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社会成员构成的特定形式的集团。它处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儿童出生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家长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非常大的影响。T·帕金斯曾点破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家庭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是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因此,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
一、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环境。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在他的幼小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上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在他所著的《死魂灵》一书中,描写农奴主的儿子乞乞科夫童年时代入学前夜和父亲告别时,受到父亲教诲的情景。父亲给儿子半卢布的铜圆做零用,并教训道:保甫卢沙,要学正经,不要糊涂,也不要胡闹,不过最要紧的是要使你的上头和教师欢心。只要和你的上头弄好,那么,即使你生来没有才能,学问不大长进,也不打紧,你会赛过你所有同学的。不要多交朋友,他们不会给你多大的好处的;如果要交,那就要拣一拣,要拣有钱有势的来做朋友,能帮帮你的忙,这才有用处。不要乱花钱,滥请客,倒要使别人请你吃,替你花;但顶要紧的是省钱、积钱,世界上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这却不能不要的。朋友和伙伴会欺骗你,你一倒运,首先抛弃你的是他们,但钱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即使遭了困难或危险,……你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办得到,什么都做得成。
在和儿子即将分离的时刻,对儿童宣扬极端自私自利,一切为了升官发财的思想,深深印入乞乞科夫的灵魂,这对形成他的狡猾的骗子的特征是不无影响的。这种给孩子灌输“金钱”万能,“关系万岁”思想的家长今天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为了让老师多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采取种种手段给老师“拉关系”。这里包含有对老师的敬意,但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讲和老师如何如何,结果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扭曲。从小有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思想,形成虚伪的性格特征。
家长要培养儿童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鼓励儿童对入学学习产生向往的心情,不要用学校或教师来恫吓儿童。如“再闹,把你送到学校里去,让老师管你”或者“再闹,我去告诉你的老师”等。当然,也不应该在儿童面前随意议论教师,以免损害教师的威信,影响孩子和老师纯洁的感情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人格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许多心理学家把家庭教育态度作了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西蒙兹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母亲对儿童的态度分为接受的—拒绝的和支配的—服从的两个因素。按其组合图解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等四种。
有的心理学家把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分成民主的或宽容的、权威的或独断的、放纵的或溺爱的三种类型,并观察到这三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在儿童身上分别打上不同的烙印。
民主的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的表现为:父母亲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既是父子母子关系又表现为知心朋友。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孩子会表现出谦虚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这种类型的家长主要表现在:
1.父母作风正派,品德优良,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事事处处起模范作用。
2.教育方法得当,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启发诱导,经常关心、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主动配合学校提出的教育任务,注意社会风气,抓住苗头性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
3.造成团结和睦的家庭生活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爱护、尊老爱幼。家庭中民主气氛浓厚,有事共同商量,遇有分歧意见说理解决;有事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和正当要求;家长说话算话,不出尔反尔。家长劳动、学习、工作都很勤奋,生活紧张而有节奏,有条不紊,经济安排有计划,量入而出,勤俭节约。待人处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邻居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幸福愉快,能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种类型的家庭是一种理想的、较好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类型。
权威的或独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切都按大人的标准决定办,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干涉,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其中许多家长相信惩罚的作用。孩子做错事,大人就大发脾气,不问青红皂白,先揍一顿,孩子挨了揍还不知错在哪里。这样的教育结果,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孩子性情非常不安,既怯懦又不诚实,形成怪僻性格,严重的造成变态人格或神经症。也可能打骂成性,既不怕打,也不怕骂,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情暴躁。
这类家庭的教育特点,是父母对子女简单粗暴,严厉过分,甚至把子女视为专政的对象。他们信奉“棍棒教育”,认为“不打不成器”,凡事不与孩子讲道理,动不动就打骂,任意侮辱孩子,以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法宝”。他们对孩子完全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犯错误等。而只要求孩子绝对“听话”。孩子每天像老鼠见猫一样,提心吊胆过日子。这种粗暴的结果,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引起了孩子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有时家长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是正当的,但也因为压而不服,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也经常看到挨打的孩子反抗地说:“打吧,打吧,打死我也不听。”有的孩子,怕挨打,就经常躲开父母,甚至离家出走。
有这样一个惨痛事例: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名叫小刚,1985年才9岁,他聪明伶俐,甚得父母的宠爱,奶奶更视其为掌上明珠。但入学以后,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贪玩,不做功课。父母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便使出“打”的法宝。小刚为了逃避父母的殴打,先是离家,到奶奶家躲起来,进而又发展到了逃学。一天小刚又一次出走,父母在奶奶家找到他,二话没说把正在熟睡的孩子拖起来就走,奶奶叮嘱不要再打孩子,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但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听不进老人的忠告,一路上左右夹攻,—个劲地咒骂。深夜,小刚的父母把脱得赤条条的儿子仰面捆绑在凳上,只在他身上盖了件棉袄。早春三月的夜晚还是寒气袭人,却让孩子一直冻到天明。第二天天刚亮,小刚的母亲起床后问小刚敢不敢再逃学?!或许是孩子对父母这种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的反抗,他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双眼恼怒地盯着母亲,嘴抿得紧紧的。这下更激怒了母亲,她一把掀掉孩子身上的棉衣,拿起一根塑料皮线拧成的鞭子,猛抽小刚的脊背、臀部、大腿,一口气抽了二十多分钟。可怜被绑了整整一夜的小刚,又冷又饿,又遭毒打,晕了过去。而母亲却还认为儿子是装死,又继续抽打。直至上午时分,小刚的脸逐渐转白,母亲这时才心慌意乱地把儿子送进医院,可惜已经晚了,在母亲的号哭声中,孩子在母亲怀里死去。
武汉市第—面粉厂工人夏某,因自己11岁的亲生儿子贪玩逃学,竟将其捆绑悬吊致死。这一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震动。泪流满面的夏某对人们说,“我有罪,是我害死了他。可我是为了他好啊”孩子的爷爷、母亲等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据介绍,只有初中文化的夏某的妻子为教育儿子倾注了心血,平常轮流接送儿子上学、放学,晚上陪着做作业,夏某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以致酿成今天不该发生的悲剧。
这种类型的另一种表现,是把孩子经常关在家里,不准出去和别的孩子交往,怕沾染上不良习气。孩子像笼中的小鸟一样,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这些做父母的不懂得人是社会的人,人类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过群体生活,孩子正是在同儿童的往来中才能培养出友爱、互助、爱护集体、热爱劳动等优良品德。正是在这种往来中才能逐渐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辨出是非曲直,增长处理问题的知识才干。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当他受到大孩子的欺侮就毫无办法,只会哭哭啼啼去告诉家长或教师。而有的孩子就不同,他会起来奋力反抗,当他斗争不赢时,他会联合自己的伙伴共同“战斗”,有时还会以智取胜,孩子的这种胆略和智谋,是在群体生活中得到锻炼的。如果父母经常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不让他们去经风雨,见世面,会使孩子胆小怕事,单纯幼稚,将来在复杂的社会中他会茫然不知所措。
放纵或溺爱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不论做什么事按孩子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使孩子悠然自得,学习也会轻松自得,并以老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学习成绩也会好。于是,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把孩子捧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居于全家之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最后全家来哄。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礼貌,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据研究发现,幼儿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在人格上表现为依赖,遇事退缩,缺乏同情心,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的意见左右。
家长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在孩子的身上会打下难以消失的烙印,对孩子性格有终生的影响。
溺爱型的另一种表现是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感情用事,对孩子十分担心又干涉过细,父母恐怕孩子做不好事情受委屈,生活上的事,孩子能够做的,也从来不让他们自己动手,事无巨细都要代替。如:代孩子整理房间、洗鞋袜等。孩子上小学了,还要背着、抱着送他上学。在家里孩子学习家长陪着,有时还代替完成作业。这些家长完全不考虑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这种娇惯、溺爱,养成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心理,致使对人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对父母既不体谅,也不尊重,和同伴相处,总是把自己放在不适应的位置,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从来不想为别人作点什么牺牲和贡献。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在班级中受到什么委屈,感到为难和自卑。一有考试总是担心成绩不好,考试如战场,过度的紧张反而使学习效率不高。在集体生活中,在踏入社会以后,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有的家长讲的是“门里虎”,“在家是个虎,出去是只鼠”。
一位教育家尖锐地批评这种教育方式,并且指出它的严重后果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了……,如果你想毒死你们的孩子,你就给他喝饱你个人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这段话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
家庭对青少年缺乏正当的管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由于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能发挥其功能,使得一部分青少年犯罪。一种情况是破裂家庭,父母不和,离婚或死亡,造成家庭关系或家庭实体破裂,对子女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骂人、打架、说谎、性情孤僻、仇恨、报复心等心理和行为,往往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另一种情况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是打骂,或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严,使子女感到家庭压力太大,在家庭中得不到爱和温暖使其子女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说谎、逃学往往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逼出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忙,与子女一起的时间少,或没有时间教育子女,父母子女之间不沟通思想。缺乏家庭教育,不良社会因素对其影响大,也是影响犯罪的一个因素。
三、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家庭的气氛,与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亲的个性,都有意或无意地为儿童所体验,并有可能迁移到他们身上。有的家庭夫妻之间表现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家庭成员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孩子也就善与人交往,团结伙伴。有些父母言语粗鲁,互相争吵成风,与邻居不和,孩子也蛮不讲理,出言不逊。有的家长不尊敬老人,甚至虐待老人,孩子也跟着学,慢慢则可以认为人老了无用,从而形成对老人冷酷,缺乏同情心。
四、父母本身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来自于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本身的言行。一位母亲不爱吃菠菜,但不要当孩子面说,如果常当孩子面讲,孩子也会出现不吃菠菜的行为。
再如,一位母亲有习惯性痛经,最好不要让女儿知道。如果让女儿知道后,女儿就有可能也像其母亲那样发生习惯性痛经。这并不是遗传所致而是心理影响的结果。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