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李嘉诚
1966年底,受经济危机打击而低迷多时的香港的房地产经过调整开始出现一线曙光,地价楼价开始缓慢回升。银行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元气,有能力重新注资于地产业。地产商也摩拳擦掌,准备东山再起,再大干一场。
然而此时,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内地红卫兵的过激行动,给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左派”注了一剂强心针。“左派”马上活跃起来,开始到市民中煽动反英情绪,并把大字报贴到港督府的大门和墙上。警方全力镇压,与“左派”发生了冲突,这就是所谓的“5月风暴”。
一时间,“大陆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当然以中产阶级居多,他们纷纷低价抛售物业,司徒拔道(港岛富人区,位于半山区内)的一幢独立花园洋房竟低至60万港元出售,新落成的楼盘更是无人问津。投资者也是信心大跌,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狂泄,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片混乱,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们无不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这时,已经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同样忧心忡忡。他不断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体,密切关注事情的发展。
香港当地传媒透露的大多是“不祥”消息。李嘉诚知道,香港的“5月风暴”与内地的“文革”有直接关系。那时,不少内地群众组织的小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香港,李嘉诚从中获悉,内地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便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静。他据此推断,香港的“5月风暴”也不会持续太久。
作为有产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强行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
“不可能!”李嘉诚认为,“大陆若要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的大好形式下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和交流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大陆有益无害,大陆也肯定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就这样,这场房地产大危机一直持续到1969年,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和物业,以备及时脱身。而在这段艰难时期,李嘉诚却将所有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中去,大量购进地皮和旧楼,并且只进不出。很多人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听后,只笑了笑,不为所动。就这样,逆市而行的李嘉诚从1958年拥有楼宇12万平米,发展到60年代末拥有楼宇630万平米。
到了70年代,局面慢慢稳定,香港地价回升,房价不断上涨,李嘉诚开始从中获得巨额利润。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购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从而成为香港入主英资财团的华人总裁第一人。整个香港沸腾了,股市急剧上升。从此整个华人世界都知道,香港出了一个“超人”,一个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商界英雄。
在此之前的1983年,李嘉诚通过“和黄”斥资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当时该公司日亏500万港元。10年后,该公司成为“长和系”中的一个“金手指”,日赚1500万港元,并成功在加拿大上市。市场人士估计,“和黄”若要出售手中所持股份,至少能获利60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之际,香港资本市场受英资出走的影响,被悲观情绪所笼罩。当时,英资“置地”集团急于出售“港灯”,李嘉诚在1985年1月果断出手,购入“港灯”34%的股权。6个月后,趁“港灯”股价回升,他出售10%股份,成功套现,净赚21.8亿港元!
在李嘉诚做生意的过程中,以独到的投资眼光和入市时机的把握大获成功的投资案例不胜枚举。
但是,人们很少能注意到的,在这一系列辉煌和全球华人首富的光环背后,李嘉诚慎之又慎的投资退出战略。缩回的拳头才能更有力地出击,为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一个企业应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布置投资退出。一般企业在投资时仅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考虑怎样在适当的条件下将投资兑现,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李嘉诚认为,所谓投资退出战略就是,投资时就要考虑退出,投资退出并不限于项目亏损时的迫不得已,更应是主动的发展战略,在恰当的时候以退为进,不随波逐流,这才是企业长青之道。
李嘉诚的生意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生意赚钱靠“进”的高明,更要靠“退”的稳健和气魄。逆大市而行,人退我进,人弃我取,是李嘉诚投资的诀窍之一。低谷过后是高峰,在低潮期以低价入市,而后在高峰期再以高价脱手,这是李嘉诚积累财富屡战屡胜的招数。在香港,市场人士往往把李嘉诚入市作为大市反弹的信号和标志。李嘉诚就是用这种逆市投资理念,屡创投资经典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