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做决策。对于商人来说,决策的时机比财富、运气更重要。残酷的商战中有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反复思考,犹豫不决,生怕被“套”,最终毫无胜机;第二种人放开眼光捕捉商机,经过分析,一旦认准目标,就敢于做出决断,从而获得成功。李嘉诚就是后者的代表。他总是能够在茫茫商海中准确地定位,做出最佳的判断并很快付诸行动,在执行的过程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壮大自己。李嘉诚在决策方面用心十足,仔细运筹,心中始终有全局观念,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经营事业的各个方面,无不显示出其过人的决策管理天赋。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若我们冒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李嘉诚
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李嘉诚是股海的弄潮人,他能准确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住进退的时机。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李嘉诚时机掐得准,是他不时关注整个国际间时势变化、放眼全局的结果。
20世纪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指连年攀升。到了1987年,股市步入狂热期;2月18日恒指破2800水平线达2801点;8月3日恒指已升越3500水平;10月1日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股市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李嘉诚则预计股市的一片火热背后有极大风险,很有可能出现崩溃,但不太可能发生在年前。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嘉宏、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对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秘而不宣,只是表示3个月内公布。
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值恒指暴跌420多点。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结果这个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引发了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股市的连锁反应。
李嘉诚靠他的运气,更靠着他的机灵,侥幸躲过这场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周一重新开市,香港股市崩溃,当日恒指暴挫1121点。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5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的新股由原有5家包销商、上百家分包销商承担。结果,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大盘崩溃,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3成。依常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好时机。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拟动用15亿—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他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经济不要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35%以上股权,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人士若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无法全面收购,要求当局放宽限制。
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据理力争,希望以“港府从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发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
李嘉诚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他同时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妥协性的决议”,“难消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表示对附带条件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他收购的股票肯定要蚀本。
某报刊说:“李嘉诚原想酿的美酒变成苦酒,现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购买了数亿股票。”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李嘉诚必蚀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与海外股市的经验,股灾之后,必有两至三年的低迷。
不料这次特大股灾竟来得快,去得也快,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冲(欧美股市亦然)。到1988年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限期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未蚀本,仍有小赚。对李嘉诚来说,小赚意指几千万港元。
单靠幸运已经无法完全解释李嘉诚的每次化险为夷,幸运成全不了股市常胜将军,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股市强人,靠的还是他的良好素质和决策能力。因此,他才能在每一次股市的大风大浪中,安然度过,而不至于翻船落水。
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将之作为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牟暴利,自然会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朝破产。香港股坛、赫赫有名的香大师香植球、多牌庄家詹培忠,都曾股海翻船,数载心血几乎化为乌有。
众人皆知要做投资家不要做投机家,但受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股市的许多人都抱侥幸心理,而宁可做投机家。李嘉诚认为一个道理是对的,他就老老实实去执行,所以他才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从而做出符合长远发展的决策。
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有失算之时。故而李嘉诚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遇良机,就急速抛出。
除股票外,李嘉诚还投资债券。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高的利息,而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李嘉诚购买债券的一大特色,是购买债券后拿来交换股票。债券有1-3年的期限,他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如果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连本息套回。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计25亿港元。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司、广州市环市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大型公程兴建合同,一时间声名大震。
李嘉诚马上把合和的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兑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一位经济评论家说:“若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投资一间公司,就要将其控得并做它的主席。从80年代末起,他已鲜有大规模的收购计划,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委实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够应付同时管理多间大型公司。他只有透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力。”
正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所说,“善谋者必有胜局”。这句古训意义深刻,它告诉人们谋略与胜局的关系,同时它还表明:善谋事者总能有更高的胜率。李嘉诚一贯主张要积极地从全局去谋事,而不是只关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才能获得全局的胜利。
谋万世者不谋一时。商场如战场,商人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无法发现市场机会。而能否及时洞察市场的需求变化,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经营运作方式,是决定教商人是否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