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李嘉诚
扩张往往受功利之心的驱使,而功利之心一旦遇到诱惑就容易无限膨胀。李嘉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主张在进入一个陌生或不熟悉的领域时更应“谨慎”和“稳健”,应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逐步深入。正如美国的MBA教育中常常引用的一句话:“不要用两只脚一起去测试你不知深浅的河流。”
李嘉诚初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房地产还不是很热,但也已经成行成市,个中好手在其中创出了许多新意,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
所谓卖楼花,就是与原来地产商整幢建成出售或出租的做法相反,在楼盘尚未开工时,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才动工兴建。地产商不仅用买家的钱建楼,同时还可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可谓是一箭双雕。
而在此过程中,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字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这样一来,主要风险转移给银行承担了。霍英东售楼花可以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笼,弥补地产商的资金不足,可谓是一个创举。因此,急功近利或实力不足的地产商纷纷效仿,一时竟成为主流。
李嘉诚作为一个新进者,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仔细地了解了楼花和按揭整个流程,经过冷静的研究他得出结论,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金融业的风吹草动必然会波及地产业,而你又无法保证其他地产商一直经营良好。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这种高关联性存在很大的隐患。
因此,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以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为总的原则,李嘉诚制定了如下扩张方略:
第一,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同银行一起向用户提供按揭。
第二,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设进度。
第三,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1961年6月,廖创业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方略的正确。廖创业银行本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看到高速发展的地产行业有着丰厚的回报,廖宝珊心动了,他冒险将储户的全部存款动用,投入到风险极大的房地产建设,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消息传出,储户纷纷要求取出存款,出现了挤提风潮。面对失控的局面,廖宝珊急火攻心,脑溢血而死。
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作为地产界的新秀,李嘉诚坚持稳健的步伐。但此次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宣布于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这股建房热潮是在银行的积极资助下掀起的,银行不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资房地产。
炒房之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他们看准地价楼价日涨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搏大,只要付得起首期地价楼价,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脱手。大客炒地,小客炒楼(花)。大客大都是地产商,甚至还有银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黄牛党。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李嘉诚认为,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眼前的形势让他觉得泡沫太多。因此他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
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成几何级数涌来。
1965年1月,本埠小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全港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整个银行业一片凄风惨云。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予汇丰银行来避免破产。
港府采取紧急措施,才遏制住挤提风潮,但银行危机却持续了一年有余,不少银行虽未倒闭,也只能“苟延残喘”。在银行危机的剧烈震荡下,昔日兴旺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萧条,地价楼价狂跌。脱身慢一步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更是大量破产。
由于李嘉诚奉行稳健发展的投资政策,所以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比微乎其微。它只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租金收入少一些而已,而未动摇其整个根基。相反,那些冲动冒进的地产商,或宣布破产,或驻足观望。“保守”的李嘉诚却仍在地产低潮中稳步拓展。
1986年1月的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尚远远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亿港元。而到了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到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榜首。
李嘉诚虽然以稳健的做法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别的经营方法一无可取。正如李嘉诚不卖楼花,却不能说卖楼花就一定会失败。关键是我们必须从李嘉诚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羽翼未丰,他输不起赔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输不赔但资金回笼缓慢、赚头不大(与卖楼相比)的只租不售的稳健发展策略,这也符合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贯性格。
“理智”二字说起来容易,而且大家在心里也在追求它,但是一旦诱惑像一个触手可及的猎物在你面前摇来晃去,又有几人能正确估量形势,抑制住自己的冲动?李嘉诚做到了。他说,他从没有赌过一块钱,他是靠理智取胜,而非意气与运气,即便在他成为“超人”之后,仍然视“稳健发展”为行事之本。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这是李嘉诚一贯的投资作风。争胜斗富,逞一时之气,不是李嘉诚所认同的,他认为这是赌徒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