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5100000006

第6章 :巩固政权:从造反者到统治者

如何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

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

如何保证自己的江山万世永固?

对于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这些问题似乎显得更为艰深。事实上,刘邦与朱元璋为了皇权的巩固,简直是费尽了心机,甚至不惜举起杀戮的屠刀。

登上皇位的那一天

公元前202年,这一定是刘邦毕生难忘的一年。

随着西楚霸王在乌江之畔的横刀一刎,延续了十年的天下纷争终于落下帷幕。最终的胜利者刘邦,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称帝,建立汉朝。

刘邦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登上皇位,成为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一切都恍如梦中,回首往昔,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他甚至不是刻意推翻秦朝,秦朝再怎么残暴,对他这个地道的流氓而言,也没什么影响。如果没那么多意外,他的日子照样自得其乐。但是,一连串的偶然迫使他走上了反秦抗暴的起义之路,又一步步地走向胜利的峰巅走向最高权力的宝座。

他在咸阳见到秦始皇时,只是出于羡慕才情不自持地说了句“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语。他是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从未想到真正去当一个皇帝。出于好奇、好玩的游戏心态,在进军关中占据咸阳后他也美美地享受过几天皇帝的滋味。此后,他虽然经常回味不已,但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当一辈子皇帝。

四年楚汉之争,其过程既艰难又漫长,可战事一旦结束,又显得那么短暂,胜利似乎还来得太快了一点儿。刘邦凭借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才能,最终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刘邦下令各诸侯先返回自己封地,等候进一步评定功劳和分封事宜,因此大家都在极愉快的气氛下,班师凯旋回到封国。项羽一亡,各地降服,诸侯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他的身上,大家都商量着推举刘邦当皇帝。

不久,众人在酒宴上一致推举刘邦担任皇帝。刘邦乃依古礼,客气地表示谦让,众大臣则执意支持。当然,这只是表示刘邦德行的一个样板戏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赶快登上皇帝之位。当年,项羽、刘邦都曾观看过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并都为此发出了慨叹。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如今,宝座就在面前,教他如何不动心?

戏演完了,刘邦便向众臣表示:“诸君若认为一定要如此,为天下百姓的利益,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于是,公元前203年阴历二月初三,刘邦在汜水北面正式即位当了皇帝,朝代就以他的封号——汉王之“汉”命名,是为汉朝,刘邦被他的后继者尊为高祖。

一开始,刘邦欲将都城定在洛阳。后来,一个叫娄敬的士卒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个士兵的意见遭到很多人反对,唯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于是,刘邦根据娄敬建议,迁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从此,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而刘邦,必须扮演好这个新时代的首任领导者。

要统治好这么一大片疆土,当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制度。但刘邦比较懒,直接把秦始皇那一套拿了过来。结果,汉朝的统治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秦朝的,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县制。除了郡县制外,还实行分封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甚至,连刘邦身上的龙袍,也是秦朝崇尚的黑色。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

不过,汉朝的统治政策中将原来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改变了、废除了,改用一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的负担。使得汉初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回复元气。

战争结束了,庞大的军队实在是一个负担。于是,刘邦又下令各诸侯及军团进行裁军复员工作,以恢复民生及生产作业的正常化。

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以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30万部队的兵权,以免日后产生祸患。反正在灌婴、曹参的协助下,只要刘邦亲临军团中,要制住韩信并不困难。

这个建议正中刘邦下怀,他心里一声冷笑:是时候了。

刘邦得知韩信总部在返回齐地前,准备先到齐国西南巡视,并暂驻营于定陶城中。于是刘邦率禁卫军直奔定陶,假借劳军而直入韩信大本营,夺其30万大军令旗。由于灌婴、曹参均支持刘邦,韩信也不敢抗议,只保留直属兵团指挥权,其余的全很坦然地交付刘邦。刘邦承诺以韩信为楚王,齐地则将另有分派。

楚地本来便远大于齐,而且韩信又是楚人,所以韩信也很乐意地接受了。由于刘邦宣称,这次行动只在确立刘邦在联盟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并不伤害韩信权益,反而给韩信幅员更大的楚地,所以并未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夺权行为是善意的,而且也的确有其必要。临江王共敖死后,由其子共尉继任。共尉不向刘邦投降,刘邦乃派卢绾和刘贾率军攻击之,共尉兵败被俘,不久就被刘邦杀了。

由此,刘邦展开了巩固政权,消灭异性王的战斗。

点评:

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刘邦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

因此,刘邦的成功,自有他的道理。

刘邦:谁敢造反我灭他

刘邦虽然千辛万苦登上了皇位,然而,这个伟大王朝刚诞生之际,一切仍属启蒙期,至充满了无限生机,但仍不免危机四伏,统合及发展均面临诸多问题。

如何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

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

如何实现“汉并天下”?

如何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

如何保证刘姓皇朝万世永固。

尤其是第一、第二个问题,更是他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这两个问题似乎显得更为艰深。事实上,刘邦为了皇权的巩固,简直是费尽了心机。

首先,他要干掉各地拥兵割据的异姓王,这是为了避免他们叛乱。

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其余的土地都是那些异姓王的,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那么,这些异性王是怎么来的呢?其实都是刘邦自己分封的。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让手下人为自己卖命,曾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到了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当时刘邦封王,只是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从而尽快战胜项羽,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汉朝建立后,刘邦感到握有重兵的异姓王对中央集权是严重的威胁,便决心除掉他们。

很快,刘邦便开始了剪除异姓王的政治斗争。

他首先向楚王韩信开刀。韩信勇略超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刘邦先以并无实据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不久,皇后吕雉就设计将他斩首。

杀了韩信之后,刘邦又以同样的罪名,把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杀掉。其他几个王,有的逃入匈奴,有的被贬;只有远在南方、地少力弱的长沙王吴芮,因被刘邦认为构不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得以保存下来。

刘邦不愧是玩政治的高手,他在干掉这些异性王的时候,总是那么理由充分,正气凛然。表面看来,这些异性王都是先造反,然后刘邦出兵平叛,最后天兵到处,一切造反的阴谋都土崩瓦解。其实,这些异性王大多是被他逼反的。

比如,燕王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不仅同乡、同里、同学,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少年起两人就形影不离,最后也发展到公然叛逃的地步。

在权利面前,什么亲情友情,完全不值一文。

不管是该杀,还是冤杀,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决策,是巩固汉室统治的需要。那些实力强大的异姓王,即使不以谋反罪被杀,也将以其他形式予以剪除。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先后用了七年时间,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这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开国功臣,的确是太不公平了。不过也没办法,在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年代里,开国功勋能得善终的,实在不多。正如韩信临死前所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巳定,我因当烹。”其实,相对后来的朱元璋而言,刘邦还算客气的。

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又封了九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兄弟。他自作聪明地认为,分封刘氏子弟为王能屏藩皇室,也无离心背德之虞。

所以,在高祖十二年(前195)他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刑白马盟”。

异姓诸侯王虽被剪灭了,但中央集权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直至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多少抑制了同姓王的势力。

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对于丞相,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于是,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

通过打击功臣萧何,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点评:

刘邦通过造反,夺取了别人的锦绣江山,自然对自己的皇位非常珍惜。为了保住今天的地位,把所有威胁他统治的人,统统踩在脚下,把天下的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当他孤独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他的万里江山时,终于可以放心地松一口气了。

英雄身边,不一定都是美女

刘邦戎马半生,除了英雄豪气之外,当然还少不了儿女情长。在他辉煌的一生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女人:吕稚和戚姬。

吕稚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后来的吕后。提起他的名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狠毒!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甚至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想当初,刘邦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时,贤惠的吕稚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

后来天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入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不久,志得意满的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被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

成为项羽囚犯的吕后,在军中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每天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所以说,吕后的政治手腕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其实,她也是个非常可怜的女人。当初自己做为人质要被项羽煮了时,身为老公的刘邦居然嬉皮笑脸地说要分一勺肉,即使她知道那只是政治手段,也足够让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崩溃的的。聪明如她,一定知道分肉只是作戏,可她毕竟是女人,当一个女人在感情上不再有什么希望的时候,她能抓住些什么?可能能抓住的就是权利和地位了。

如果说在那之前,她受的委屈还是因为知道什么是对的,是正确的应该走的路,那么,在那之后,依赖于自己是原配就能有地位是完全没希望的,那么最正确而且应该走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权利,而不再是为刘邦建立威望。

这一段被囚禁的经历,使她整个人完全变了。

好不容易等到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吕后与刘邦再度相见,真是恍如隔世。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但这个皇后的位置,她坐的并不安稳。

刘邦生性风流,他的身边自然不乏红粉佳人。她们有薄姬,戚姬,曹姬等多人。一个人既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多几个女人侍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吕后也明白这个道理。但皇宫本来就是权力争夺的战场,其残酷的斗争一点不亚于刀剑相交的战场,且吕后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欲十分强烈的女人,一旦发生实质的利害冲突,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安全问题时,吕后便感到如坐针毡,日夜不安!

最大的问题出在戚姬身上,这个女人让吕后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华,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她在定陶与刘邦一相遇,便十分得宠。后来,她还曾随刘邦征战四年,时刻不离左右。垓下之战时,刘邦命令四面奏楚歌,戚夫人参与了这件事。

等到天下平定,刘邦仍然最喜欢看戚姬跳舞,她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在政治上,这位戚姬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如意继承王位。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加上戚姬的枕边进言,吕后儿子刘盈的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刘盈的太子头衔,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戚姬已经不光是吕稚的情敌了,更是她的政敌。为了生存,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想尽了各种办法。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在一次宴会中,太子请来闻名遐尔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

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已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歌声萧索,有说不尽的无奈与惋惜。一曲舞毕,戚姬已经是泪流满面,她知道成为一国之母的希望是破灭了,自己今后的命运也难以想象了。

在吕后的努力下,刘盈最终顺利即位,这就是汉惠帝。此时的惠帝,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而且天性仁慈柔弱,一切权炳都操在吕后手中。吕后简直恨透了戚姬与赵王如意,不久,一幕惊心动魄的大血案迅速在宫中展开。

吕后专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罚戚姬穿上囚服到永巷舂米。戚姬满腹怨愤地唱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吕后在幽禁了戚姬的同时,又遣使把赵王如意从邯郸召进京内,纵然刘盈极力袒护这个异母弟弟,但赵王如意还是被吕后用鸩酒毒死了。对于眼中钉,肉中刺的戚姬,吕后砍掉她的手足,挖眼烧耳,灌上哑药,丢进厕所里,让她辗转哀号,称为“人彘”,惨不忍睹,最终折磨致死。

不仅如此,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威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那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从此大病经年,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

说实话,吕后对付威姬的方法实在是太恐怖了,难怪连他儿子都看不下去。不愧是经历过长达四年人质生活的人,吕后的狠毒远远超过常人?其实也难怪,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在咱们现如今的监狱里待个四年,出来也都应该是个狠角儿了吧?

刘盈尸位素餐,病病歪歪地当了七年傀儡皇帝,最终忧郁而死。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恭继位为少帝,少帝因童稚口无遮拦,无意中触犯了吕后的忌讳,四年后被幽杀,另立刘弘为帝。从此,吕后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子孙,一方面使吕氏昆仲位居要津,还用笑盈盈的方法拉拢皇亲国戚,梦想一步一步篡夺刘家天下。

又过了四年,吕后病笃,仍然不肯放弃权柄。但这时刘家子孙和一班元老重臣已容不得她放肆,朱虚侯刘璋和周勃、陈平等先发致人,发动兵变,这是吕后不曾料到的结果,她的兄弟,侄子吕禄、日产等人虽然手握重兵,都不堪一击。

眼见大势已去,吕后在惊吓与失望中死去。

吕后是个刚毅阴狠,不甘雌伏的角色,高祖死后,她独立掌政十五年,是个厉害角色,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她死后,大臣杀诸吕,扶立刘恒为文帝。汉文帝为报戚夫人救高祖之恩,亲诏在戚姬救主之地兴建“戚姬苑”,以香火祭之。

刘邦在天有灵,不知将如何评价自己的糟糠之妻?是恨,是怕,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据说,刘邦死前特地杀白马为盟,遍告天下,非刘氏不能封王。看来他对吕后也有所防备,但即使如此,仍然没能防止吕后的专权。

至于戚姬,不过是宫闱斗争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点评:

有人说刘邦好色,项羽多情。然而,刘邦却因为一个不是美女的女人成功了,而项羽却因为一个真正的美女失败了!自古美女爱英雄,然而英雄身边,却不一定都是美女。也许,有个能力突出的贤内助,反而能使英雄建立更大的功业。

有得必有失,譬如下棋,有时候退一步倒胜过进十步。退缩、放弃不是一种怯懦,而是一种战略!

白登之围,险些阴沟里翻船

早在刘邦与项羽打得昏天地暗时,北方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那就是匈奴。单于冒顿统一了匈奴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匈奴汗国。

西汉初建后,冒顿不断攻击中国北方边境。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第二年冬,又占领了晋阳。刘邦为了平定边患,亲率大军30万与匈奴交战。

一番激战之下,刘邦大军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狡猾冒顿命令匈奴骑兵假装撤退,其实早已在后放布下了陷阱。

此时北方正逢隆冬,天气酷寒,可身在温暖如春的晋阳宫的刘邦,却犯了轻敌的错误。他得到情报,冒顿的军队已经退到代谷驻扎,不由得十分高兴:“看来匈奴人也不过如此,要消灭他们指日可待。”遂决定发动一项大规模攻势。

但刘邦毕竟是身经百战的人,行事十分谨慎,在进攻之前首先派出特使侦察。

其实,冒顿早就把精锐部队,以及肥壮的牛马,全部藏匿,刘邦的特使只看到老弱残兵跟瘠瘦的牲畜。但刘邦不放心,派出十次特使,十次特使都把所见到的据实呈报,并判断匈奴汗国不堪一击。刘邦仍不放心,再派娄敬前往,作最后观察。

还没等娄敬回来报告,刘邦就终于等不及了,他认为良机绝不可失,迫不及待地下令所有的兵力,32万人的庞大军团,向北推进。

前锋刚越过句注时,碰到了从匈奴回来的娄敬,他警告刘邦说:“我跟前面十位特使的看法,恰恰相反。两个国家一旦决裂,敌国一定会夸张他的强大,展示他的优点。可是,我在匈奴那里看到的,却全是老弱残兵,用意十分明显,他们要引诱我们攻击,然后伏兵四起。我认为:对匈奴汗国,绝对不可采取军事行动。”

这时大军正向前全速挺进,要停止已经很难了。刘邦一听眼冒火星,大声咆哮说:“他妈的,你这个齐国死囚,靠着两片嘴皮,当上高官,今天又站在这里胡说八道,打击士气,扰乱军心,散布失败思想,容你不得!”盛怒之下,他下令把娄敬囚禁广武监狱,加上全副脚镣手铐。

冒顿听说刘邦大军到了,于是命令军队继续撤退。刘邦求胜心切,带领先头部队追击敌军,把大队人马丢在后面,不料刚刚追到平城,便中了匈奴的埋伏。

原来,冒顿倾全国精锐——40万骑兵,乘刘邦巡视白登之时,把白登团团围住,水泄不通。七日七夜里,西汉军团完全孤立,和后面的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无奈中,刘邦被迫困守白登山,一面等待援兵的到来。然而,汉军的后续部队已经被匈奴军队分头阻挡在各要路口,无法前来解围,形势十分危急。

到了第四天,被围困的汉军粮草越来越少。伤亡的将士不断增加,刘邦君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跟随刘邦的谋士陈平连日以来,无时不在苦思谋想着突围之计。这天,他正在山上观察敌营的动静,看见山下敌军中有一男一女指挥着匈奴兵。一打听才知道,这一男一女是匈奴王单于和他的夫人阏氏。

他灵机一动,从阏氏身上想出一条计策,回去和刘邦一说,马上得到了允许。

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幅图画秘密地去见阏氏。使用高价买通了阏氏帐下的小番,得到进见阏氏的机会。见到阏氏后,使者指着礼物说:“这些珠宝都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皇帝想与贵族和好,所以送来礼物,请务必与匈奴王疏通疏通。”

阏氏的心被这份厚礼打动了,全部收下。

使者又献上一幅图画,打开一看,原来上面画的是一位娇美无比的美女。

阏氏脸色一变:“这是什么?”

使者笑着说:“大汉皇帝怕匈奴王不答应讲和,准备把中原头号美人献给他,这就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

闷氏接过画像一看,图上的美女就像天仙一般漂亮,她想,如果自己的丈夫得到如此美丽的中原女子,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想到这里,她摇晃着头说:“这用不着,拿回去吧!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使者千恩万谢之后,卷起图画告辞而去。

阏氏送走汉军使者后,去见匈奴王,她说:“听说汉军的援军快打过来了,这里的汉军阵地又攻不下来。一旦他们的援军赶来,咱们就被动了。不如接受汉朝皇帝讲和的条件,乘机向他们多要些财物。”

冒顿有些犹豫,皇后又说:“两国君王不应该互相围困。我们所侵占的中国土地,事实上不能长久居住,而且中国皇帝有神灵保护,请你考虑!”

匈奴王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同意了夫人的意见。于是下令解围一个城角。正好天降大雾,西汉军使节来往,没有人察觉。陈平命卫士使用强弓,弦上多加一箭,面向匈奴,保护刘邦从解围的城角悄悄溜出。

刘邦十分狼狈地回到平城,此时西汉军主力也陆续抵达,匈奴兵团完全解围,撤退回国。经过这次挫折,西汉军无法再战,也跟着班师,刘邦回到广武,特赦娄敬,对娄敬说:“我不听先生的话,竟被困在白登山。我已把前面派出的十个瞎眼特使,全部处斩!”封娄敬二千户,擢升关内侯。

后来,匈汉双方的代表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

点评:

“白登之围”说明,汉还没有力量和匈奴对抗。汉高祖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采纳臣下的建议,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批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袭扰。这种“和亲”政策具有屈辱性质,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延用六七十年,都不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建立大明帝国

朱元璋灭掉元朝之后,趁热打铁,逐步统一了天下。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发兵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

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统一。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每个朝代的创立者要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确立了国号代表着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用“大明”作为国号,朱元璋着实下了一番苦心思量。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大明这一国号源出于明教。明教,又称摩尼教,本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唐朝时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

明教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明教宣扬,明王出世会改变不理想的现状,不久以后人们会过上好日子。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首领彭莹玉在淮西传教,宣称明王就要降临,要求信徒们做好相应准备。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召十五万农夫修黄河水利。河北的韩山童派人事先在河道中埋下了一个独眼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字样。石人挖出后,人心大乱。韩山童趁机联系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义,同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后来事情泄露,韩山童被诛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得以逃脱。刘福通拼死突出重围,率众夺得颍州等地,站稳了脚跟,随后扯起倒元大旗,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

起事后的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了龙凤政权。

朱元璋原属的红巾军郭子兴部当时是归刘福通指挥的,所以朱元璋名义上是小明王麾下的部将。后来朱元璋曾命部下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来,途中,小明王在乘船时忽然“落水而亡”,死得多少有些不明不白,想必也是朱元璋干的。

这一招,跟当年项羽暗杀义帝,如出一辙。

朱元璋手下的将士由红巾军和儒士两大派系组成。红巾军的绝大多数是从淮西出来的,受过彭莹玉的教化,其余都是郭子兴的原部、小明王余部和其他明教教徒。小明王已死,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名正言顺的,而且这样同时表明了朱元璋就是明王临世,具有道义上的唯一的合法性,更是迎合了广大的民心。另一方面,从儒家角度来讲,明字代表着火和光明,分开来便为日、月二字,代表着阴阳和谐,万世长存,既吉祥又神圣,儒士们当然也十分的认可和赞同。

于是,“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帝国的名字。

国号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定都的问题了。朱元璋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十数年时间里一直运筹帷幄、决断果敢,然而在定都的问题上却长期处于犹豫之中,忧烦不已。

朱元璋的帝业是从应天起步的,这里是六朝古都,北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属于“形胜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应天处于江浙的富庶之地,素有谷仓之称,纺织业、盐业等也很发达,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自古就有“龙蟠虎踞,帝王之都”的说法。加上跟随朱元璋创业的又大多为江淮子弟,不愿远离家乡。

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之时便选择了应天作为国都。

然而随着统一进程的深入,朱元璋统辖的区域已从江南扩大到全国的广大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都城的设立就要从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这个角度来重新考虑了。当时对明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元朝残余势力,史称北元。

北元虽已逃到漠北,但仍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力量,并且经常南下侵扰。为此明王朝必须在北部边境驻扎重兵,以利防御。应天远在长江,朝廷无法及时有效地统辖和指挥这些部队,而如果将军队交给边关将领,又容易造成边将拥兵自重,军阀割据的局面。

于是朱元璋渐渐产生了把都城迁至北方的想法。

他首先考虑的是地处中原的开封(汴梁),并曾为此亲往视察。视察后朱元璋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在军事上却无险可守、四面受敌,比较之下还不如应天,但鉴于当时用兵西北,需要有一个军事补给站,因而在这年八月下旨,改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显然,这是权宜之计。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又召集群臣商议重新设定国都的问题。大臣们众说纷纭,有人主张险固的关中;有人建议居中的洛阳;也有人推举宫殿齐备的北京。商议的结果是选定了前据长江、后靠淮水、地势险要、运输方便的临濠作为中都,并随即开始动工修建城池宫殿。此工程从洪武二年(1369)九月开始,到洪武八年(1375)仍在进行之中。

但是,这个决策一方面直接违背了他使民众休养生息的政策,另一方面也遭到了浙东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上述情况终于使朱元璋于中止了中都的修建。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别无良策,只好颁诏改南京为京师。至此,经过十多年的周折,国都总算初步确定下来。

朱元璋如此煞费心机地选择国号和都城,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大明王朝能够兴盛不衰,传于万代。同样,为了这个目的,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力而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君权、巩固统治,这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强权皇帝。

有意思的是,前面有刘邦的“汉承秦制”。如今,明初官僚机构的设置,也基本上沿袭了元朝的体制。即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设丞相,下辖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行中书省把地方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集于一身,地方大臣们地位高、职权重,朝廷的权力下移且分散,政策得不到坚决执行。尤其在元朝末期,四处兵起,地方拥兵割据,中央指挥失灵,因此导致了覆灭的命运。

朱元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不久就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点评:

朱元璋以一介平民,于群雄间角逐数十年,最终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对政治制度加以改革,并以锦衣卫清除权臣,以巩固皇权;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明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较强盛的时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森严的特务制度

朱元璋为了强化君权,创造性地发明了“特务机构”。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就是明代独有的产物。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立为锦衣卫,并授权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诸多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和管理,因其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缇骑”。明初“缇骑”只有数百人,明中后期达到十几万人之众。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来审问、折磨犯人。

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遇到不满立刻当场施刑,有很多大臣都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验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掌握朝中官员的言谈行事和民间的动态。特别是对官员,更是不漏蛛丝,其严密程度,从下面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中便可见一斑。

有一次,大儒士钱宰被朝廷征召编写《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钱宰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对钱宰说:“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还是改成‘忧’字吧,如何?”钱宰一听,吓得连忙跪地磕头请罪。

在历代皇帝之中,朱元璋可算最多疑的一个,他对臣下和民众都不放心。越不放心,他就越迫切想了解他们的动向。于是,在他的控制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而要掌握权力,又对其他人不放心,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才能不被下属蒙蔽。

在获取情报的途径上,朱元璋有时亲自出马。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事先不打招呼,突然查访。他为了显示自己高明,同时也为了告诫大臣一定要对他忠心耿耿、说老实话。在许多时候,有意向臣僚们提出一些质询,看他们是否老实回答,如确实直言无隐,便当面褒奖其真诚,否则便将面临种种不测。

罗履仁是弘文馆学士,一向为人质朴。朱元璋经常呼他为“老实罗”,而不称其名。可是有一天,朱元璋突然造访进入了罗家,罗家在城外边的一条小巷子里,房屋破旧,东歪西倒。朱元璋进屋时,罗履仁正在梯子上刷墙壁。朱元璋看到大臣清贫若此,随即命令赏赐给罗履仁城内一所大宅邸。

朱元璋因为一件小事,杀了徐达的妻子张氏,徐达忧惧而病。

朱元璋听说徐达病倒了,就越发怀疑。是因为忧惧?因为怨愤?还是没病装病向朝廷示威?他想弄个究竟。他怕叫别人探察会被愚弄欺骗,便决定微服简从亲自走一遭。来到徐府他不准通报,让人带领直奔徐达卧室。皇帝突然驾临,使徐达紧张万分。

朱元璋见徐达确实病得不轻,这才打消疑虑。

光靠皇帝自己收集情报是远不够的,朱元璋还动用了大量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弥补不足。监察机关原来是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都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有监察御史百十人,分掌十二道。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乱政,百官贪污舞弊,学术不正,和变乱祖宗制度的,都可随时举发弹劾。

这衙门的官被皇帝看作是耳目,替皇帝听,替皇帝看,有对皇权不利的随时报告;也被皇帝看作是鹰犬,替皇帝追踪、抓捕一切不忠的官民。都察院是替皇帝监视官僚的衙门,也是替皇帝检举反叛思想、保持传统纲纪的衙门。监察御史在朝监视各个不同的官僚机构,派到地方的,有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监、茶马、监军等职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是最威武的一个差使。

都察院针对官吏,对老百姓也要监视,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相当于给每人发放通行证。领不到通行证就被圈在出生地动不了。要箝制国民,还要靠里甲制度。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要人民互相“知丁”,也就是监视。一人犯法,邻里连坐;出差在外,旅馆检查。路引和里甲,使每个都要接受官府的调查、监视、密访。

除此而外,朱元璋还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锦衣卫,负责侦察和刑讯。特务的无孔不入对官员和百姓起到了监视的作用,令其小心惊惧。这些特务几乎是无孔不入。文官武将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他们的鹰眼犬鼻。对京城武将的监视之细微涉及到他们的家庭琐事。大将华高、胡大海之妻礼佛敬僧,与外籍僧人有来往,向他们学习西天教法。情报递上去,朱元璋勃然大怒,将华胡两家的妇女和僧人一起投入水中。

浙江绍兴70多岁的老儒钱宰被征到京城编书,年老力衰,精神疲倦。一天,不觉吟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文华殿赐宴,朱元璋对钱宰说:“昨天作的好诗。可是,我何尝嫌你,‘嫌’字何不换成‘忧’字?”钱宰吓黄了脸,忙跪下谢罪。

朱元璋还利用僧道做特务。在一般人心目中,僧道方士是一类超凡绝俗的人,是决不可能干特务勾当的,朱元璋恰好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以图达到刺探情报而又使人难以察觉的目的。山西按察副使张孟谦与朱元璋派去的钟山僧人吴印共事,张孟谦顶撞了吴印,朱元璋竟然大发雷霆将张活活打死,认为顶撞了吴印就是顶撞了他。

朱元璋还建立了“奴军”,也叫“铁册军”。按公侯等级赐予十多人至百十人不等,名义上是服侍护卫公侯,实际上,这支军队负有监视功臣的任务。功臣的行动,随时随地都得报告。其实,他监督功臣的手段还远不止这些,他调动一切因素,睁开眼睛,伸长耳朵为他收集情报,监视臣下。

朱元璋甚至在朝臣中物色耳目,让他们互相监视,以便自己控制。张昶曾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后来投降朱元璋,做了参政。杨宪则是在朱元璋攻克南京后投奔而来的,朱元璋见他机灵敏锐,就让他做监视将帅的检校。杨宪很快与张昶结为朋友。张昶在学识能力方面的优势,使杨宪满腹醋意,便时时窥测他的阴事。

一天,张昶对杨宪倾诉道:“我如能回到元朝,仍不失富贵。”又说:“我是元朝旧臣,勉强留在这里,实在是思念故居。我的妻子儿女都在北方,不知现在怎么样。”张昶不知道,杨宪正是皇帝在他们中间安插的监视他们的耳目。

不久,这些话上达朱元璋那里,张昶被杀。

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朱元璋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他日后诛杀开国大臣们的有力工具。朱元璋出于疑忌,大搞监视,弄得人人自危,惨死其中的忠臣贤良举不胜举。但这种监视起到了威慑作用,使臣下小心谨慎,不敢有非分之举。

评点:

在政治舞台上,信息就是权力。谁的信息渠道畅通,谁能有效控制信息,就能控制资源,掌握局面。领导者要了解下面的动态,必然要有一个信息渠道。靠这个渠道,可以掌握下属的动态,这对他们未说是一种无形的,也是可怕的监制。

树立威信,以毒攻毒

威信是你在别人的心目中的威望和由威望而产生的信任。它是威望和信任两者的结合。威信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假如你是一个管理者,由于身在其位,自然有权,有权就可以使部属服从你的意志和指挥,但却不一定有威信。而你有了威信,再把它和你所拥有的权力结合起来,你就是真正的权威了。

只有这样,权力也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运用。可以这样说,权力是权威的前提,威信则是权威的内在灵魂。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经过个人奋斗逐渐扩大势力,最终取得天下的布衣皇帝。就因为皇位的来之不易,才更应该珍惜,所以,在他登基不久,他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拆分了“行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有决定拿“中书省”(宰相制度)开刀了。

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丞相位高权重,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这一点让朱元璋感觉很不爽。

当时的左丞相叫胡惟庸,凤阳定远人,是“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仗着老丈人这个后台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势力遍布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有些政务经常连朱元璋都不请示,就自作主张了。本来权力欲望就极强的明太祖怎么能够容忍胡惟庸这样的胡作非为,于是就决定找个机会除掉他。

机会来了,胡惟庸的儿子又一次坐马车的时候,不小心掉下车,摔死了。丧子的胡惟庸就把车夫给杀了,来给他儿子抵命。这件事让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他就借题发挥,勃然大怒,非让胡惟庸杀人偿命。胡惟庸本打算陪点银子就行了,结果朱元璋死活不同意,非要杀掉胡惟庸。胡惟庸心说了:“为了个车夫,至于的嘛?欺人太甚了,老子反了!”

公元1380年正月的时候,胡惟庸说他家的井里冒出了甘泉了,就请朱元璋去看看,朱元璋也没多想,就高高兴兴的去了。走在半路上,内使云奇提醒他要小心胡惟庸造反。这时的朱元璋才如梦初醒。急忙回到宫中,然后下令调查胡惟庸,结果还真是查出东西来了。于是朱元璋就灭了胡惟庸的九族。随后又借着胡惟庸谋反一案将那些有可能危及皇权的官员打成“胡党”,全都处死抄家了。

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谋已久的真实想法。他把丞相的权力下放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然后六部尚书都归他管。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最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由此可见朱元璋集中皇权、专制统治的坚决意志。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朱元璋的专制统治空前强大。

但朱元璋也是人呀!这么多事也是忙不过来的。因此,他在公元1382年又设立了几个大学士来给他当顾问,这些职位都由一些品级比较低的官员担任。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统治,朱元璋还设立了巡检司和锦衣卫,专门用来秘密侦查大小官员的活动,官员们做的事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有一次,学士宋谦上朝,朱元璋问宋谦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谦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听后十分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

朝廷之上的大臣们纷纷心惊不已。

还有个大臣在家里和老婆孩子打麻将,无意中丢了一个“二万”怎么着也没找着。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就问他:“昨天在家干什么了?”

这个大臣如实的回答:“在家打麻将了。”

朱元璋听后说:“你没有骗我,我就不责怪你了。”说完就拿出了一张“二万”扔给了他。大臣吓得脸都绿了,当时若有一句假话,只怕脑袋早搬家了。

解决了政府的事情,该看看军队了。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原来大都督的权力一分为五。设立了五个“小”都督。而且这些都督只是管理军籍、军政的,没有统帅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兵部也就只有颁发军令,选拔军官的权力,也不能直接调动军队。只有朱元璋本人才有指挥军队的权力。

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还采取分封藩王的制度,让他的儿子到各地去当王爷,这样就可以控制各地的军事将领。这些藩王每人都配有亲兵,少的有三千多人,多的可以达到两万。

“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自从胡惟庸案之后,就大肆屠杀他的那些功高盖主的忠臣们。

开国大将,贵为凉国公的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处斩了他的三族。并把和他关系密切的大臣,诸侯都以谋反罪灭族。这次朱元璋先后诛杀了一万五千多人,军队中有头有脸的差不多,都被他给杀光了。

除了这些,剩下的功臣也先后被朱元璋找机会杀掉了。

徐达是朱元璋小时候后的伙伴,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战争中立过大功。他对朱元璋非常了解,所以,朱元璋登基以后,处处小心翼翼,为了保住性命,还把军权交回,就是这样,也没能幸免于难。后来徐达生病,不能吃鹅肉,但朱元璋偏偏赐蒸鹅给他。徐达当然知道皇上的意思,只好含泪吃掉了,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

最后,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只有汤和保住了性命。

朱元璋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也知道不对,在他临死之前,他下令后人们不准学习他的做法。

评点:

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得中国封建经济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当然,人无完人,他最为世人所诟病的就是屠杀功臣,但如果不杀掉这些人,他的改革也无法进行。所以这对他来讲,是无可厚非的。

设置藩王,力保朱氏江山

经过一番彻底的整肃,朱元璋的社会理想基本实现了。但是,如何保证这个理想社会千秋万代呢?朱元璋自然要把江山传为给自己的儿孙。

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藩,把他的儿子们一个个封为藩王。朱元璋认为,历史上的唐、宋等朝之所以灭亡,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设置藩王远守边塞,内辅朝廷。因而从洪武初年起,朱元璋便开始推行分封诸子为藩王的政策。

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藩王,有燕王朱棣等九个藩王的封国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漫长的边防线上,称“塞王”,目的在于抵御蒙古的入侵。而封在内地的诸藩王,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镇压民众的反抗和监督地方官员。

封藩之前,朱元璋还特意表白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即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在许多人看来,朱元璋此举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把自己那些没有尺寸之功的儿子们封为藩王,明明是“私其亲”嘛,还偏偏硬着嘴不认帐!还装模作样说是为了国家!这未免太可笑了,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一旦你理解了朱元璋的“社会理想”情结,就不难明白他说此番话的时候真是出于真心,决非做作。他当然要把皇位传给儿子,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甚至可能想都没想过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因为他决不能允许自己的社会理想昙花一现,但他只能依靠儿子孙子们来延续他的理想社会。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要表明心迹,他大可以不作这番表白。他不会不知道,这样的表白通常无法获得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这番表白,实在具有自知难以洗刷自己却无可奈何的意味。

藩王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军事上而不干预地方民政。每个藩王府都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护卫士兵少者三千人,多者一万九千人,成为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担负守边的塞王军事实力尤其雄厚。朱元璋以为这样一来,即使京师远在应天,但有塞王统率军队在北方,就不怕蒙古的威胁,加上分封内地的藩王又都在战略要地,如果中央朝廷发生突变,诸王可举兵勤王、保卫皇室,大明江山便可以久保无忧。

但实际上,他给藩王如此大的军权,难免造成皇家的内部矛盾,给明王朝的统治留下隐患。这一点,早在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大封藩王时就已有人意识了。上书者说:藩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恐怕数代以后尾大不掉,就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削藩夺权,到时候很可能引起亲王们的怨恨,酿成如同汉代的七王造反、晋朝的八王之乱一类的悲剧。可是朱元璋根本听不进这样的进谏,反而大骂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的骨肉之情,上书者最终死在了狱中。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谈论封藩之弊了。

其实,大臣们的顾虑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过。为防止藩王们跋扈妄为,他同时立下祖训,允许以后的皇帝在必要时下令“削藩”。但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孙子,明朝第二位国君建文帝朱允炆,就因为消藩而与燕王朱棣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最终兵败失去了帝位。

命运,给朱皇帝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点评: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姓江山,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以为设置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是万全之策,但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外姓权臣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宗藩拥兵自重这另一根尖刺。而这根刺,差点使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朱元璋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吧。

令人胆战心惊的“文字狱”

朱元璋专制统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实行八股科举和文字狱。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规定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科举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为框架,依照古人的思想,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考试制度的目的在于选择和培植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奴才,它极大地限制、摧残和扼杀了人们的思想,然而,能在这种八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却成为了无数读书人一生为之追求的目标。

对于那些不肯合作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也自有办法对付。

他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又不够,导致他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所以,朱元璋对文人和官吏充满了猜疑,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兴起大狱,这也是文字狱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发达之前,是个穷和尚,而和尚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光头”。所以,在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对“僧”、“光”、“秃”之类的字眼特别反感。此外,朱元璋又是从红巾军起家,而红巾军向来被地主、官僚们骂作“贼”。于是,朱元璋不只是恨“贼”字,就连声音与“贼”相似的“则”字也一并在厌恶之列,有许多人因此而送命。

例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所作的《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帝宪”,杭州府学徐一夔奏折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字样,朱元璋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是骂他做过和尚。

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凡是遇到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以及册立皇太子、皇太孙等庆典,各级官府必须上表、笺祝贺。

这些表、笺本来是“官样文章”,都是一些阿谀奉承之词,谁也不会在意。谁知道,细心的朱元璋竟然对这个特别计较,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阅读。因为他读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朱元璋对字音、字义、用典也不大明白。于是,这些“官样文章”经他一读,就都成了语含讥讽的文章,许多官员都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有一次,河南府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其中有“体干法坤,藻饰太平”八个字,被朱元璋读成“发髡”(等于骂他是“秃驴”),而“藻饰太平”就是“早失太平”,所以许元全家都被抄斩。

陈州训导周冕曾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一语,本来这是一个美好的词句。可是,朱元璋竟把“寿”附会为“兽”,又不认识“域”字,把“域”读为“或”字,而“或”字又和“祸”字同音,于是周冕也难逃一死。

在德安县训导吴宪所作的《贺立皇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的话。结果,朱元璋认为“有道”就是“有盗”,“青门”自然是和尚庙了,这可就犯了他的大忌。所以,他立即下令将吴宪全家一概处死。

当时,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写了一份《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来是歌颂朱元璋不仅自己,就连他的子孙都是世人的楷模。没想到,朱元璋竟然把“则”字附会为“贼”字。骂我子孙做贼?这还了得!于是朱元璋一声令下,杀!

林伯瑾“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也掉了脑袋。

有个知州叫卢熊,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书,要求把衙门德大印改一下,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时粗心,把"兖"字误写成"衮"字。朱元璋一看大为恼火,说秀才太无理,竟然叫我滚蛋,于是就把这位知州给杀了。

由于朱元璋杀的人太多了,可把主管此事的礼部官员吓坏了,苦苦哀求他降一道表章,让天下臣民有章可循。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圣明仁慈”的明太祖终于动了“菩萨心肠”,命翰林学士刘三吾起草了一份《庆贺谢恩表笺程式》,颁布全国。从此,对于这一类“官样文章”,大小官僚只要填上官衔、姓名就可以了。可见,在朱元璋的皇权专制统治下,臣子们想要“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奴才”都很困难,竟然要用无数“奴才”的鲜血来交换!

文字狱从洪武十七年(1384)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至于当时的文官们不得不设计并采用了一套“标准”的文牍措辞,以免惹来杀身之祸。通过无数的文字狱,朱元璋的皇权专制统治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点评:

朱元璋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以恐怖的特务统治驾驭臣民。他将全国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以铁碗治国,强化封建专制政体,其严酷的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是名副其实的强权皇帝。尽管他晚年过于猜疑,滥杀人臣,但仍不失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同类推荐
  • 冰雪战歌

    冰雪战歌

    法罗岛,与波罗的海的最大岛屿哥特兰岛比邻而居,面积仅一百平方公里出头,典型的北欧地貌和气候。一次对古老教堂的凭吊,触发了不可知的力量,主人公来到了中世纪。这是欧洲的黑暗年代,也是文艺复兴的萌芽期。基督的荣光和骑士的荣耀交织出中世纪有序而混乱的巅峰。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 锦衣儒生

    锦衣儒生

    这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法术,武技和神通!这里没有地球上多如牛毛的神仙,只有高悬天空的帝星,文武曲星和众多繁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修炼的根本就是源于星星的力量。这个世界和地球唯一相同的就只有如古代历史一样的朝廷与门派,这里的朝廷名为明皇朝!高智商反社会型人格的柳仙穿越到高武世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锦衣卫。原本是儒生要考科举的他如何用手中的绣春刀干掉一个又一个想取其性命的敌人?新人,新书,求推荐~挥泪求票~书友群:577728719
  • 也许你并不知道历史的轨迹

    也许你并不知道历史的轨迹

    为了救人阴差阳错而死的明宇,不但没有死亡,还在某个王的指示下重生,陪同史上最强新人灵使——李白,进入了世界的另一层级。活下去,改变历史!人参的吐槽群:499970446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三国之人才召唤

    三国之人才召唤

    没名望没地盘没人马,处处还召人不待见,处境艰难。没关系,我有召唤系统,召唤前朝名将谋士,为我所用。你有吕布天下无敌,我就召个岳飞,一较高下。你有诸葛亮多智近妖,我就给你召个刘伯温,比比谁的智谋更胜一筹。人屠白起,飞将军李广,兵圣孙武……各代名将,尽入我麾下。妖媚无限的妲己,不笑的褒姒,捧心的西施,掌上神舞的赵飞燕……历朝美人,皆入我怀。且看无名主角如何统一,
  • 强袭部队的步兵指挥官

    强袭部队的步兵指挥官

    问:什么是强袭部队?答:就是由萌萌的魔女和正常人妹子们组成的特殊部队。问:主角为什么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女兵部队?答:因为他是主角,因为他有奇遇,因为这是设定。问:会死人吗?答:会。问:会死妹子吗?答:这可是战争,你说呢?【PS:作者很懒,更新很慢。】
热门推荐
  • 女尊天下凤倾城

    女尊天下凤倾城

    一场意外,跨越千年,异界之人来到了女尊国。她,贵为王爷,温润如玉,本应有众多蓝颜,却只独爱他一人。他,侯门之子,倾城之貌,本应不愁婚嫁,却因乱恋而被无奈赐婚。一场阴谋,让两人相遇。他知她的不争,她知他的无奈!倘若今后要看你在三千人中丧尽繁华!那这皇位我不要也罢!他或许不知道,她爱他已经很久了……
  • 噬血魔域

    噬血魔域

    雷鸣天原先是创世之神后来复活期间被邪阻止了,来到了噬血大陆,他在噬血大陆有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 倾香恋人

    倾香恋人

    第一份契约是他用卑劣的手段让她成为了他的利用对象,他在明面上的身份是宫香家族里最没有用的一个学生,她以他伴读的身份被迫呆在他的身边,他本人是冷血无情的,温润如玉里可是一柄冷剑无情。可是当他把她身边的第一个男人除掉后他和她之间好像有一种东西被他给彻底破碎了。她出去打工,他发现后他让她成了他口头上的女佣,他答应给她薪水,第二份没有谁说好保置期的契约又开始了。此时宫香氏遭遇到一次严重的国际香水竟争问题,由此恋人香水被浅哲最为适时的推了出来,深深爱上他的歌桐为了恋人而吃尽了苦楚,只希望恋人可以是名正言顺的,他认为的笨蛋女人也有不好对付的时候,他也被恋人而深深的套了进去。另外他也小心对付着他最大的仇人,尽管局面有些越来越不着控,此时宫香家族里一个巨大的阴谋也浮出水面。看大智若愚的她如何一步一步的赢得他的倾心相许。薰香花开,他为她默默的等待。
  • 界冥

    界冥

    随天地异象,界冥之力外泄,灰白色的光晕包裹整个大陆,一句吾道不孤也响彻云霄,界冥之体随之诞生......他的道是什么?他又会有哪些经历?《界冥》带你走进他的世界,一览风采
  • 魂与剑

    魂与剑

    华夏大陆以强者为尊,三大国为首。紫薇,七魂,亚瑟,三大国以三足鼎立之势傲视天下,诸小国莫不依附。大小国之间貌合神离,各自厉兵秣马,培养强者,华夏大陆看似天下太平,实则暗流涌动。身中执行咒的失忆少年,被一步步引向各种纷争,少年却对此一无所知……
  • 霸天

    霸天

    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游荡着一个个肮脏的灵魂,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悄悄的崛起,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无奈的选择。以其坚强的性格,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一种磨练一种解脱一种感悟为情而动为欲而进,这就是人生,既无奈,却又必然。
  • 网游之神隐天下

    网游之神隐天下

    神隐,一款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游戏,一开发便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主人公李锡宇在盗戒后竟变成女生,这其中又有什么玄妙,又与神隐有着怎样的关联?看她在这个游戏中如何一步步走到顶峰(?????)
  • 狂凤御龙

    狂凤御龙

    她,魔幻大陆世家千金,但是却是一个空有美貌,却没有丝毫幻之力的废物,并且是一个极度花痴的女人。她对于家族的仅存的价值,大概就是她的容貌。父亲不仁,母亲不屑,兄弟姐妹人人都可以骑在她的头上——可是,当这样的一个废物变成狂妄的她时,一切都变了……她是修真世家宝贝千金,天赋万年难得一见,容貌更是冠绝修真界,狂妄不羁,引得一大堆的狂蜂浪蝶。可,这其中怎么也包括她那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俊美无双、无与伦比的几个哥哥?于是,她、她逃。大概是老天惩罚,于是,她就在渡劫飞升之时被雷给劈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简先生别来无恙

    简先生别来无恙

    初见时。简安川觉得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像一个美丽的天使。他痞痞的还厚颜无耻的对着炸毛的顾奕奕说:“顾奕奕我欺负你,你应该感到荣幸,并且应该心存感激的收下,我可不是什么人都欺负。”顾奕奕看着眼前那个总把她欺负的没有反抗余地的混蛋,恨得咬牙切齿。只跺脚,却也没有任何办法。当顾安塑出现时简安川第一次觉得害怕。即便是整夜都在梦魇中把你折磨的片体鳞伤你却仍旧是对那个叫顾安塑的人恋恋不忘。。当再次分开。再见时。那时你称呼我为简先生,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一刻我的心跳会那么快。只因为叫我简先生的那个人是你顾奕奕啊。简安川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可能就坚持不过来了。还好你回来了。真好
  • 萌宝驾到:亲亲我的宝贝

    萌宝驾到:亲亲我的宝贝

    她十八岁时跟很多女孩一样,梦想着能够遇到帅气多金的白马王子。二十八岁的时候,她被现实打倒,梦想彻底破裂,成为剩女。三十岁的时候相亲无数,机缘巧合闪婚嫁给了农村大龄青年。婚后不久怀了小宝,由于她的疏忽,怀孕七个月时产检,宝宝竟然患有严重的先心病。她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勇敢的生下了小宝。医生建议打掉的小宝宝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奇迹属于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