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任何场合,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
——李嘉诚
有些商人嗜爱在一处下赌注,要么暴富,要么赤贫。这种心态与其浅薄的经商观念直接相关,并不是一种真正敢打敢拼的经商法。李嘉诚力戒这种不成熟的经商法,他认为要想成为大商人,必须要对“一点式赌注法”加以克制,而学会“鸡蛋分篮法”,在风险中求保险这才是真正的商道。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千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此项目的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用在100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等华商在加国的大举扩张,引起当地一些居民的不满,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排华浪潮。就在1989年3月,李嘉诚等华人财团,刚刚投得世博会场址地皮后,卑诗省温哥华就赫然出现了一张告同胞书:
加拿大同胞们,请制止癌症扩散!
“醒来吧!否则太迟了!政府出卖我们,鼓励华人渗透、买光我们的土地,提高我们的税,中国人口超过10亿,正像野火般蔓延!我们的前途呢?我们下一代的前途、文化和机会呢?倘若我们不制止这种癌症的扩散,我们的孩子将一无所有!政府辩称这是有利于国家,怎样有利呢?中饱他们的私囊而已!谁得益呢?可以打赌不是我们!如果我们想维持一个民主国家,现在站起来,为了你们的权益团结起来,否则太迟了!”
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这张充满火药味的告同胞书很快传播开来,引起华人的不安。一位华裔记者说:“我们的同胞花几十万元,买一张‘太平门’门票,来到加拿大是否又能买到‘太平门’呢?”
卑诗省华裔省督林思齐博士(本人也是地产巨富),在温哥华市一次集会上,劝告当地居民善待华裔移民,并对移民同胞进行拜访安抚。
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盛大酒会。李嘉诚及长子李泽钜,左右手马世民、麦理思出席酒会。加拿大国的名流和政要,热情洋溢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彼此间继续愉快合作。
李嘉诚先后动用69亿港元全面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虽然加拿大一些地区曾因华人移民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过抵触情绪,但是,迄今为止,李嘉诚的海外公司无论在加拿大或英国,都从未发生过工潮。这与李嘉诚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和坚持不分国籍、惟才是用的原则、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的做法是分不开的。他的观点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老板也要讲义气。”
继赫斯基与世博会两项重大投资外,李嘉诚此后在加国的投资,开始变得低调起来,再没有象以前那样大张旗鼓。既然当地有民族情绪这种非己力所能左右的事情,那就没必要针锋相对,低调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投资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故而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决定在伦敦以私人出售方式,把香港电灯股份的10%脱手。当时,和记黄埔的董事经理马世民知道香港电灯公司不久就要宣布获得了丰厚的营业利润,建议李嘉诚等消息宣布之后再出售,这样获益会更大,但李嘉诚却不为所动,仍按原计划进行。马世民认为“李嘉诚先生让投资者得到利润,以建立公司的名誉,使日后的销售更加容易。”他对下属说:“李先生多赚点钱,在今日的环境中并不是件困难事,要维持好名誉,那才是主要的。”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购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害怕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会对自己不利。1990年,李嘉诚干脆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所以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自认在美国最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当李察明深陷财务危机时,李嘉诚雪中送炭,替他解围,自此二人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49%的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共赴星洲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其中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接受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建议,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带给亚洲经济巨龙——日本一场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一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定然会突破原有的日益显小的经营区域,向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跟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是一个道理。
二战以后,最具扩张性的资本是美国本土资本,其后是欧共体资本、中东石油资本、日本资本。它们各领风骚,相继在国际经济舞台风头大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华人资本崛起,日益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大有压倒日本资本之势。
据美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1994年报道:
国际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人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和学者评论,当前全球华人是世界经济最大活跃力量之一。迄今,海外华人(指中国大陆以外)约5500万,每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总资产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人口1.23亿)总资产的2/3,是世界最富的群体。华人中富豪的人数,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三国总人口1.41亿)富豪的总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也认为:“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而作为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困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分散投资,就是分散风险。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遍及全球,他善于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不“一条道走到黑”比如他在英国投资,进不了董事局,当不了大班,便适时应变,抛股盈利。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经商必须要有保险法则,否则就会出现危险。例如,装鸡蛋最好的办法,是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种保险法。同样,投资的分散法就是“不把所有的路都放在一个地区”,寻求最稳健制胜的方法。李嘉诚的“鸡蛋分篮法”,正是一种吃透生意经的经营管理术。这种因地制宜的投资风格,挥洒自如,着实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