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
——李嘉诚
当我们有把握确信一个行业的美好前景时,就应果断地进入,不然,就会丧失先机。与此相应,当我们认定正从事的行业前景不妙时,应该及时抽身。
李嘉诚是靠一招鲜,赢得了事业的辉煌发展。如果他一直靠着一招鲜,那么,今天的他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他的成功就在于及时放弃了帮他成功的塑胶花产品,而选择了另一种产业。
创业初期的李嘉诚,在塑胶业界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洗礼,终于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并赢得“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赚得盘满钵满。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以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只是一个社会阶段的产物,并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趋向于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怎样也无法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卉。
虽然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同时又是塑胶业的龙头老大,不用发愁市场问题,但如果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长江的发展前景也必然有限。
处于全港塑胶业领先地位的李嘉诚,闲暇之余,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间会结束呢?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着警钟。
香港塑胶厂已是遍地开花,塑胶花简直都快泛滥成灾了。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为1900家,1972年则猛增至3358家。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上升到1972年的13.21%。而且,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或兼营塑胶花的。
李嘉诚深知,塑胶花市场之所以这样兴旺,一方面是由于这种产品本身所具备的某些优点,另一方面是它迎合了人们追求时髦的心理。这其中,后者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曾几何时,富人穷人,全都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可是后来,塑胶裤带逐渐地无人问津了。最终,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
塑胶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尽管塑胶花的色彩和款式可以变幻无穷,但无论怎么变最终还是塑胶花,绝对无法完全替代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花。
李嘉诚经常阅读国内外的报刊,他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在欧美国家,很多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又重新种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在国际塑胶花市场,发达国家的需求量日益减少,使得生产厂家形成了严重积压。主要的消费市场已开始逐渐地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倾斜了,而这些国家的企业,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塑胶花。在香港,劳工工资逐年上涨,劳动力不再像以前那样低廉。由于塑胶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一定不会长久。
此前,很多厂家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生产的过滥和欧美市场的萎缩。虽然积压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灾难,更未对长江靠造成直接影响,但却引起了李嘉诚的高度重视。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分析的基础,李嘉诚未雨绸缪采取了应变行动。
他的未雨绸缪,并非是增加投资,增强竞争能力,而是尊重其自然规律,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让其自兴自衰。李嘉诚是第一个进入塑胶花领域的商人,赚了一大笔之后,他又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他都占尽了先机。
李嘉诚开始渐渐从塑胶花市场中淡出,放弃这个使他成名的产业,渐渐开始把全部精力投注于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也是他从商以来,在心中渐渐酝酿成形的宏伟抱负。
与塑胶花相比,后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更重要。也正是由于他后来朝这个目标不断奋进,并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舆论界才给他加上了“超人”的桂冠。
做生意就是这样:该投入时就要果断投入,该撤离时也不能有丝毫犹豫,要义无反顾地离开。
从某一方面而言,只有勇于放弃的商人才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商人。
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势必会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勇于撤退的例子很多。例如香港“假发之父”刘文汉发现美国盛行“假发热”,于是断定善于跟风赶潮的香港必定会步其后尘,所以抢先在香港成立假发制造公司。结果不出所料,抢先占领市场的刘文汉大大赚了一笔。不久,他又料定假发热只会维持一时,不会长久。于是,在市场达到顶峰时,他及时退出,并移居澳大利亚,用此前的赢利开创了新的事业。不久,事实证明了刘文汉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美国的“假发热”消退,香港也热度也未保持很久,假发制造厂家大批倒闭。此时,香港假发业的开拓者刘文汉,却在隔岸观火。
日本一代商战大师松下幸之助曾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
尽管李嘉诚果断收手,退出了塑胶业,但无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到怎样庞大,获得的盛誉有多少,他都永远不会忘记从事塑胶花生产的那段岁月。那是他开拓自己事业之初最艰辛的一段岁月,是塑胶花把他引入了辉煌事业的大门,给了他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也使他的意志力得到了磨炼。
因此,无论我们目前正在做什么,不管是不是我们最终所愿意干的,都应该尽力干好它。人生的征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走,每一步都可能是决定未来成功的因素。脚踏实地,善待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长江工业公司在李嘉诚的带领下,不断在塑胶业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成为香港塑胶业的龙头老大。就一般人看来,李嘉诚在这个行业轻车熟路,应该继续开拓,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才是。然而,李嘉诚并不这样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心中的蓝图,不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的。生产塑胶花,只是他积累资本的过程罢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和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李嘉诚对塑胶花并没有完全放弃,在其后的10余年间,他在逐步淡出塑胶业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在香港塑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这为他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的资金。
李嘉诚虽有高远的目标,但绝非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向既定目标迈进。他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部署。但在紧要关头,需要他马上作出反应时,他也会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
在决定放弃塑胶花后的数月之间,李嘉诚一直在苦苦思索着新的创业方向,他必须为自己手中近亿元的资金寻找出路。
一天,李嘉诚独自驱车到野外兜风,偶然看到原野上农民正忙于耕作,建筑工人正忙于盖房子。李嘉诚不由得心下有所触动: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房地产呢?
众所周知,在今天,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中,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业的商人。可在几十年前,房地产却并非人人看好。大多的富豪分布在金融、航运、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俱乐部中并不突出。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1951年,香港人口才不过200万,到50年代末,已直逼300万。三四百万人挤在区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达5000余人,是当今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格局渐渐被抛弃,随着独立的小家庭增多,社会对房子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人口增多,加上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急需大量住宅,也急需大量的写字楼、商业铺位和厂房。因此,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执行高地价政策,更使得房产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香港工业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使物业商们喜笑颜开,于是便趁势提高租金。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待用户提出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价。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自然也对此有切肤之痛。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也曾不止一次地为厂房伤透脑筋。要找到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实在是太难了,李嘉诚好几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内重新布局。在各个车间里,设备、人员已经是挤得水泄不通。
李嘉诚在每次为寻租厂房而大伤脑筋之时,都会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那就用不着再受物业商的任意摆布了。
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终于在此刻迸发: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从香港的特殊环境和社会发展大趋势中,洞察出了地产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就这样,李嘉诚于1958年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幢12层的工业大厦,正式揭开了进军房地产的序幕。1960年,李嘉诚又在新兴工业区柴湾兴建工业大厦。
这两幢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从此以后,李嘉诚便在地产界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这里我们能够得到启发:决策者,要善于放弃,才能不断开拓更好的领域。
审时度势的眼光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形成的,它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不忘充实自己,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然后再找机会加以验证。
当我们的经验足够丰富,占有的信息足够充足时,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走向成功。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奇才。放弃使自己成名的行业,果断地投身于其他行业,这不仅需要一种超前的眼光和决策,更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拿得起,放得下,方为大丈夫本色。或许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能“拿得起”,但真正到了需要“放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犹犹豫豫,难以决断。实际上,没有永远的业务,只有赢利的业务,在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弃,利用从事前一种业务所积蓄的力量,可以轻松地开展下一个业务。正如流水生生不息一样,业务不断转移更换,但赢利这一核心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