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政策是重要的,国家无论推行什么政策都不会让经济出现大波动的。事业要成功,自己要投入,有兴趣力量就有了。要按部就班,不要投机取巧,有困难时更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来为改变环境而努力。
——李嘉诚
大商人总要考虑到政局与商势的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商势与时局相融。不为时局和政局所左右,挺身作中流砥柱,胸中自有方寸,正是李嘉诚的选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明朗和推进,愈来愈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融入经济的发展浪潮之中。
早在1979年,作为香港经济界的领军人物的李嘉诚,被委任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其他董事包括王宽诚和霍英东。李嘉诚的入选,使人们认识到他在中国外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嘉诚心里也很清楚,他为祖国作一些事情的时机到了。
李嘉诚认为:“身为中国人,应竭尽个人的力量,为祖国多办实事、办好事”,他开始着手将自身的事业同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在香港旺角区西洋莱街上的中侨国货公司新厦,曾经是长江实业的珍贵物业,而他毫不吝啬地贡献了出来;而位于香港东区铜锣湾的乐声大厦,也是李嘉诚以优惠的价格售与中国国货公司的。行动胜于语言,李嘉诚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他的根本。
1980年,李嘉诚与香港大亨冯景禧、胡应湘、郭得胜、郑裕彤及李兆基等组成新合成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兴建中国大酒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树立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的典型。
1982年,受世界经济气候的影响,内地造船业陷入不景气的境地,李嘉诚的港口业务自然也受到了影响。面对着种种不利情况,李嘉诚顶住了压力,属下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在中国大连造船厂,订购了每艘价值一千四百万美元的四艘万吨巨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李嘉诚坦然地说:
“我对大连造船厂有信心,而且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198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日子,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低温氢氧燃料发动机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85年秋,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火箭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射卫星服务,当时许多国家还不太相信中国的实力,只是作试探性的洽谈,并无合作的诚意。
看到这样的情形,李嘉诚果敢地决定将和记黄埔、大东电报局,以及中信集团合作购买的美制卫星“亚洲卫星一号(Asiasat I)”,交给中国长征火箭发射。当时有人劝李嘉诚,说他没必要担这么大的风险。李嘉诚却驳斥他说,“我相信中国的火箭技术”。果然,这颗卫星于1990年4月成功发射上天,充分证实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在事实上证明了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射商业卫星的能力,也让李嘉诚的殷切希望没有落空。
李嘉诚成功而不忘本,相信国家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在这个前提下,再大的风险也愿意承担。他对中国的感情朴实中带有诚挚,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投资上,而且也体现于在海外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房地产的经营迈入辉煌时期,随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的日益增多,愈来愈大的物业需求正刺激着已经膨胀的房地产市场。
建筑产业首先需要的就是材料,因此市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也达至顶峰时期。随着内地物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批物业的兴建,水泥成了中国乃至香港地区的畅销货。
在当时的香港,生产水泥的青洲英泥,采取的是对引进美国水泥生产的半成品进行加工,然后出厂的方式。这种方法质量过硬,但产量小,一时间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内地和香港都开始向海外大批量地进口优质水泥。在美国有意利用其有利资源和技术条件在亚洲投资的前提下,中、港、美三方开始在新界屯门投资共同建造大型水泥厂。
然而,世事难料,水泥厂正式投资后不久,由于受大经济气候的影响,香港房地产发展势头受挫,水泥的需求量也相应急剧下降,影响了水泥厂的效益。
水泥生产所需原材料均来自中国大陆。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使水泥生产的年生产量没有达到原计划,也使合资水泥厂出现了很大亏损。
这时,美国人耐不住了,提出从合资水泥厂退出,条件是不替水泥厂还债,也不抽回投资资金。
形势突转,水泥厂的生存危在旦夕。为了保住水泥厂,作为三大股东之一的李嘉诚,东奔西走,以长江实业和他个人的信誉做担保,愿意偿还所有亏欠,力图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合资项目。
此后,中方提出愿与港方继续合作办厂,共担风险,但李嘉诚认为合资水泥厂亏损太大,在目前的状况下合作下去会有诸多不便,便提出中方要收就全部收回,但如果中方不要,他则全盘包收。
中方决定全额收回合资水泥厂,但其后由于没有全面考虑进出口税利、原材料等等诸多情况,水泥生产的成本仍很高,亏损在不断增大。于是,中方经营几个月后,就将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水泥厂交给了李嘉诚。
李嘉诚为人厚道,他接过了负债累累的合资水泥厂,将它与青洲英泥合并,利用英泥的市场和原料优势,减少水泥厂的成本,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一番努力,李嘉诚终于使其实现扭亏为盈。
在这件事情上,李嘉诚处处于大局出发,形势再危难,也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去面对,既坚持了自己一贯的做人经商原则,又渡过了难关,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1984年1月,光大实业公司的董事长王光英,准备更进一步发展其公司的业务。于是找到李嘉诚商谈,希望合作投资地产。李嘉诚便与光大实业公司合作经营城市花园,并按照常规,上报公布此项物业发展消息。在私下,李嘉诚考虑到王光英来港发展只有两年,而从事地产风险很大,便与王光英签订了—个经董事会通过的协议,如果地价下跌,三个月之内,王光英可以随时退出。这样一来,地产的风险实际上就由李嘉诚一人承担。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与人方便的性格一点都没有变。为了促成合作,他有时宁愿自己做出牺牲,去承担较大的风险。
事过不久,地价果然大幅下跌。王光英要求退出,并于6月底宣布取消合作计划。
王光英退出之后,李嘉诚不愿意让人家误会他合作的诚意,不久就将这项物业赔本卖了。
在李嘉诚的心中,他始终有自己的操守。有些风险和不利情况是需要尽量去回避的,但有些风险他是愿意主动承担的,即使环境再变,他也不曾改变自己心中的追求。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商业界危机四伏的今天,李嘉诚的魅力更加引人注目。今日之香港,李嘉诚已不仅仅是巨商,他的财富和他的名声,加之他与祖国的密切关系,使他成为有极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困难时刻,拿出一系列主动出击的策略,想人之不能想,做人之所不能做,在危急之中敢打敢拼,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更会得到民众的喝彩。
§§第十章 乐善好施,心系苍生——李嘉诚企业形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