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5100000005

第5章 :流氓本色:不当皇帝誓不休

刘邦与朱元璋,出身相似,经历相似,性格也相似。

太多的相似,使得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相差无几。

功过是非谁评述,自有后人道。然而,刘邦与朱元璋一定没有想到,后人给他们的评价都是四个字:流氓天子!

“关中王”的争夺赛

刘邦与项羽的争斗,是从一场约定开始的。

起初,项羽与刘邦约定,谁先谁先攻入秦国的都城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项羽率领五万楚兵,以破釜沉舟的自信而悲壮方式,在名为巨鹿的地方九战九捷,然而联合大将军章邯对垒与秦将棘原。项羽通过断其后路的方式,让秦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考虑到大后方的政治形势不明朗,章邯只得带领二十几个人,主动向项羽投降。发生在巨鹿的系列战役中,项羽的机知果断、骁勇善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凭借这股威震四方的声势,他成为了真正的上将军,并率军直捣黄龙府——一路打到咸阳附近。

然而,先攻入咸阳的是刘邦。这令所有人吃了一惊。在起兵造反之前,刘邦和项羽没法比,人家项羽原是楚国贵族,他刘邦充其量不过是个亭长,相当今天的小乡长吧,职位低得寒碜人。在向秦国首都咸阳进发时,项羽把出国的优势兵力都带得差不多了,刘邦只是收几近万人的游兵散勇,战斗力非常低下。人们普遍看好兵肥马壮的项羽,对刘邦则不抱很大希望,军事力量的强弱明摆着嘛!刘邦深知自己的弱点,于是他扬长避短,选择从咸阳西面入关,袭击秦的粮仓所在地陈留、又用张良之计由南阳、宛、武关、蓝田,直接攻到咸阳城下,接受了刚上台的秦王子婴的投降!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说着容易做着难,可事情真就这么成了。

就这样,刘邦带着他多年积攒下来的本钱,浩浩荡荡地打进了关中。

此时,身在彭城的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他打算立刻发兵往西打刘邦,让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尝尝厉害。可没想到,这时候东边偏偏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封的齐王,自恃实力强大就自立为王,东边的情况突然间变了,比西边的情况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这就给刘邦留下应对的时机。

刘邦知道项羽早晚会打回来的,等他收拾了齐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怎么办呢?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刘邦心想,你不是要攻打我吗,哦,齐国那边出大麻烦了,你去镇压田荣叛乱了,今儿个你不攻打我,那我来攻打你吧!反正大家都是胸怀天下,这个天下是不能共享的,早晚都得兵戎相见。

于是,他就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率领大队人马一路向东杀过来。此时项羽身在前线,后方相对空虚,刘邦没费太大工夫,就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

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项羽两头受气,很被动,很窝火。

为了夺回彭城,他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千里迢迢的从前方战线赶回来,其实现在前方后方都是战线了。项羽不愧是身经百战的人,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仍然沉着冷静,保持这大将风度。他仅凭三万骑兵,在睢水上跟60万汉军打了一仗。

刘邦斗武斗不过项羽,这点是确凿无疑的。这次也不例外,汉军大败,败得惨不忍睹,因为是在睢水沿岸,掉在水里淹死的汉军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更加严重的是,在这一战中,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也被楚军劫去当人质了。

而刘邦一直跑到下邑,才算稍稍喘了一口气,收复了一些散卒。经此一役,原来联盟的诸侯们此时又一次使出了见风使舵的看家本领,纷纷调转矛头,背汉投楚。

此时刘邦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但生气归生气,可办法总得想,不能一直待在这个地方等着项羽来把他一锅端啊。

情急之中,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我建议捐给三个人,”张良显然对刘邦的悟性感到很高兴,“英布、彭越、韩信。英布虽然是项羽的直系部署,但是心高气躁,和项羽的关系很不好,多次在项羽出兵时装病;彭越和项羽没什么交情,而且已经与齐王田荣反梁地;韩信是汉军中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捐给这三人,楚可破矣。”

刘邦不得不佩服张良的眼光。对汉军而言,彭城之战后正是黯云蔽日的最低谷时期,各路诸侯,或者实力不济或者迫于形势,均不愿再撩拨起楚军的怒气。此时真正有隙可乘而又地位微妙的恐怕就是英布、彭越二人了。

英布与项羽的矛盾隔阂已非一日,只待激化,如能说反他,不但为自己减少了一个骁锐勇猛的对手,更直接在项羽的腹心插入一把出其不意的尖刀。彭越则因为分封时未能如愿,与项羽颇有芥蒂,先前反秦战中又与刘邦曾有过从,较之英布更容易拉拢。他的游击战术,也许成不了项羽的肘腋之患,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将让楚军头痛不已。

而韩信,终于让人认识到了他出众的军事才华,等待他的,将是铭刻史册的眩目的功绩。与之相随的,是楚汉形势的渐渐扭转。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的确是审时度势的最好选择。

张良的谋划大多如此,冷静,明智,高瞻远瞩,一语中的。这种典型的“阳谋”也许不如鬼出电入、令人拍案叫绝的“阴谋”更能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但烽鼓四起的流离年代,顾划天下指点江山的战略策士永远不可或缺。

刘邦此时虽然处在劣势,然而民心尚在,反败为胜的机会尚在。

不久,他带领部队退到荣阳、成皋一带,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附近,准备集结力量重整旗鼓,为即将来临的更大规模的会战招兵买马。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吃回败仗再正常不过了,所谓铁打的营盘水流的兵,损失些士卒是必要的,可以随时补充新鲜血液嘛!事实正是这样,在秦汉交接之际,天下先入兵荒马乱之中,正常生产作业无法进行,没活干没饭吃的男人有的是,随便扯起一杆大旗,就能吸引万千莽夫的响应。

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大将军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特别是韩信的到来,极大增强了汉军的信心,他们知道刘邦带兵打仗远远比不过韩信,刘邦大军之所以大败是因为缺了韩信在身边。萧何负责刘邦大军的物资供应,韩信负责指挥前线战斗,这下军心大稳。

韩信来是来了,来了就得上战场,但不是直接发起对项羽的战斗,而是攻击最容易得手的地方。刘邦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同时自己带兵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命令驻扎荥阳的部队只守不战。这是典型的以守为攻,刘邦极具进取的心态,令他于深谋远虑之下将此运用得游刃有余。

很快,新的一轮战役即将打响。

点评: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所建立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人也是从汉朝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正式名称。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一方面他的成功让令人倾羡不已,一方面遭到当世及后世人的非议。客观地说,刘邦在军事方面比不上韩信,在管理财政方面比不上萧何,在谋略方面比不上张良,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知人善用。

打了八年的楚汉之争

在黄河南岸自西向东有成皋、荥阳两座小城,两城之间有广武山,广武山西侧高地凿有巨大洞穴,分别架有屋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仓库群。秦国的大粮仓敖仓就于此地,本来用作天灾之时,没想到建国不久便颓然倾倒,因此许多粮仓都没有使用便保留了下来。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之后,仓皇逃进成皋,项羽西进追击。

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能吸取教训。刘邦是个聪明人,他比项羽强就强在这里,他接受以往的沉痛教训,不是硬打打不过你吗,那就不与你硬打呗,我采用持久战战术,把你楚军拖垮,嘿嘿,有很多种死法,我刘邦让你们消耗死!

于是,汉军深挖沟、高筑垒,打算长期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项羽忙于平定叛乱,刘邦忙着为即将到来的决战时刻积蓄力量。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以及平定今开封、商丘地区的动乱,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可见,项羽知道刘邦的威胁很大,但土匪头子彭越在后方骚扰,不除掉那家伙就难除后患,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只留下数句千叮咛万嘱咐。历史证明,他选错了人,就像江东子弟跟错了人。

刘邦见项羽离开成皋,知道他已经中计,他立马派人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很好地坚持了既定路线,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楚军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朝着楚营辱骂,骂得那个难听啊,让人不堪入耳,说什么你曹咎是个窝囊废,半辈子没打过个胜仗,丢人不丢人啊,今个我们前来主动送死,却倒把你给吓唬了,真没劲儿啊,如此云云。

就这样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他可以不让谩骂往心里去,但不能阻止它们往部下心里去,最起码是进入楚军官兵的耳朵里去了。曹咎不忍羞辱,怒而出城应战,他欲率军渡过汜水,发誓要活捉些汉军过来,大不了拼死战斗到底。他辜负了项羽的重托,违背了对楚军的承诺,中了刘邦的奸计,落入汉军的埋伏圈。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瞅准时机,趁楚兵刚渡过1/2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很多人落了水,顿时水岸、水中浮尸两大片,哭声、骂声、哭爹喊娘声,声声入耳。

曹咎后悔不迭,觉得后面没退路了,无颜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用了不该用的人,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项羽在东边打了胜仗,却听到成皋失守,顿时慌了神,他知道成皋的重要性,曹咎啊曹咎,我如何千叮咛万嘱咐,你还是把成皋送入刘邦手里,肚子里的气呀真是不打一处来。

项羽率几十万大军奔来,刘邦听闻项羽前来便弃城而逃,在广武山西麓筑起高墙。同时与项羽十分厌恶而没有封王的山贼彭越达成协议,帮助自己骚扰项羽后方补给。

项羽你不是粮草短缺吗,对我军来说是好事啊,何不让它变得更美好呢!敌人的危机就是我们的机会。早在此前,刘邦瞅准楚军粮草线长、押运兵力不足的弱点,派兵在楚军粮草线附近捣乱,给楚军带来相当大的麻烦。这次,旧瓶装新酒,目标仍是粮草,刘邦派人持续袭击并焚烧楚军粮草。这招可真够损的,天下多少人饿肚子啊,楚军偶尔饿肚子,汉军也经常饿肚子嘛,但在刘邦眼里,烧敌人的粮草等于杀灭敌人本身。

项羽率几十万大军奔来,先夺下成皋、荥阳,后派小部分军队由广武山西麓而上直接进攻,但自上而下地形不利,加上刘邦高筑以对,所以没有取得效果。于是项家大军将广武山山脚团团围住,项羽则帅一部分军队在广武山东麓筑起营帐,东西两麓之间则有一条深不见底的山涧。因此,东西两麓虽然话语相闻却仅限飞鸟可过。

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项刘两军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对峙。项羽多次挑战,刘邦出了用舌头搔痒之外却闭门不出。与此同时,彭越又开始了老本行,不断地抢夺项羽从东面彭城向西面运输的补给线。

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彭越山贼出身,薄情寡恩,贪得无厌,因此贵族出身的项羽对于其人品十分厌恶,没有给其封王。于是他变成为了刘邦的猎犬、袭击项羽,事后被刘邦封为梁王,但刘邦去世,吕后嫌恶,以谋反的罪名要了他的脑袋,肉则被腌了起来,切成火腿块,送给了所有的诸侯——被人吃掉的下场真是讽刺!

话归正题,刘邦粮食补给从敖仓源源不断运来,而项羽却要从南方运来,经常受到彭越这样的游击队截、抢、烧等,所以情况越来越不妙。

项羽几十万大军都饿着肚子,刘邦士兵却个个酒足饭饱、胖得流油。

项羽素来爱惜士兵,看到士兵挨饿的情景更是如坐针毡。但刘邦多次反攻已经让项羽下定决心定在此时一举将其斩杀,以绝后患——这点从虞姬身在成皋,而两个月之间,项羽皋并未返回成皋这点便可看出。而项羽多次的挑战只换来了泼皮般的笑骂。于是他选择了以在军中作为人质的刘太公和吕雉要挟刘邦的下策。

可惜,这种方法,对刘邦这样的人是不起作用的。

点评:

刘邦和彭越的一唱一和中,项羽疲于奔波,压倒葫芦起了瓢,被拖得疲惫不堪,怒火中烧。眼瞅着粮食快不够了,项羽终于使出杀手锏——把刘邦的老爸拖出来要挟。有人说项羽选择了这种流氓手段,实在不够光明磊落!其实,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流氓”这个词是我们现在可以喝着可乐,吃着汉堡,轻轻松松打在电脑上的。但是如果我们亲自回到历史深处,亲自去体会项羽当时的处境,我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刘邦:我是流氓我怕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有自己的短项,惟聪明者善于扬长避短、以长取胜。只要用自己的长项对付别人的短项,很少有不成功的。反观那些妄自尊大的人,偏偏拿自己的短项与别人的长项去比,正如同班门弄斧、关羽门前耍大刀,只会自取其辱罢了。

刘邦的长项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头脑,项羽则善于真刀真枪地拼杀。单论武力,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项去对付项羽的短项。从最后二人的结局中可以看到,是智慧战胜了力量。

且说项羽粮草缺乏,忙与项伯、钟离昧等人商议说:“目前两军相持,我军粮草缺乏,难以久待,诸位有何良策?”

项伯说:“刘邦之父刘太公拘禁在此已经几年,何不请他来,叫他修书给刘邦,令他退兵,然后放他回去。如果刘邦不依,定将太公诛戮,让刘邦成为万世罪人!大王若依此计,可抵百万雄师!”

项羽依言,令人从彭城取来太公。

项羽对太公说:“刘邦一直拥兵拒我,一点都不顾及你的处境。我今天叫你来,叫你修书一封,令刘邦罢兵息战,我放你和吕雉回去,让你们父子夫妻团聚,你认为怎么样?”

刘太公说:“刘邦从小贪财好色,不顾及父母家小,如今以富贵为重,把我们丢在这里不管不问,恐怕写封信没有什么用处。”

项羽说:“你先写书寄去,看他如何。”

刘太公只得修书一封交给项羽。

项羽看完说:“刘邦见书如不退兵,真是衣冠禽兽不如。”即差人将书送给刘邦。

刘邦听说楚使送刘太公家书到来,忙唤张良、陈平问计。

张良说:“太公送来家书,必是项羽退兵之计。大王见书,不可哭泣,只须如此……”

刘邦装着醉酒未醒的样子,看完家书,两眼朦胧,随随便便地说:“我与项王北面侍奉怀王,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我父亲在楚地就像跟在我汉营一样,何必分彼此?如果项王杀我父亲,天下人不只骂我,也会照样骂他!前日项王杀了义帝,天下诸侯至今咬牙切齿;如果今天又杀我父亲,难道不怕天下唾骂?孟老夫子曾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相差不过一丁点儿。你回去对太公说,宽心在项王那里住些日子,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说着说着,刘邦两眼微垂,两个女人扶入后面歇息去了。

楚使回见项羽,将具体过程详述一遍。

项伯说:“看刘邦的所作所为,最终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大王只准备与他交战,刘邦不可能取得胜利。”

项羽说:“刘邦这个酒徒,视父母妻子如草芥,怎么能跟他谈论是非?我自有妙计。”

第二天,项羽下令在峰顶筑一方台,台中放一大俎,把刘老太公押上高台,置于俎上。

项羽带领众将齐上峰顶,大呼:“请刘邦答话!”

汉兵见此情景,急忙报告刘邦。

刘邦振作精神,在众将簇拥下,登上峰顶。刘邦看到太公被绑缚在俎上,心如刀绞,但是脸上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项羽见刘邦上来,高声大吼:“刘邦听着,你如果不快快投降,我将烹食你的父亲!”汉兵一听,尽吃一惊,项羽杀人如麻,凶残无比,目光一齐投向刘邦。

刘邦镇静自若,略微向前移移,也大声说:“项羽听着,我与你都北面受封于怀王,早已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今天你如果定要烹杀你的父亲,烹了之后,不要忘记分给我一杯羹!”

刘邦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两军将士一听此言,都感到一惊,既而窃笑不已。

项羽一听,顿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不可想像,天下居然有如比禽兽不如的人!项羽气得面皮变青,用手一指刘邦,“你……你……”抽出佩剑,要斩太公。

不过刘邦到底走运,关键时刻,亲家公项伯又出面了。

只听项伯对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项伯急忙劝阻:“天下之事尚未可知,不要做得太过分。要想争夺天下之人,哪一个会顾及家口。如今杀人之父,有何益处?只不过惹人更加仇恨罢了。”

项伯这个人,一直让后人捉摸不明白。楚汉年间,出场三次,每次都是帮着刘邦说话,似乎很有点“楚奸”的味道。不少后人更是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味盎然地讨论起“做国君的叔叔好还是亲家公好”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项伯所谓的三次“助刘”,其实是很难发现存心跟项羽作对的意图的。

第一次促成鸿门宴与第二次加封汉中时,他也许并没有认识到刘项只能存一的现实。很大的一种可能是,在他的脑海里,还残存着保留分封制的意念,而刘邦作为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一方诸侯,为他说说好话,在他看来并无大碍。

而这一次的保全刘太公,其劝诫之辞于情于理都没有可辩驳之处。刘邦已经明确表示不受胁迫,且言辞犀利老辣,如果太公遇害,必然激起汉军怒火,项伯进言保全太公,其实正是替项羽着想。

项伯最后的归宿,是在项羽死后,归附刘邦,被封为射阳侯,赐姓刘氏。这个也无可厚非,因为归附刘邦被封为侯的项氏族人并不止他一个。对刘邦而言,只要对己有功,又没有威胁的,何必吝啬区区一个侯爵?更何况,是曾经给了他那么大帮助的项伯?

盛怒中的项羽,听了项伯一番劝告,终于清醒过来,撤掉了这颗无用“王牌”。随着他一声大喝:“关起来!”刘太公被抬到沸鼎边上转了一圈,总算又回去了。

项羽又对西峰上的刘邦说:“天下大乱已经多年,都是因为我俩的缘故。与其让天下百姓遭受如此苦难,不如今天我俩‘单挑’,一决雌雄,免去天下苦难。”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当即笑着说:“我愿意斗智,不愿意斗力。”

项羽遇到这样软硬不吃的刺头,无可奈何,只得令三位勇士向前挑战。刘邦手下有一神箭手叫楼烦,箭无虚发,百步穿杨,连放三箭,三名楚军将士被射杀涧前。

项羽大怒,亲自跃马横枪,亲到涧边挑战。楼烦看见项羽马骏人威,目如闪电,声如震雷,目不敢视,未射先惧,双臂发抖,拉不开弓,迈不开步,抖抖退回营中。

刘邦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吃惊。

项羽到了涧边,指着刘邦说:“刘邦,我跟你斗三合,你胜了,我收兵回去!”

听说是项羽在外面亲自叫阵,刘邦只好亲自跑出营帐,因为他知道气势的重要性,汉军的气势不能被项羽压没了。

刘邦终于出来了,并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他开始历数项羽的罪证。

“罪一: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项羽违约,导致利益分配不公)。

罪二: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项羽目无君王)。

罪三: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同上)。

罪四: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烧秦朝宫室,挖秦始皇陵墓。注:刘邦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

罪五:又杀秦降王子婴;(项羽滥杀无辜,这主要是替秦人说话)。

罪六: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同上)。

罪七: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项羽煽动叛乱,替诸侯说话)。

罪八: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项羽不义)。

罪九: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同上)。

罪十: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项羽罪大恶极,这是段落大意总结)。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刘邦这段话罗嗦了半天,其实就是告诉项羽,能得罪的人你都给得罪光了,想掐死你的多得是,我根本犯不着跟你单挑。

刘邦一席嘴巴仗,把项羽气得眼冒金星,根本不想跟刘邦再说什么,霸王鞭一挥,早就埋伏在涧边的弓弩手,一齐发弩射箭,箭如急雨,纷纷向刘邦飞来。

刘邦见到情况不妙,正想回马逃走,一箭早射在胸上,一阵疼痛钻心。刘邦害怕搅乱了军心,忙提起右脚,用手摸摸,说:“贼兵射中了老子的脚趾。”

左右卫士保镖已知汉王用意,忙扶着刘邦,急回大帐,召来医官,取出箭头,敷上金枪药。幸好伤得不重,不致取命。

项羽看到射中刘邦,心中大喜,由于深涧相隔,无法挥兵追杀,眼看汉兵退去,只好怏怏收兵回营,派人打探刘邦受伤消息。

刘邦受伤躺在床上呻吟,张良强劝刘邦带伤巡行军中,稳定军心。刘邦知道事关重大,只得裹好胸伤,左右心腹扶持上车,巡视军营。汉军大小将校见刘邦尚能巡视,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项羽探听到刘邦仍在军中巡视,大失所望。不久只得撤兵。

评点:

吾宁斗智不斗力。这句话出自刘邦之口,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匹夫们比力气,聪明人斗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有自己的短项,惟聪明者善于扬长避短、以长取胜。刘邦的长项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头脑,项羽则善于真刀真枪地拼杀。单论武力,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项去对付项羽的层出不穷的反间计。

项羽的大军虽然撤走了,但刘邦的烦恼依然没有得到减少,汉军又一次濒临绝境。此消彼长之下,项羽随时可能杀回来,一举吃掉自己。

总之,只要项羽活着一天,刘邦就睡不安稳!

怎样才能削弱项羽的实力,最终消灭他呢?这个问题刘邦从没停止思考过,但任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是的,项羽太强了,自从和他交手以来,自己一直都是落在下风。想想彭城血战,广武对峙时项羽的英姿,刘邦头皮都发麻。

这个时候,刘邦身边的怪才陈平终于出手了。在他的导演下,汉方上演了一出著名的反间计。这场戏的戏码不大,对当时迫在眉睫的局势也没有太大的改善,但对于楚汉之间此后的形势走向,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汉营中与张良齐名的智谋之士,陈平一向不同于张良谈笑间画天下大事于指掌的大略和从容。他的聪明劲儿,更多地体现在奇计诡道上。所以他给刘邦的建议不是从大处着手,而是在项羽内部展开反间,令其自毁长城。

“项羽是只猛虎,要想消灭他,必须先剪除他的爪牙!”陈平对刘邦如是说。

有理!刘邦对这个剑走偏锋的计策非常认同,当即“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从这见出了刘邦的聪明,就陈平那人,要是“问其出入”,能有什么好结果?闲话休提,言归正传。就这样,一连串层出不穷的反间计开始在项羽身边上演。

且说陈平拿着黄灿灿的金子收买了一大批间谍,打发到楚营挑拨项羽和他的骨鲠钟离昩等人的关系,颇有成效,不但项羽对臣子起了疑心,臣子对项羽的忠诚之心也开始动摇,后来兵反九江的周殷就是个例子。

但陈平这次行动的首要目标还是项羽的智囊范增。

四月,刘邦被楚军围于荥阳,请求和谈,陈平抓住这次机会,上演了反间计中的重头戏。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大疑亚父。”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心里真是奇怪透顶,这反间计使得也太没水平了,简直跟逗你玩似的,项羽居然还真着了道——整件事从头到尾都像开玩笑一样。

后来把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都了解过了,才明白原先真是错怪了古人,这个事件里,没有呆人傻人,有的只是人际间纠缠难解的复杂关系。

范增这个人,性情很高傲,脾气也相当大,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采纳他的计策杀掉刘邦,他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又砸又摔,高声斥责项羽,连“竖子”都骂出来了,可见暴躁到一定程度了。而陈平施反间计后,倔老头发觉项羽对他有疑心,立刻勃然大怒,恶狠狠地撇下一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卷了铺盖自己走了。估计是上火上过头了,“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这么个火爆脾气,跟同样火爆的项羽凑到一起,摩擦肯定少不了。更要命的是,作为谋士,却对上司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这连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自视甚高的项羽。鸿门宴上大庭广众之下他简直把项羽脸面都剥光了,项羽如何还容得下他?

因此,两人闹翻是早晚的事。

陈平是聪明绝顶的人,而且在项羽手下待过,深知项羽的性情与两人之间的矛盾,所以他知道自己犯不着费脑筋去想什么七拐八弯的复杂计策,只要让死要面子的项羽感觉范增抢光了自己的风头和权威,水到渠成地捅断项范二人间最后的一根感情连线即可。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平这么做还正好送给了项羽一个理由,让他有借口赶走范增这个跋扈部下。这一点,跟明末的袁崇焕事件有着类似之处,满清的那条反间计其实漏洞百出,只是崇祯早对袁崇焕有所疑忌,遂以此为借口除掉他罢了。只不过呢,皇太极是在照搬《三国演义》,多半不知道明朝内部的复杂关系,而陈平对楚营内部形势则是洞若观火。

《史记》里谈到这件事时,说项羽当时的反应是“疑范增与汉有私”,到了《汉书》里,就只说“大疑亚父”了。想必是班固认为司马迁的说法不妥,故而改了过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范增的表现看来,他对刘邦一向深怀戒心,没半点好意,几乎是一有机会就要置之于死地,哪会突然没来由地大脑抽筋跑去跟刘邦套近乎?所以项羽疑的决不是“与汉有私”,而是他的臭脾气和越俎代庖。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两人终究已经水火不相容,范增这条臂膀,项羽注定要失去。楚汉间的对峙已到了最后的关头,刘邦的行动也一步步加紧。

七月,英布被立为淮南王,八月,燕人来助,同时,刘邦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使得“四方归心”。

而此时的项羽却粮尽寡助,窘境已现。

在刘邦的使者两度游说下,项羽终于做了以前死也不肯干的事:与刘邦议和。按照和约,双方以鸿沟(今河南荥阳至淮阳一带)为界,西为汉地,东为楚地。约成之际,双方各自罢兵,刘大爷和吕凤凰安返汉营。

刘邦的这次求和求得非常奇怪。按说当时项羽已经腹背受敌,危机八面了,他先前的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营造这种战局,何以在这个时刻终于到来时,他竟又突然主动放弃大好形势,要求媾和?从之后的父妻归营来看,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为了将家人安全迎回而假意求和,同时,也使项羽放松警惕,以便将来可一击而溃。

但是不管刘邦是否真的出于这种考虑,最后的决战已不可避免地即将爆发。

在他或真或假地准备西归关中时,汉营双璧张良陈平联袂拜见(这俩哥们估计关系不错,经常一块唱二人转)。

张良陈平说:“老板,我们跟楚军打打杀杀了这么多年,鲜血肥沃了大地,终于赚来大半个天下,诸侯景从,将士归心。如今楚军已成强弩之末,气势衰颓,正是一战功成的绝佳良机,此时不击楚,更待何时?”这建议让后世不少“君子”愤愤不平,以为背信弃义,为人所不齿,提起来便扼腕喟叹个不停。

事实上,人们提起战事,常谓兵行诡道,上兵伐谋,在两军对垒中人们尚且崇尚奇计谋攻,嘲笑自谓行仁义之师的宋襄公陈馀等人,又何以要在比一场战役复杂残酷上百倍的两国纷争中讲起仁义道德来了?当时的天下,貌似波澜已平,归于安泰,其实在平静的表皮下却早已翻滚着不安的洪流,只待时机万斛泉涌,喷薄而出。试想,以项羽的刚烈自负,怎么会就此咽下这口恶气,从此安心偏居一方,将被迫媾和的奇耻大辱置之脑后?到时狼烟再起,刘邦怎能肯定天下的诸侯能够像现在一样仍然与自己割臂为盟,同声共气?

就算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惮以最坏的考虑展望,也不排除各地坐大的诸侯割地自据,使得天下大势更添战乱的可能。到时候,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纷扰不堪的乱世图景不知还要绵延到何时。

对这种形势,张良陈平看得通透无比,因而提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建议。而刘邦,一向对这二人言听计从,于是尾随楚军,追击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

但这时约定会战的韩信、彭越却迟迟未到,在楚军强悍的攻击下,汉军再次败北。

这时的韩信,想来还处于挣扎的漩涡,在齐国举棋不定,这种行为,无疑再次为他日后的身死埋下祸根。而彭越长期往来楚梁之间,攻楚后方,绝其粮草,劳苦功高,但至今未有相应的既得利益,心里也颇不痛快。

韩信彭越的心迹被张良看得一清二楚,在他的建议下,刘邦再次采取了捐地为盟、结联外力的策略,成功地使两人会师垓下。

同时,英布深入九江,诱降镇守当地的大司马、原项羽的“骨鲠之臣”周殷,率淮南之兵进逼项羽。

楚汉间的形势终于随之扭转。

后方战线传来消息,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

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刘邦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

刘太公、吕后被释放了,项羽把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刘邦这次讲和,只是缓兵之计。刘邦采用张良、陈平的计谋,没用两个月时间,便组织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大兵集结,由韩信全权指挥,全力追击项羽。楚、汉双方的最后决战即将到来。

点评: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就在于他能知人善任、采纳忠言。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外,还得力于总在关键时刻履出奇计,化解危机的开国功臣陈平。

陈平一生备受高祖信任,并一路青云直上,官至丞相,他从未因功高而遭到皇帝及其他大臣的猜忌,着实不易。陈平在生命最后十多年里,谨守高祖遗命,“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靠着他应变灵活、足智多谋,才能粉碎了诸吕叛乱,带领汉朝走上艰难的复兴之路,最后巩固大汉天下。

最后的决战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

寒风怒吼,大地飞霜。萧杀的战场上旌旗林立,甲胄如栉,凛冽的风力拂开双方高扬的旗帜,呼啸着带走漫川戈戟间的空气,楚汉两军的主帅在肃穆庄严的军阵中遥相对峙。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这是汉军与楚军的战斗,也是刘邦与项羽的最后决战。

这场决战势无可避,一触即发。

数年的纵横捭阖,刀光剑影,将在这片土地上走向终场。

八年血雨中走来的将士,将在这里宣告最终的结局。

很少有垓下之战这样的对决,战争的双方在后世几千年里都拥有着庞大的支持者,而推崇其中任一方的人们,如果他们足够理性,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伟大。

这是一场真正的英雄之间的对决。它让太多的后人为它描摹画卷、谱写华章,更让“垓下”这个名字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古朴壮烈的气息,令人禁不住地追思感念。

因为这一战,汇聚了那个时代所有最伟大的巅峰人物,而他们,将在历史的光轮上镌刻下自己乃至全天下的命运!

数年的跌宕已经使得楚汉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军方面,仅仅韩信一方就带甲三十万,而全部楚军却只有十余万人。

面对敌我悬殊的不利形势,项羽索性放手一博,亲自率兵出营冲锋,对汉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这之前,他已多次在敌众我寡时身先士卒,以少胜多。

面对项羽的猛攻,韩信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次体现出卓越的战术思想及布阵才能。他自将中军迎战项羽,然后稍战即退。

项羽一路追击汉军,却被事先安排好的两翼汉军左右夹击,楚军陷入疲于应付中。

韩信立刻抓住机会再度出击,腹背受敌的楚军一场混战后终于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楚军只好退入营中,坚守不出。

星辰廖然的深夜里,疲惫不堪的项羽倒在营中枕戈小憩。

突然间,悲凉凄绝的楚歌四面响起,身临绝境的楚军将士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悲从中来,纷纷相对喑咽,掩面而泣。

项羽被歌声惊醒,心中大恐,忧虑地慨叹道:“难道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为何汉营中楚人如此之多?”悲伤呜咽的楚歌一点点消磨着楚军的意志。

身心俱惫的时候,故乡无疑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安慰与期盼,但这种心绪一旦以悲凉无奈的方式被撩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痛彻心扉的绝望。

帐饮之后,项羽决定引兵突围,在茫茫的夜色中,他集合了八百壮士向南疾驰。

黎明时分,汉军方始察觉,灌婴遂以五千骑兵追赶。

与此同时,远离战场的刘邦密切关注着战争的动向,他知道那顶群雄为之折腰的皇冠就在他的正上方,即将落下。不久,他将亲率大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刘邦终于把皇冠扣在自己的头上,大好河山成了刘氏的家天下。可那一刻,英雄的桂冠也与他永远无缘了,因为这个桂冠是属于项羽的。

这场决战成就了刘邦的天下,也造就了项羽的英名!

其实,刘邦何尝不想做一个千古流芳的大英雄呢?可他清楚的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要的是万里山河,要的是万民臣服,要的是刘家姓氏在中国历史的雄霸千年。因此他招贤纳士,对他们言听计从,绝不做项羽那样的孤胆英雄。刘邦的胜利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也是一次以牺牲英雄荣誉为代价的胜利。

有人说,刘邦是个善用帝王之术的泼皮刘三,是贪酒好色的市井无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妻儿老小的卑鄙之徒。可据《史记》记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豁如”二字很活脱的勾勒出刘邦的气象。当他看见秦始皇出巡气势时不禁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这种雄心壮志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相比,在气魄上也是毫不逊色的。楚汉相持时,刘邦被项羽伏弩射中前胸,竟面不改色的弯下腰说:“只射中了我的脚指头”,这就几乎有点大智大勇的味道了。

其实,刘邦身上何尝没有昂扬激越的英雄气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岂是一个泼皮无赖能吟咏出来的?相比项羽的临终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比之下,反倒是刘邦的歌咏更能透出一股英雄气魄来。而项羽除了“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有点酷外,后面的诗句就有点儿女情长的婆婆妈妈和怨天尤人的无奈无助了。

看看司马迁描述的两个人各自引吭高歌时的情景也是十分有意思。刘邦是在衣锦还乡,酒酣耳热之际击筑而歌“大风起兮”的,然后“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项羽则是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中“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的,然后也“泣数行下”。同样的“慷慨”,同样的“泣数行下”,而其中的意趣迥然有别。

相比之下,刘邦更是豪气冲天,胸怀天下的大英雄,而项羽则要小家子气了。大敌当前不思退敌之策,不顾十万楚军死活,仅仅沉浸在对爱妓和宝马的伤怀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慨叹之中,则不像个大英雄,反而象个诗人了,颇有现在的小资情调。

人们出于对项羽的热爱而忽略了他的一些不光彩记录。《史记》中记载,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放弃了,接着学剑又不成,然后学“万人敌”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打小儿项羽并非就是个英雄胚子;至于起兵之初,杀死打算和他合伙反秦的会稽郡守殷通就更象个小人作为了。后来谋杀怀王,坑杀二十万降兵,简直可以算作凶残暴虐人天共愤。因此在刘邦历数项羽伤天害理的十宗罪时,项羽无言以对,只得“大怒,伏弩射中汉王”。其实刘邦列举的十大罪行,并非欲加之罪,确实都是项羽的亲身所为。然而他的这些恶劣行迹都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屏蔽了,我们只记得那个横枪立马不可一世的盖世英雄。

因此,可以说项羽输掉了江山,赢得了美名。

好在,风流人物,各有所求,刘邦项羽,各有得失。他们哥俩在地下相逢,也一定会握手言欢,分别感谢对方成全了自己吧。

点评:

客观地说,项羽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

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乌江属于项羽

残阳如血,楚汉之争已经接近尾声。

尽管被刘邦的几十万大军团团围困,然而项羽还是率领他的子弟兵杀出了重围。当然,项羽军队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百骑兵,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当浑身浴血的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

此时寒风怒吼,彤云低垂,虽然是清晨,却如黄昏般的阴暗。项羽转过身来,背对着江水,听着“吱呀吱呀”的欸乃声慢慢远去。被栓在船头上的乌骓暴躁的嘶叫着,拼命想回到主人身边。项羽突然觉得很轻松,严冬的北风迎面吹来,居然象是烫的,——他感到全身的血液在脉管里如野马般的乱冲乱撞。项羽使劲握住了腰间的佩剑,指尖一阵阵的刺痛。环顾与自己浴血奋战的这些勇士,他的心也在隐隐作痛。

远望天边,他好象又看到了虞姬在自己怀中慢慢阖上了眼,一颗晶莹的泪珠从那幽怨的眼角缓缓流下,滴入自己手掌,冷得刺骨。

“君王意气尽,臣妾何聊生……”他喃喃念着。

“堂堂西楚霸王,真的败给那些卑鄙的东西了吗?”

是啊,那些击败自己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屠狗的,卖布的,勾大嫂的,管牢房的,帮别人哭丧的,当水贼的,耍嘴皮的,还有那个钻裤裆的……这些人,也只有那个好色粗鲁的刘邦,那个可以不要老婆孩子,不怕别人煮了他老爷子的无赖,才能收用。

直到现在,项羽也没有后悔当年失去韩信。可现在,就是这些自己平时从不会正眼瞧一下的猥猥琐琐的人,把他,这个楚国世胄,名将后代逼到了这乌江边上。面前,还有二十六骑。尽管人人遍体伤痕,简直象刚从血海里刚爬上来,可仍然个个在鞍上把腰挺得如手中长矛一般的笔直。一字排开,还是那股能让任何一位名帅宿将都做噩梦的雄壮气势。这种军队,怎么就输给了那些七拼八凑的乌合之众呢?

起兵至今八年,身经七十馀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从未败北。这面“西楚霸王”的大旗,在天下纵横驰骋,令多少诸侯闻风丧胆。老天,一定是老天!一定老天嫉妒了,老天害怕了,老天与刘邦串通了来灭我!没有老天的帮忙,他刘邦能有这个能力吗?不是就在刚才吗,那道掀翻水泄不通的重重包围,在十万汉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的黑色闪电,不正证明了自己的力量与当年巨鹿大战时相比,并未有丝毫的减弱吗?

可笑的汉将,居然连自己的一声叱咤都经不住,屁滚尿流辟易数里,直到现在被冲散的队伍还未集结好呢。他好象又感觉到了,乌骓腹上的肌肉在自己夹紧的双腿间如铅块般撞击那酣畅淋漓的快感。

由此想起了在荥阳,那个射杀我方几员大将的所谓神射手楼烦,被自己瞋目一喝吓得缩入壁垒宁愿被刘邦斩首也再不敢出来的熊样。

项羽摩娑着沉沉的铁戟,看着依旧迎风飘扬的“项”字青色大旗,微微笑了。

好,就让老天与刘家军队一起来吧!

猛然,项羽仰起头来,向着几乎压到鼻尖的满天乌云一阵狂笑。

暴风大起,江边干枯的芦荻纷乱。

项羽重瞳的虎目缓缓地依次扫过每一位战士。每位战士都更加用力挺起了胸,有几人草草包扎的伤口顿时裂开,热血汩汩涌出。但没一人皱眉头,大家崇拜的目光聚焦在项羽身上。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他们的大王挥手一指,他们都将如汹涌的潮水那样,咆哮着猛扑过去。无论他们还剩下多少人,也无论对手是谁——即使前方是座森森的刀山,他们也能凭血肉之躯把它踏成平原。他们知道,天底下,只有他们的大王是真正的英雄。而现在,他们都已经明白,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每双手的指节都捏得发白,全身骨节作响。

“下马!”沉默片刻,项羽下令。他望了望天,沉声一字一句道:“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来场大战!让那些懦弱的汉兵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我们可怕的力量!”海啸似的呼应声里,骑士们山崩一般地跃下马来。

背转身,能站的直立,不能站的跪坐,满开了强弓劲弩,用缺口断尖而又依然寒光刺眼的长锋短刃指着来路。每双眼睛都射出了野兽的绿光,甚至还能听到牙齿磨砺的吱吱声。

项羽感到越来越燥热。一把扯下了早已被鲜血溅湿而又被冻得硬邦邦的大氅。还是热,他抛开头盔,解开了领口系胸甲的带子。一丝寒风钻入,他觉得一阵爽快。他继续慢慢解着甲扣,又想起了虞姬,这可是昨夜她为自己一个一个用同心结系上去的啊。心里一阵抽搐。

可是,还要这副甲做什么呢?从今后,再也不用防什么明刀暗箭了,他将用最原始最轻蔑的状态进行他的最后一战。他还想看看,到底是谁,能把冷冰冰的刀刃送入自己身体。如果真有那样的人,他不想用这身金光闪闪的甲片阻碍了他的勇气——能伤了西楚霸王的,必定也是盖世的英雄。但是,他至今以为即使这样的人已经出世,也绝不会出现在汉营。他认为只有直直接接坦坦荡荡的才是英雄,就象他这样。阴谋诡计钩心斗角只是刘邦那伙懦夫流氓的伎俩。他想起了自己的祖父,项燕,同样铁骨铮铮的好汉,抗秦战败后自刎的楚国大将。喉头顿时一热,有股腥味涌了上来,他使劲咽了下去。

项羽在十二月的乌江边坦开了衣襟。穿过战士,他一步步走到最前头,重重一顿,把长戟深深钉入结着薄冰的地中,大地仿佛微微一晃。右手握着戟杆,左手按着剑把,微叉开腿稳稳站着,项羽闭上了眼睛,披散的发丝在空中飞扬。

三十年的风云擦着他的身,刀割一般呼啸而过。

难道是自己错了吗?不该坑杀那些投降了的秦兵?不该分封那些朝秦暮楚背信弃义的诸侯?不该气走精明冷静的亚父?……不该一时心软,在鸿门宴上饶了刘邦?

哦,不,不是心软。不杀他,其实只是从来没把他看做是个够级别的对手,这种无耻耍赖的小人天下多的是,即使杀了他,也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也还会有赵邦李邦……他至今还认为真正堪做自己对手的只有嬴政,那个削平天下吞并万国的始皇帝。

少年时,他不止一次想象着,如果能早生几十年,函谷关门会不会在他麾下西向而开?但在他的年代,与他交战的那些大秦君臣简直是一群窝囊得不堪一击的草包。其实,项羽一直在潜意识里把嬴政当做他唯一的敌人,所以他的一切几乎全与始皇反着干,狠狠蹂躏着大秦的江山。看着弱不禁风的六国后裔重新衣冠着在自己脚下感激涕零匍匐膜拜时,他确实有种把不可一世的始皇帝踩在靴底的豪迈。刘邦,不过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刁民罢了,他实在不屑于象亚父那样把他看成可怕的敌手。而现在……

项羽眉头紧锁,痛苦地思索着。不!绝不是刘邦有本事,是上天帮他!这人间,已经变得是懦夫们的乐园,无赖们的战场。罢了,罢了,这没有虞和秦始皇的世界,不如归去。

昨夜他在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同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虚弱。看来,这已经不再是英雄的时代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不知过了多久,项羽感到胸膛一阵冰凉,睁开眼。雪终于下了。

项羽温柔地看着晶莹的雪花一片片盘旋飞舞着从天而降,落在自己赤裸的肩头胸口。他仿佛又看到了虞姬挥着轻纱翩翩地舞蹈。

好,虞,就请你最后一次看我斩将搴旗!看我再与这老天斗一场!

握戟的虎口慢慢渗出血来。

大雪吸音,天地一片静谧。只有昨夜那首歌,似乎还在这茫茫的原野上飘荡着,象是虞在空中低低吟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奈何?奈若何?

奈何——奈何——

好,就让老天与刘家军队联手来吧!项羽又闭上了眼睛。

雪下得愈发大了,不多时,盖满了大地。项羽和他的战士,面无表情纹丝不动,披了满身的雪,连枪矛都变成了粉柱,象是秦始皇铸的金人,只是一体纯白。

远处,终于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铺天盖地,雷鸣般。一群野鸭“嘎”地一声从岸边的枯草丛里惊起,扑腾着向对岸飞去。翅膀扇下了项羽戟尖上的雪,芒光一闪。

乌江原本平缓的流水顿时沸腾了。

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

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

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哈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当看到项羽残缺不全的尸体时,刘邦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这位令他胆战心惊的强大对手,终于倒下了。这意味着,自己从此将成为天下共主。刘邦并没有杀项羽的族人,还封了他的叔叔项伯为射阳侯,并赐以刘姓。

随后,刘邦以诸侯之礼厚葬了项羽,向他这位骄傲的对手致意。

点评:

当项羽拼死搏杀,马到乌江岸边,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面对一条可以救命的唯一小船,和忠心不二的乌江亭长,项羽却毅然选择了死。

面对生路而不就,却于死生之际而从容发出镇定安详的“笑”,那么,项羽想到了什么呢?第一是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是“天之亡我”,至死没有服气。第二是自惭无颜去见对自己倾心支持的江东父老,做到了“知耻近乎勇”。

朱元璋:你不惹我,我也要吃掉你

“红巾军”起义时,义军的分支非常多,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刘福通。

自从“红巾军”的创建者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他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在安徽亳州建立龙凤政权,号“小明王”。从此之后,刘福通便以“大龙头”自居,行檄天下,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

不久,他派使者到和州招抚,任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有三子,长子战死;次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以张天佑和朱元璋为副元帅——张天佑是郭子兴小舅子。

根据《明史》和《实录》的记载,朱元璋接到这个认命后,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当即拒绝接受刘福通的“任命”,“然念(韩)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其实,这种讲话完全是日后朱元璋“阔”了翻脸不认人。

实际情况是,朱元璋这帮弟兄接到这种任命后,几个人乐得屁颠屁颠。与方国珍、张士诚不同,那些人有与同元朝讲条件受招安的“本钱”,而朱元璋等人当时的身份是“群贼”,翻来翻去想找一条粗腿来抱。他们巴结不上大元,好歹先靠上一个韩林儿这样的“皇帝”,混个名号,心里上也好受些,四处攻掠更有借口和凭恃。

于是,朱元璋便接受了刘福通的册封,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此后,他便加紧扩充自己的势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内部夺权。当时,郭子兴已死,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都是窝囊废,在权利斗争中,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早在滁州时,他们见朱元璋野心勃勃,担心他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他们假意邀请朱元璋赴宴,想以毒酒害死。老朱早就得到消息,但他当时不说穿,而是按期与二人一起赴宴,中途忽然勒马跃起,往复再三,仰头向天空喃喃自语,煞有介事似在与“神人”谈话。而后,朱元璋变脸大骂:“我怎么对不起你们两个人,空中神人告诉我,你俩要用毒酒杀我!”这两个家伙智商低,一时没反应过来,没想到是消息泄漏,还真以为有神灵佑护干妹夫,骇汗浃背,自此再不敢对朱元璋萌生害意。

当郭子兴死后,原来的“郭家军”,基本上已经姓朱了。

看到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虹县人邓愈、怀远人常遇春两位神勇之将即来投附。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很有政治权谋和驭人手腕。

当常遇春来投奔时,他知道这位勇将乃武装头目刘聚手下,便故意说:“你因为部队没粮食了才来归降我,但你的故主还在,我怎能夺人爱将呢?”常遇春赶忙说:“刘聚不过是个强盗头子,胸无大志。如能效力于您,虽死犹生!”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想到自己正要渡江发展,便进一步激言说:“你愿意跟我渡江吗?攻取太平之后,再归降我也不晚。”常遇春慨然应允:“末将愿效犬马之劳!”他摩拳擦掌地准备在朱元璋面前露上一手。

当时,朱元璋一直想渡江开辟新领地,重要原因之一是军粮问题。虽只一江之隔,对面的太平路周围皆是产米区,鱼米之乡,如果部队得进,吃穿不愁,那日后的发展肯定就是硬道理了。他虽然急着渡江,但一时间却找不到渡船。正急得团团转时,廖永安、俞廷玉一伙人,率领一帮人马船只泊于巢湖结水寨自保,遣使向朱元璋表示投附之意。朱元璋大喜过望,“此天意也,机不可失!”于是,亲自率兵至巢湖与廖永安等人会合。接着,他登舟前行,在黄墩大败元军水师蛮子海牙军队,打通了通向长江的水路。

1355年七月,正是盛夏时节。朱元璋集结大军,直攻采石。常遇春身先士卒,在牛渚矶大显神威,单人持戈跃上岸边,所向披靡,很快攻克采石。大军乘胜追击,径冲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朝太平路平章完者不花等人弃城遁逃。

经此一战,朱元璋不但地盘大大增加,更见识到了常遇春的实力,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加以重用。第二年,朱元璋听从谋士的意见,又准备进攻金陵(今南京,元代称集庆),以作为稳固的根据地。在太平,他定下取金陵方略,又得儒士陶安、汪广洋等人,开帅府,立规模,移文仍用龙凤年号,“旗帜战衣皆红色”,俨然一支超正规的红巾军。

然而,太平却一点不太平,城四周元朝军队密布,元将蛮子海牙等人以巨舰拦截采石,中闭姑孰口。元朝地方民兵武装头领陈野先进攻最积极,与其将康茂才水陆分道,充当元军先锋,直杀太平城下。没想到,朱元璋早有准备,命徐达、邓愈出奇兵突出其后,在襄阳桥设下伏兵,一举生俘了陈野先。

朱元璋见陈野先勇猛异常,非常喜爱,想要招降他,便下令释放。陈野先虽然表示降附,但他心中仍然想帮元朝灭红巾。于是,他写信给蛮子海牙等部以及屯于集庆路附近的元军“招降”,表面上是招降之辞,实际上是想用激将法,想激发这些人的血气和斗志反攻。不料,各路元军心怀鬼胎,见到这位陈猛将都投降了,皆无斗志。

结果,元军收到招降书后,真有许多人前往太平向朱元璋投降。

陈野先后悔的差点吐血,又偷偷下令给自己的老部下,告诉他们,待红巾军攻集庆时不要卖命,并声称自己有机得脱的话,一定复归元军。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只是淡然一笑,也不强留,仍然把陈野先放走了。

此时,溧阳、句容、芜湖等地,已经尽在朱元璋掌握之中。一个陈野先已经威胁不到他了,更何况,他还想借陈野先的手,干掉郭天叙和张天佑两个绊脚石。

果然,陈野先再次被释放后,并没有感激朱元璋,反而纠集旧部,在秦淮河附近集结,暗中与元军集庆主将福寿联络。当然,他表面上仍然是红巾军的盟友。不久,郭天叙与张天佑两人均领兵与陈野先会合,共同对集庆展开进攻。攻了几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陈野先当然不肯卖力,郭天叙和张天佑手下又无猛将,双方在集庆呈胶着状态。

这一天,陈野先以商议军事为名,请都元帅郭天叙和副元帅张天佑来自己营中饮酒。二人不知是计,欣然前往。谁知刚一落座,立刻大刀横飞,两位主帅前后脚进地府报到。杀了郭天叙和张天佑后,陈野先便大张旗鼓地投降了元军,并与元将福寿立刻对城外的红巾军猛打。红巾军没有了主帅,自然兵败如山倒。

陈野先边杀边追,一直追击到溧阳。没想到,溧阳的元朝地方武装只知道陈野先投降的事情,认定他是“贼”,听说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来,立刻准备上好的埋伏圈,正好把陈野先候个正着。见到迎前的一伙人皆元军装束,陈野先还没在意,刚要张口打招呼,对方箭飞枪掷,老陈自己被弄成血蜂窝,死于马下。

1356年4月,朱元璋亲自率领诸将,水陆并进,向集庆发动猛攻。朱元璋的军队个个如狼似虎,又有常遇春这样勇猛善战的大将,很快就把驻守城外的元军陈兆先部打得大败投降,得数万降卒为己用。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度,朱元璋故意从这数万降兵中挑出五百精壮之士为自己的护卫,并在夜间解甲而寝,安睡达旦,以示不疑。

这一招果然管用,新降兵士疑惧顿消,铁定心要为新主子卖命。

经过几天的休整,红巾军开始发动攻城之战,冯国用将五百兵为先锋,在蒋山大败元军,直抵城下,诸军拔栅竞进。元将福寿督兵力战,终于不敌,兵败身死。元将康茂才率部投降,蛮子海牙逃归张士诚。

最终,集庆还是落入朱元璋之手。

有了集庆这块风水宝地,朱元璋终于为帝业奠定了最稳固的地基,不仅获形胜之地,又平添兵民五十万。于是,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设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上报韩林儿后,“朝廷”升任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不久索性让老朱做了“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诸将不少人也获封为“元帅”。

此时,元朝大军正和刘福通诸部周旋,所以朱元璋暂时还很安全。当然,应天府周围,东有元将定定,西有徐寿辉,南有元将八思尔不花,北有元朝地方武装“青衣军”,而且东南还有张士诚势力,皆虎视眈眈,想不居安思危都不行。

不过,这一切,朱元璋都不在乎,他有信心战胜所有对手。他坚信,在通过权力巅峰的旅途中,这些对手必将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与此同时,在西边,一个与朱元璋并驾齐驱的枭雄也有着同样的自信。他一直在注视着朱元璋的发迹和强大,心里想着:“这个人将是我最大的对手。”

点评:

朱元璋的家业,可以说是一口一口吞并的。因为他深信一个原则,弱肉强食,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他不断吞噬元朝的地盘,就连自己手上的本钱,也是吞并郭家的。郭天叙与张天佑均死于陈野先之叛,而郭天爵被韩林儿任为中书右丞。朱元璋得势后,找个借口把这位干小舅子特杀掉了。至此,他的干老丈人郭子兴就成了绝户,朱元璋理所当然地接管了他的所有“家产”。不过,郭子兴有一妾生女,后被朱元璋享用,封为“惠妃”,还生下蜀王、谷王、代王三个儿子。从这一点来说,老郭也有幸使血脉得以延续。洪武三年,朱皇帝追封老上司郭子兴为“滁州王”,终于了却老郭当王爷的耿耿“宿愿”。

平生敌手陈友谅

正当朱元璋以集庆为根据地,在霸业上取得长足发展时,他的竞争对手也一个个浮出水面。其中,发展最快的当属张士诚和陈友谅。

集庆城内,朱元璋在地图前观察着天下大势,眉头皱成了疙瘩。

东南的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在西边,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还有方国珍割据温州、台州等处。另一方面,元朝的势力仍然强大,在起义军的四周都布有重兵。在这种局势下,几乎四面都是敌人,朱元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将对手一一击败,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朱元璋卡那里,元朝虽然强大,但是已经腐朽不堪。其余群雄皆不足虑,唯有陈友谅才是他最大的威胁,于是他制定了先击陈友谅的作战方针。

此时,在所有的起义队伍中,陈友谅实力最为庞大,几乎一统了南方。在很多野史和小说中,陈友谅是一个耍尽奸谋的小人。即使在正史中,明朝为了自身名誉而极尽贬损曾经强大的对手之能事,同样把陈友谅贬得一文不值。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陈友谅,实为一方英豪,逐鹿中原的领袖。

陈友谅是湖广人,据说是南朝谢灵运的后人,后来入赘为陈姓。年轻时的陈友谅本来是个渔家子弟,身高体壮,练就一身好武艺,又略通文墨,曾在县衙作贴书。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陈友谅在洪湖地区率众揭竿而起,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很快加入了徐寿辉统帅的西路红巾军,成为天完政权的将领之一。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个“天完”政权。这一支湖北红巾,原先事主儿是以“布袋和尚”著称的彭莹玉,主要执行人是邹普胜,至于被推为“领袖”的徐寿辉,本来布贩子一名,彭和尚见他相貌不俗,便推举他为王,老徐实则绣花枕头一个。

至正十一年十月,继刘福通起事后,彭和尚与麻城人邹普胜拥徐寿辉起事,攻陷蕲水和黄州路,彭与邹二人马上以蕲水为都城拥老徐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天完者,大元上各加一横一宝盖,“压”大元为主也。“天完”,天要它完,能不完吗?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智短谋浅。

不过,这天完政权初开张时,攻伐四克,不仅打败元朝威顺王宽彻不花大军,连陷饶州、信州以及湖广、江西诸郡县,未几又破昱岭关,攻克杭州。赵普胜一军也能打,连克太平诸路,声势大震。可惜的是,天完政权中,没有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知识分子教他们长谋远略,得城多多,遂得遂失。闹腾一年多,所存广大地区一个一个丢掉,最后连“国都”蕲水也被元军攻下,彭和尚力战而死,“皇帝”徐寿辉只能跑到黄梅躲着。

所幸的是,“天完”政权还有个能干的将领倪文俊,他率军连接攻克沔阳、襄阳、中兴(江陵)、武昌、汉阳、蕲水等地,最终把徐“皇帝”迎驾到汉阳。

可惜好景不长,天完政权发生了内讧。当时,天完政权主要大将是赵普胜、邹普胜、倪文俊,其中“倪蛮子”倪文俊不服徐寿辉,起兵反徐,被击败后逃到部将陈友谅管辖的黄州地盘上,被陈友谅缴械擒杀。陈友谅借此并没了倪文俊的武装,并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之后,陈友谅率军四处征战,除湖广全境外,又攻入了江西、安徽、浙江等许多地方,成为各地武装中的最强者。

此时,陈友谅的野心开始嫉妒膨胀,先杀天完名将赵普胜,后杀起义领袖徐寿辉,将天完政权改造为新的“大汉”,自称汉王,以邹普胜、张定边为大将。

此时的陈友谅,休养百姓,颇得民心,湖广一带兵精粮足,徐寿辉的老部下们大都归附。下一步,陈友谅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应该说,陈友谅采取的战略非常正确,东征朱元璋。西方四川已经有徐寿辉时派出的明玉珍入川,南方两广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北方元政府和各路红巾军打成一团,都不好轻易进入,最好的战略就是向东打掉朱元璋,之后再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实力和元政府的残余势力。只要统一了江淮间的膏腴之地,就可以获得广泛的人力物力财力基地,继而南征北伐,直捣幽燕之地,重开大汉之天,称孤道寡,更进一步。

然而,陈友谅面对的恰恰是最不好对付的朱元璋集团。第一次进攻,陈友谅调动主力部队,试图一举吞灭朱元璋西吴政权。但人算不如天算,陈友谅大军一路顺流而下,连破西吴堡垒,但是在南京外围登陆后,于江东桥一带被朱元璋军诱进埋伏圈,大败而归。

不久,陈友谅重整旗鼓,再次率倾国之兵顺江而下进攻西吴,扑向了战略要地洪州(南昌)。此时,西吴军主力正在北上安丰“迎接”韩林儿的战斗中,无暇南顾,假如陈友谅打下了洪州,自然抄了明军的后路,一举攻入空虚的南京也为可知。

当时洪州在朱文正、邓愈等名将死守下坚持了八十余天,一直熬到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率领的大军赶到解围。大汉和西吴两支大军在鄱阳湖大战,互有胜败,西吴军在关键时刻组织火攻,大破汉军。陈友谅虽然吃亏不少,但仗着兵力雄厚,不断组织新的战斗,此时的朱元璋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刻。

命运就在此时降临了,陈友谅在作战换船时被流矢射中身亡,汉军彻底大败。陈败亡后部下纷纷投降朱元璋,只有老战友张定边保护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后西吴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张定边出降,大汉灭亡。

大汉政权虽然灭亡了,但朱元璋却恨透了那些帮助陈友谅几乎消灭了自己的湖广战士,因为这些人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

为了报复,他将其大部及家眷百万众罚到江船上,不许登岸居住。这些命运悲惨的人流落到南中国的江河之上,从事着拾垃圾、卖艺、卖淫等许多低贱的工作,其船被称之为“红船”。有明一代,数百万红船子弟盼望着新生,但直到清朝才解放了这些贱民。

点评:

陈友谅一生纵横天下,也算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条好汉,其所作所为,确实符合乱世枭雄的标准,难称有甚大奸恶。对比朱元璋陈友谅,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颇为相似,只不过朱元璋成功了,陈友谅失败了。成王败寇,朱明一朝的宣传机器拼命诋毁陈友谅,搞得后世对陈多为不齿。后来,又有金庸一部《倚天屠龙记》将陈友谅描绘为大奸恶者,更搞得对历史本来便一知半解的人恨透了陈友谅。

出身草莽,不改流氓本色。

朱元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若干从奴隶到帝王者能与之相比了。

他曾经所向无敌,叱咤沙场,建立了赫赫功业,在马上夺得了天下。

他曾经休养生息,使一个朝代呈现太平盛世的承平景象。

他确立了八股取士的制度,使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走入了死胡同!

他大兴文字狱,使百万文人,人人自危,神州文坛出现“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功过是非谁评述,自有后人道。然而,功过参半的朱元璋一定没有想到,后人给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流氓天子!

流氓,这两个字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可是中国人并不了解流氓。以至《辞海》不收,《辞源》上也没有。在一般人看来,流氓,狭义的理解,就是性行为不法特别是侮辱妇女的男人;广义上说,流氓即没有理性,不事生产又特有破坏性的流动人口。

其实,流氓这个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流者水在川,可见我们老祖宗是知道流氓有水的一面,适应性极强,有时还能柔情似水。同时流氓还有其极其勇猛的一面,故“氓”字带亡字。说难听是亡命之徒,往好里理解又何尝不是有勇之人?

说得偏激一点,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流氓史,秦王朝是人所共知的流氓王朝,靠着各种无赖卑劣的伎俩并吞天下。到了公元前206年,秦灭汉立,可刘邦也是流氓出身。漫漫500多年的东西汉,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流氓史。经过大大小小的流氓更迭,1600年后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最伟大的流氓朱元璋那里,这个曾经流落四方的小乞丐,在天下大乱之际,迅速以暴力的非理性的手段成功地推翻了元朝……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自称吴王。

距离问鼎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控制着南达绍兴、北抵徐州、西距濠州、颍州等地,这也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虽然坐拥宝地,但张士诚却庸碌无为,安逸自居,根本没有更大的野心。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鄱阳湖,他竟然无动于衷,坐视朱元璋不断壮大,由此又可见朱元璋当年以陈友谅为劲敌而后攻张士诚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朱元璋看来,消灭张士诚只是迟早的问题。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将,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20万,直捣张士诚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为策应。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束手被擒,后于金陵自缢身亡。

在轰轰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当初的放牛娃、小沙弥终于跃上了权力的巅峰。古往今来,凡是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流氓一时或者一世,大成功者这样,小成功者也一样。

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为公爵,另外28人为侯爵,并赐给大量土地,同时颁有铁券,如果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朱元璋还使皇室与功臣联姻,如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冯胜、蓝玉、徐达之女皆为王妃。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功臣忠心,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

然而没过几年,这段短暂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结束。

紧接其后是,大屠杀时代的到来。

点评

作为一位穷苦人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早年在心中埋下的仇富、仇官的种子在他能操纵别人生杀大权时便充分显露出来,这使他的政治显示出了对官吏苛切、对平民相对宽松的特点。尽管他必须为加强专制统治和对文人文化的控制而承担恶名,但他在改善民生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枭雄是这样炼成的

朱元璋是个不折不扣的枭雄,他的做法有时令人费解。

与他有深仇大恨的,他能宽忍地赦免你;与他同甘共苦的,可能因为一言一行招来杀身之祸。这一方面与其政治家的身份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朱元璋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锦绣江山,他可以说是煞费心机,其中也不免采用了很多强硬措施。

朱元璋深知,在与敌斗争中,不能一味死缠烂打,也要讲变化,讲节奏。

从投身郭子兴队伍的第一天起,朱元璋除了有一段时间专门对陈友谅、张士诚用兵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天天在与元军血战。但在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曾先后五次主动派遣使臣至元廷察罕帖木儿和其养子扩廓帖木儿营地,表示愿意彼此通好,各安境土。实际上,这是他在麻痹强敌,以求暗中发展。而当元廷以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诏书送至南京,欲以此收买他、束缚他的手脚时,他便旗帜鲜明,不仅不接受官职,而且把元使杀了示众。

在处理义军内部矛盾过程中,也显示了朱元璋善于耍手腕,在夹缝中生存的能力。义军中的首领赵君用、孙德崖置反元大义于一边,野心发作,不止一次地想杀害郭子兴,吞并郭部,直至郭子兴去世,仍不死心。而郭对朱又有救命和格外拔擢之恩,有姻亲关系。为此,朱元璋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两次直接把郭子兴从赵、孙手里救出。但每次事变后,朱元璋不把事做绝,以仇敌对他们,反而总是不念旧恶。因此,朱元璋虽然始终坚定地站在郭氏一边,但又与赵、孙始终不存在势不两立的敌对状况。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赵君用、孙德崖驻守六合的部队遭到丞相脱脱的重兵围困,情势危急,六合方面派出使者,夜访朱元璋,请求援兵。朱元璋不想单独深夜接纳,便隔门同他交谈,然后请示郭子兴,是否开门放使者进来。郭子兴一听说是濠州方面的人,不予理睬。朱元璋分析利害,向他说明,六合近在咫尺,它一旦失守,滁州在所难免。从保卫滁州计,也应该急速发兵,万不可因小恨而误了大事。郭子兴这才同意增援。在元军这个强敌在前的情况下,朱元璋能保持清醒头脑,不念小恶,不闹内哄,化敌为友。

朱元璋对待俘虏前后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政治家在处理问题时考虑的不是所谓正义和仁德,而是利益至上。

朱元璋举义之初,地狭人少,力量单弱,所以,分化别人加强自己,便成了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朱元璋夺取太平后,俘虏了寨帅陈野先。陈投降后又叛去。朱元璋完成一系列包抄后,于至正十六年三月初一日亲率大军,水陆并进,攻取集庆。于三月初三进夺江宁镇,活捉了他的儿子陈兆先,尽降其众,得兵3万多人。

开始时,这些降兵都心存疑虑,朱元璋决定从3万多人中选拔骁勇者500人担任自己的亲军,晚上摒弃一切旧人,惟留冯国用一人在侧,自己解甲卸装,与他们在一起酣寝达旦,表示推心置腹,毫无隔阂。结果使众多新降的战士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个个都大为感动,心悦诚服,表示要效命新主。从中可见朱元璋确是权谋大家。要让降而复叛的军队以死效力,可谓难矣。朱元璋走了一步险招,又绝对是一步妙棋,尽显英雄豪气,从内心折服了俘虏。虽然冒些险,但3万多人归心的回报是值得的。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朱元璋渐渐扭转劣势,把陈友谅围堵在湖。陈准备拼死一搏。这时,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信中指斥陈的败绩恶行,嬉笑怒骂。朱元璋此信就是要激他的肝火。陈友谅果然上当,怒不可遏,下令把俘虏的朱部士兵全部杀死。

正当友谅在对岸耀武扬威大杀战俘的时候,朱元璋却加紧为陈军俘虏治伤疗病,凡痊愈及强健的,一律遣反回营,又为陈友谅的弟弟、侄子和他的阵亡将士临水祭奠,超度亡灵,使陈友谅的俘虏兵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人一回营,其瓦解军心的作用不言自明。

但随着朱元璋势力一天天增大,地位日益稳固,他对待俘虏的政策变了。他感到一方面有的俘虏受旧主恩厚,不易为他所用;有的俘虏押解、看守太费精力,还易生变乱,于是由优待变为屠杀。其冷血凶狠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龙凤十一年十一月,他给徐达、常遇春的密令中说:“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你们军中,将张(士诚)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去,不必解来。但是大头目,一名名解来。”到了吴元年十月,他又下令军前:今后俘获寇军及头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这回连降军头目也不留了。

朱部后期军纪恶劣,朱元璋曾严令整饬。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部打下高邮后,抢夺敌人官兵的妻女,留在了军中。朱元璋知道后大怒,斥责前线将领说:“把俘虏的妻女抢了,送俘虏来,养不住,白赔粮食,白费事看守。”

事实上,这并不是他对民众行仁政,也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

在朱元璋看来,前线战士掳了妇女,杀了俘虏,敌人知道了,当然会顽强抵抗。为了这个道理,朱元璋只好派特使去整顿军纪了。

这哪里有半点“仁君”的模样,更像一个奸商,他做的是人命生意。

评点:

朱元璋凭着权术手腕统御部下,打击敌人,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我眼下有用,三教九流、鸡鸣狗盗兼收并蓄;妨碍现实利益,天王老子圣贤佛仙弃之不顾。虽然显得有些赤裸裸,但他的权术对稳定明朝的统治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类推荐
  •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史上最狗血的穿越是什么?不是让你一无所有裸体回到古代而是让你一回到古代就卷入一场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阴谋里,然后给你一堆却不能用,遇到无数美女就是没人喜欢你,绞尽脑汁去想计谋,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结果打了胜仗,功劳却最少。在这悲剧属性和厄运光环的照耀下倒霉的赵斌,能否在这个充满阴谋血腥的战国末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请关注《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 奉旨成婚

    奉旨成婚

    奉旨成婚?小王爷聪明绝顶,天资极高,这皇位本是属于他的。奈何皇兄太想当皇帝了,那可是小王爷的亲哥哥。总不成弄得家破人亡吧。小王爷为了顾全大局只得放弃皇位,可是举国上下哪个不知道小王爷才是传位之人。为了栓住小王爷,也只有这么个招,赐婚。可是小王爷个性非凡,逃婚了……
  • 夏歌之逆天书

    夏歌之逆天书

    机缘巧合,惨遭放逐的燕王李敜捡到天书残卷。天书本可诉说人一生的命运,但却因损毁只能断断续续抖露只言片语,其中更明示了李敜三年内将客死幽州的最终下场。预言一一应验,李敜誓要逆天改命,返长安、抢妹子、斗奸佞、扫阴谋、夺帝位,弄潮于天下一统、政经巨变、农牧交锋的历史洪流。而当他渐渐由一个冷宫废人变成站在世界巅峰的王者之时,丧钟却渐渐敲响,既定的结局,究竟能否更改?一生命运,到底由谁铸造?此生决意转乾坤,岂容天书乱作尊。
  • 武当道教的抗日爱国故事

    武当道教的抗日爱国故事

    在抗战时期武当道教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投身到救亡图存的伟大行列中来。他们对国家竞行忠孝,倾其所有,支持抗战。一些道士和信徒挺身而出,一手拿香,一手拿枪,毅然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实践着上马杀敌、下马学道的道教理念。1945年春天,侵占老河口的日寇组织特别挺进入斩队,偷袭设在武当山周府庵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武当道教信徒和群众奋起抗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 窃明物语

    窃明物语

    赵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异处,身体也已不是自己的身体,没想到昨天只是同学聚会,喝多了酒,睡的晚了点,结果自己今天一觉醒来就到了大明,真是无语......看林空凡如何在这大明朝成就大业,叱咤大明!成为那最能撼动大明的一人!
热门推荐
  • 重逢,心里住了个你

    重逢,心里住了个你

    因为有缘,所至相遇。相遇可没有缘分相守,可怜终须有情人。
  • 英雄联盟之王者风云

    英雄联盟之王者风云

    他,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他,在一次玩英雄联盟的时候,穿越了!他,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就在那个时空,也有着同样的人在玩着英雄联盟这个游戏。他,曾经是英雄联盟中的最强王者段位。在他穿越之后,他的游戏生涯只得重新开始。就在那个时空,英雄联盟也已经距离他曾经玩过的英雄联盟有着几十年之久。他,就是星梦!
  • 拾指寇年华

    拾指寇年华

    秋风肆起,梧叶掉落。他站在枯黄的孤灯下,看着那逐渐模糊的背影,想撕心的喊出,却无力。眼泪纵然落下,还是倔强的抬起头.几经回首,命运弄人,却牵手在开满薰衣草的普罗旺斯!
  • 遇上你是我平生最大的幸运

    遇上你是我平生最大的幸运

    知道吗,我为了你可以做什么都行只要你好我就好我不允许任何人欺负你,为了这个我可以连命都不要。”“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你都是我最爱的人,这次换我保护你好吗。求求你,不要赶我走!”“我没关系啊,只要你幸福就好啦,只是守在你身边,我也觉得很幸福啊。”“啊瞳,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伤害你的,我只是想看看你而已,真的,我不是故意的。”“她真好,从小到大都是那么多人爱她守护她。爱到底是什么啊?真想试试被爱的感觉啊”
  • 易烊千玺遇见你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易烊千玺遇见你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她是一个富家千金,她的一切的一切都被父亲安排好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从她看见了他,便不顾一切爱上了他,深知他就是舞台上远远的光,能看却无法触摸,她不甘心,她要追他,便和她父亲约定,三年内进行封闭式学习,没日没夜学习怎样继承父亲的公司,并保证成绩第一,初中毕业后一边学习管理公司一边追他,拥有自由,拥有选择。他第一次见她就觉得她像那个“神秘的千纸鹤”,对她有好感,她追他,可却不敢表达心意……
  • 静志居琴趣

    静志居琴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谈谈唐伯虎的爸爸

    谈谈唐伯虎的爸爸

    我认为自己写的是一部考证体小说,有可能开创了一种新的流派……
  • 一季花开成海

    一季花开成海

    一季花开,默然成海。五年前,言兮宇毅然决然的弃她而去,她落入万丈深渊,他伤她至深,她恨他入骨,五年后,他突然出现,百般纠缠。五年前,凌梓涵读懂了她的悲凉,从此世间只她一人,倾心相遇,然后默然相守,给她最温暖的依靠。
  • 征战神迹

    征战神迹

    这是一片广袤的世界,它是万世的起源,生命的归宿,自甘堕落的弃神,行走在人世间漠然寻找着归宿……
  • 共你一世

    共你一世

    他的猛的抬头,一身红衣的少年就那样直直的撞入了眼眸,在心底激起千层浪花,久久未能平息。他见过不少穿红衣的人,也见过不少穿红衣的很好看的人,但从来没有见过能将红衣穿的那么那么那么……好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