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原则是,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李嘉诚
在大家一窝蜂似地往前冲时,李嘉诚常站在后面观望,那是因为他觉得还没看清,没看准。李嘉诚谨慎的风格决定了他不会冒然去投资一个把握不准的市场,他会用最大的精力去研究与分析市场的不利因素。而当这些因素都排除后,他便会毫不迟疑地加入战团。
比如,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但对国内投资却明显迟人一步。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资投资内地,开始成风起云涌之势。其中有一些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务密集型加工业。
而不少有实力的香港大财团也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地干起来,并取得骄人业绩,他们参与了很多的内地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80年代末,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十多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B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等。
从1992年起,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内地逐步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
李嘉诚看到局势已经明朗后,才下决心把港外投资重心放到内地市场。李嘉诚此前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一定,就义无反顾。对于富于闯劲、敢于冒险的人来说,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往往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可是也需要冒巨大的风险。
李嘉诚前期对内地投资极少,但对公益事业的捐款却数额巨大。对内地的教育、医疗等项目都有大力的支持和协助。当李嘉诚开始认定,共产党是真的要发展经济时,他开始打消原来的顾虑。回忆到当初第一次来内地,还特意弄了一套中山装,他自己也既感慨又觉得有趣。
李嘉诚虽逐渐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还是显得很不相称。李嘉诚在内地人眼里,只是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并不是大刀阔斧的投资家。
因此,李嘉诚显得趋于保守,闯劲似乎不足。然而,他往往后来居上,用双倍的速度赶超先行者。比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进行跨国投资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就像过一条冰河,李嘉诚绝不会率先走过去,他要亲眼看到体重超过他的人安然无恙走过,他才会放心大踏步走甚至是飞奔前行。李嘉诚在中国内地的投资,亦是如此。
北京的各大媒体在2005年曾发布过这样一个消息:
以稳健沉着应市的和记黄埔在拿到北京姚家园的一块地后,曾在2003年两度表示进入开发期,但时至今日才明确对外宣布开发计划。
“2005年8月3日,李嘉诚麾下和记黄埔地产姚家园项目终于在历时4年后浮出水面,这是由香港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北京首个住宅项目。”东方新天地“的无双辉煌之后,是长达4年漫长的沉寂,如今再重装上阵让李嘉诚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和记黄埔在北京的项目沉寂了四年才进入开发,这种开发速度在房地产界让人惊讶,但这仅仅是一个表相,其实,李嘉诚领导着“长和系”早已经开始了在全国的地产布局。
作为老牌地产开发商,李嘉诚清楚地知道充足的土地储备,对一个开发商的价值有多大。2003年李嘉诚在内地开发的面积为28295000平方尺(约合263.1万平方米),而到2004年则猛增到81904000平方尺(约合761.7万平方米),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开发面积增加到近3倍之多。
2005年4月,和记黄埔进军成都,一举拿下37万平米地块。2005年4月,长江实业宣布,该公司与和记黄埔将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和记黄埔地产(长春)及和记黄埔地产(长沙望城),和记黄埔地产(长春)及和记黄埔地产(长沙望城)分别以2.81亿元及2.92亿元,获得两市两地块的土地使用权。长春土地位于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约82.72万平方米;而长沙土地位于望城县金星大道旁,总面积约55.67万平方米。
2005年6月,和记黄埔又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签订了协议,以人民币5亿多元的价格收购北部新区一片土地,计划用来开发住宅及商用物业。土地位于北部新区西侧,面积为470975平方米,项目投资总额达7.14亿元人民币。2005年7月,和记黄埔集团地产(天津)有限公司以4750万美元资本,完成了在天津和平区的工商注册,自此正式入驻和平区投资发展集团明星工业园。和记黄埔的“营口道项目”,将建设包括大型商场、高档写字楼和公寓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务设施。
李嘉诚在内地频频出手,后来居上。其出手次数之多,储备面积之大,令国内的地产商咋舌不已。从布局范围看,2003年和记黄埔在内地仅布局了上海、深圳、重庆、广州、北京等7个城市,2004年至2006年则在此基础上又扩展了西安、武汉、成都、长沙、天津等6个城市,投入达400亿元之巨,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一级城市和主要二级城市的战略布局。李嘉诚力压群雄,已成为港商中在大陆投资地产最多者。
媒体认为,李嘉诚之所以在近来如此大规模投资内地市场,是基于他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李嘉诚曾这样评价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GDP的年增长率稳定在7%—8%。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司法系统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会更加开放,商业法规将会进一步完善,司法系统也将变得简单明了。所有这些都将增添投资者的信心。”
在此之前,长和系的地产业务尽管在香港、内地和海外都有分布,但在内地的发展却从未像最近几年来这样迅猛。1992年即进入内地的长和对内地地产的投资比例一度被严格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政策风险、市场不透明、消费模式不成熟等因素“阻碍了其在内地快速推进的决心”。然而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增长潜力,一向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李嘉诚显然不会视而不见,所以一旦投资环境成熟,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观察其在内地的新一轮布局会发现,二线城市开始在其战略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对此李嘉诚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要进入当地市场不是简单的事情。加之一线城市高涨的楼价受到中央政策的强力抑制,极有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未来投资风险显而易见。这从和记黄埔在北京用了4年才启动姚家园项目就可见一斑。武汉等房地产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楼价仍有不少上升空间,投资风险较低,对外来投资商会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长和系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更多的二线城市。
从表面上看,内地房地产市场似乎正处于宏观调控的漩涡中心,长和似乎在逆势而为,但宏观调控带来的土地和资金游戏规则的双重改变,对“长和”而言,无疑是利好。这一切对和记黄埔等港资、国际地产财团来说,正是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趁地价低廉、继续到中西部城市大手笔圈占稀缺商业土地资源并待价而估的好机会。
其实长和向来善于在早期获取“边缘”土地,待土地升值之后转手获取超额利润。早在上世纪70年代,长江实业不断通过股市融资,在英资财团出售物业土地套现时,趁低价大量买入旧楼、地皮及有发展潜力的物业,实力大增,物业及地盘面积甚至超过了除港府外原排名第一的香港置业。80年代初,中国政府准备收回香港,部分财团又看淡香港地产,贱卖地皮物业,李嘉诚大量吸纳,至90年代初,长江实业拥有土地储备2200万平方英尺。长和系在内地及海外开展的地产业务,均从不同的入口,采用扩大投资组合的中长线投资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取向将会是持续性的资本扩张,这也是李嘉诚在内地的地产策略先松后紧的原因。
尽管长和系进入内地多个城市投资,但规模并不大,加之投入期可能分摊至5-10年,平均每年实际投资额就更有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地产投资重心仍会放在香港。但从长远来看,香港地产经过多年的开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内地在李嘉诚的地产战略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闯劲不足使李嘉诚前期处于落后,但他接着会卯足后劲,后来居上。李嘉诚的落后,源于他觉得还没看准;他能迎头赶上,是因为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事实上这正体现了他稳中求胜的一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