自然就能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总之,父母的激励对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他们会受父母的影响而积极变化。所以,要做个乐观的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用实际行动鼓励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因为,心态决定一切。
(八)帮助孩子摆脱攀比心理
生活的差别不可避免,于是人们在差别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攀比心理。盲目攀比总会让人们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贡献与报酬和别人比较,如果自己所得小于另一方,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当你理性地看待生活,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并没有偏袒谁。有的人苦尽甘来,有的人甘尽苦来,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大喜大悲,世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就如自然界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糕输梅一段香”。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味攀比何时了。
然而,当我们在不停地强调成人不可攀比时,一场迅猛的攀比之风又开始在学生身上蔓延了。大学生先攀比买手表,后攀比买名牌服装、运动鞋,攀比买手机、买电脑。如果说大学生还能理清头脑,那么在中小学生身上出现的攀比之风,则让人更加忧虑。他们的攀比已经不仅仅限于什么名牌服装了,而是到了攀比谁家的车子更高档的地步了。攀比之后,他们会有悬殊的心理落差,因此会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尊的挫折感,进而引发焦虑。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同样要有”,以显示自己与别人有着同等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比别人的还要优越,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可知,攀比心理只会使孩子变得奢侈与虚荣。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远离攀比心理。
1.父母不要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就会助长孩子奢侈的花钱观念和攀比气焰,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作为奖励,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两件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用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使孩子养成奢侈的习惯。
2.教孩子进行正确的比较。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就是盲目攀比。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对比,把自己的吃喝穿用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较,自己的长相和别人比,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父母只要多让孩子想一想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孩子的心里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了。面对众多普通人,孩子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可攀比的呢?
3.将物质攀比化为精神攀比。孩子与人的攀比大多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攀比。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竞争倾向,将攀比的目标转向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超越,不但矫正了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帮助孩子塑造好的性格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好的习惯、好的心态以外,还包括良好的性格。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是健康的,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充满快乐、幸福;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是病态的,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充满痛苦和忧伤。人生的悲剧归根到底应该是性格的悲剧。《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英勇无比,但因性格刚愎自用,终于败走麦城而死。俄国作家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他的家财堆积的腐烂发霉,可是贪婪、吝啬的性格促使他每天上街拾破烂,过乞丐般的生活。由此可见,如果你想改变自身的世界,创造自身的辉煌,就必需改变自身的不良性格,塑造健康的性格。
(一)好性格才会有好命运
人的一生稍纵即逝,若想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伟大的成就,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辛勤、努力地去争取。而能够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去探索、去争取的,往往都是性格坚强、自信、乐观、豁达、刻苦、勤奋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他们是勇于创造、积极进取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持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每个人所形成的性格也会有不同的特征。有人把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理智型和情感型。理智型表现为以理智来衡量事物,支配自己的行动;情感型表现为举止易受情绪所左右。
第二类包括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表现的心理活动为外在的,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内倾型表现为文静、深沉,反应缓慢,顺应困难。
第三类包括顺从型和独立型。顺从型表现为独立性差,接受别人的意见往往不加批判;独立型表现为独立发现问题,不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尽管不同性格各有其特点,只要扬长避短,并不会妨碍事业上的成功。根据现代医学有关健康的概念,健全的性格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它应在对人、对己、对社会和行为方式方面合乎社会的规范,稳定并且有良好的适应性。反之,行为方式不符合社会规范,性格脆弱、不稳定,极端的内倾和外倾,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格格不入等都是性格缺陷的一种表现。
为此,心理学家指出“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既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先天生成素质和后天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先天生成素质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素质,后天经历包括人生实践、修养程度、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尤为重要。所谓“把握命运”,首先是要把握好性格。只有做到这些,孩子就会少一些感性的浮躁心态,多一些理性的平和心理。这样,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就会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积极努力,从而以德报怨,以勤补拙,创造人生的和谐与圆满。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才,除了关注孩子的智力能力外,还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有了好性格,才有好命运。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呢?
1.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直至获得成功。因此,父母要及早发现孩子的才能与天赋,并正确地加以引导,施以鼓励,使孩子获得对自己的信心。
2.激发孩子做事的热情。一个人如果没有热情,那么他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会成功。热情是孩子生来就有的,但是却不容易被保持,一旦遭到别人的嘲笑或不断重复的失败,孩子的热情就会立刻消失。因此,父母要注意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以保护孩子的热情。
3.教孩子有同情心。孩子天生都是富有同情心的,比如几个月大时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也会哭。但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的影响,孩子的同情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关心、帮助他人,那么孩子也就学会了同情、学会了帮助。
4.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要想让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父母就要培养孩子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就要让孩子从小直面失败与挫折,告诉孩子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没有失败,哪有进步。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度的困难和障碍,以此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5.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勇敢地去迎接挑战。要培养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就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家庭里面临困难的时候,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与豁达,并告诉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孩子才会养成乐观的性格,战胜困难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二)克服孩子的从众心理,培养孩子有主见的性格
从众心理也称顺从心理,有人也称遵从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和情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跟着感觉走路会使你步入歧途,跟着广告购物会使你上当受骗。科学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使你放弃自己正确的研究结果,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从众心理可使部分人形成小群体、小集团,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发展成多人聚众闹事的违法现象。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因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受到孤立,所以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人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父母说:“专心吃饭,不许看电视!”孩子就会说:“别的小朋友都是一边吃一边看电视的。”又如有的孩子要父母给他买新衣服,就会说:“邻居家的孩子都买了新衣服,我也要买。”还有的孩子坐公交车时,有老人上车了,但是看到其他同学都没有给老人让座,那么他就会想:其他同学都不让,我也不让,免得被人说成爱表现。于是“大家都这样的、谁都是这样做的”等,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遇事没有主见。有些时候,孩子还会迫于同伴的压力,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错事或者染上坏习惯。
“从众”就是没有主见,就是墙头草,随风倒。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有主见的性格,这样孩子才不会像墙头草一样没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让孩子有参与的机会。孩子做事缺乏主见,与父母缺乏和孩子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依赖性越来越强,变得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次,教孩子学会说“不”。当孩子有自己思想的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有主意,如果他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就要及时说出来。父母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孩子说得不对,也可以耐心地给他指出来,告诉他怎样才是正确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变得任性不服管,事实证明,这样能让孩子学会遇事有主见,不再一味的顺从。
再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从根本上消除孩子从众心理的关键。因为很多孩子是在自己无法拿定主意的情况下从众的。这说明培养孩子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勇于质疑,以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做到不盲从、善鉴别、有主见。这样既能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又能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最后还要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可以提高孩子在各种思想压力下的心理承受力。因为怕被奚落而从众,怕受报复而从众,在孩子中也大有人在。真理不是以赞同的人数多寡来决定,父母要有意识地支持孩子正确有道理的观点、见解、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遇事能拿出自己的见解和办法,这也是消除从众心理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