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我希望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李嘉诚
如果有人要问,李嘉诚事业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1972年7月31日艰辛缔造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再有人要问,李嘉诚一生事业中最精彩最得意的“杰作”是什么?应该说是从1979年9月25日起到1981年入主香港英资老牌财团“和黄”公司,从而形成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庞大“经济王国”。
然而,令人绝对想不到的是,真正令李嘉诚高兴和钟情的却并非此两件事。熟悉李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最为高兴最为满意的是独立捐资创建汕头大学,他常常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和钟情的则是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附属二院,还有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肿瘤医院。
李嘉诚曾神色肃穆地说:本人旅居香港数十年,无日不怀念家国,思念故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奋斗自强。发达不忘家国,来日必以报效桑梓……”我的人生观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认为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
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成功之后,利用多余资金做我内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我希望上天或者有高人可以给我指引,告诉我怎样做有助民族和人类兴旺的事,让我能够做得比过去更有意义。不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我都在所不惜。当我年纪渐长时,我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减轻业务上的工作量,但是不会不工作,尤其是对于做善事。我希望多些时间放在医疗及教育上,对自己国家对民族也有好处。我在过去二十多年没有停过,在未来亦会做,甚至比过去做得更多。”
“悬壶济世,治病医人”历来是道德至上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治病救人入手做善事,也是一件最容易打动世人的事情。李嘉诚真诚地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做此利国利民的事,乃人生第一大乐事。”
因此,继1980年在潮州捐巨资兴建潮州医院、潮安医院后,李嘉诚又投资1.4亿港元集中力量兴办一所汕大的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在教师座谈会上,他又一次反复地强调了这样的思想观点:“希望汕头市全力支援汕大和医院、新建附属院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汕大,把医学院、把附属院办好!”然后李嘉诚又着重强调说:“所有建筑物和赠品,都不要写我的名字!我个人是不求名的。”
李嘉诚发展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另一项贡献,便是创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建立这么一座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国内对精神病的治疗、预防及管理原则,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道路来。
在李嘉诚决定捐建汕大医学院之初,曾有朋友劝告他说,办医学院很贵,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尤其在买仪器等各方面的投入都要比一般大学多得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他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相对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仍然坚持一定要搞一个医学院。李嘉诚之所以如此钟情汕大医学院,那是因为深藏在他内心的对往昔艰辛岁月中人和事的一片深情。
李嘉诚热心捐赠医疗事业,一是基于他对“体之健康,益于社会”的深刻认识,二是他痛感昔年父亲因失之贫穷和医治不及而过早辞世,早已在青年时期就立志当发达之日,一定要发展医疗事业造福社会。
数十年的人生征途,使李嘉诚对发展文教医疗卫生事业终有所悟。他意识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国民体魄之健康至为重要”,“一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如果无国无家,再有钱也不顶用”,“中国要强盛起来,在国际上才会受到尊重,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他看到,“人生的病痛对一个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科学昌明,又有了钱,患了病,就有办法治疗,健康可以恢复,生命可以挽回。”“一个人如果得了病,得不到好的治疗,有时甚至会丧失劳动力,会增加家庭的负担,增加社会的负担,自己痛苦社会也艰苦。”因此,李嘉诚在内心之深处牢固地树立了“竭诚为祖国的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南方日报》、《光明日报》最早于1981年1月14日、1月16日发布了关于“李嘉诚先生捐赠港币500万元,帮助汕头医专附属医院引进医疗设备”的新闻。一时轰动全国,引来称誉无数。
李嘉诚对首富这个桂冠并不在乎,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做一个高尚人,看重用钱来干什么?是为善,还是为恶?是为大家,还是为自己?他一再强调说:“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为荣幸的。”
李嘉诚先生对国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却一贯秉承“低格调”的做人准则,“只期默默耕耘,不拟作任何宣传”,也不愿出席剪彩仪式。在香港是这样,在汕头在广州是这样,在家乡也是这样。
李嘉诚先生充满深情地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李嘉诚又说:“若有一天,我独自一个人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的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李嘉诚拥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的奉献”,“人的一生应该为国家,民族和人类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为年轻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人当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想到曾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过一些好事时也就心满意足了。”李嘉诚正是从这个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发,去实践自己人生信条的。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事业的种种贡献,显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爱心。
李嘉诚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和家训,关怀香港社会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至于李嘉诚在香港不时扶危济困、抚恤孤寡的事例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从来都是默默做好事,从不张扬。
李嘉诚说过:“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据知情人透露,李嘉诚还有一本“私账”,那是“扶危济困、抚恤孤寡、帮助亲朋”的“账本”。逢年过节或者一月一季,他的手下就会按名字、地址、数目寄去款项。李嘉诚对寄发对象、寄发时间、寄发数目都有一个清晰记忆。对这件事,他就像在履行“义务”那样认真地去做着。
从1977年以来,李嘉诚每年都以“匿名”方式,用一亿元港币,帮助香港和大陆发展医疗教育事业。
当然,李嘉诚也并非是“挥金如土”。他是精明细致的,很讲“钱”如何用得有意义,有社会效益,他是绝不允许“奢侈”和“浪费”的。因此,众多的香港市民也夸奖李嘉诚“会用钱,会使钱”。
李嘉诚深知,在金钱至上、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没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多次说过:“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许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会赚钱的人不少,但会用钱,会使钱的人并不多。社会上某些人一有钱便虚荣心膨胀,挥霍浪费,穷奢极欲,实在令人鄙视。李嘉诚先生一生赚取钱财无数,但他并没因此养成挥霍浪费的习惯,也没有因自身是华人首富而宠坏自己的子女。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他的说法,如果此生能多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情,他自己是乐此不疲的。为人就当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