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后才去做,一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我便常常会问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
地产生意是李嘉诚从小富升至大富的一块跳板。李嘉诚意识到地产生意的前景后,始终紧抓不放这个目标,以它为核心,一步步将地产扩展为自己最大的事业。
李嘉诚自1971年6月创办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后,就集中所有的力量发展房地产业。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就满怀信心地提出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当时,置地是是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一,也是香港地产的龙头和绝对霸主,长江与之相比只能算小型地产公司,两者实力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因此,李嘉诚的目标甫一提出,就被人视为痴人说梦。单以地盘物业比,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长实,如何比得上拥有千余万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树立起必胜的信念。
地产项目一向是“长实系”的支柱,也是李嘉诚在香港的建功立业之本。经过几十年的“开疆辟土”,到1990年为止,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在港参与兴建的大型社区共有13个,总面积达6100万平方英尺,提供了8.2万个单位,可供38万居民居住。整个集团计划及发展中的项目,总面积约有7150万平万英尺,投资物业就有1700万平方英尺。
长江实业的主要业务是股份投资及物业策划,而附属公司则为物业发展、地产投资、物业代理、策划及楼宇管理、水泥生产及开采矿石、生产预拦混凝土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新的楼宇。
尽管如此,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李嘉诚认为,尽管世界经济状况继续疲弱,尤其是西方各大国仍处于衰退阶段,短期内并无全面复苏之明显迹象。但中国大陆之继续开放改革政策及由开放政策所带来之持续国民经济增长,为本港提供一个巨大之出口及转口市场。同时,珠江三角洲亦为本港工业提供一个广阔及有效率之后援腹地,使本港在世界经济一片不景气中,仍有可观增长。(故)本集团将继续积极拓展各类投资机会,并加强土地储备,以期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据1992年3月26日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业务报告称,“1991年度本港通胀继续恶化,但银行存款利率却偏低,一般市民为避免储蓄于无形中不断贬值,置业自住或投资便成为资金出路之首选。在买楼置业成为一种新趋势之情况下,加以住宅土地及楼宇供应量仍未见充裕,造成1991年下半年住宅楼宇售价急剧上升。预料在可见之将来,本港住宅需求将继续增强,住宅市场将保持活跃。工业及写字楼租售市道仍较疲弱,惟2、3级写字楼之销售情况则略有起色。年度(1991年)内本集团属下建成之楼宇总楼面面积达本集团历年来最高水平,加以年度内地产市道普遍向好、集团盈利大幅上升。”
正如李嘉诚认为的那样,自此以后的十多年间,地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行业,始终在李氏旗下公司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为他创造了稳定的利润。
李嘉诚由衷欣慰,但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离置地仍有较大差距。置地是中区地产大王,地盘物业皆在寸土尺金的黄金地段。而长实在黄金地段的物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位于次中心的地段。两者物值相去甚远。
李嘉诚并不急于在中区发展,他更看好港岛中区和九龙尖沙咀以外区域的发展前景。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大班约翰·马登,合作发展会德丰大厦;
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
6月,与约翰·马登再次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入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
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合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平台面积29万平方英尺,计划兴建30层高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中资侨光,三方合作投资香港(中国)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其中李嘉诚私人投资10亿港元)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高记录。该厂地皮面积180万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门市,计划年产高标号水泥140万公吨。该厂于1982年年底建成投产。
1979年,长实拥有的地盘物业,急速增加到1450万平方英尺。而同期香港民间第一大地主置地,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才1300万平方英尺。长实职员欢欣鼓舞,不到10年时间就实现了赶超置地的目标!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的单位,全部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百分之一百以上。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
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今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李嘉诚仍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推出四大屋村,规模之大,盈利之丰,令人叹为观止。1986年,《信报》首次刊出香港十大财阀榜,长实名列榜首,彻底实现赶超置地的宏愿。
由此,李嘉诚赢得了“地产大王”、“地产猛龙”的称号。
尽管房地产产业在香港的发展已颇为成熟,但在经济的起伏之中,其利润空间仍比一般的传统产业要高。李嘉诚看准这个行业,充分把握到香港房地产的脉搏,以超越置地作为目标,不断地激励自己和下属。所以能以较好的时机入市,成本得以控制,此消彼长,利润自然可观,而风险又相对较小。
对商人来说,觅得商机就是找到财富,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能洞悉行业之兴衰定律,摸准盛极而衰之转折点,因而能在商海自由翱翔。李嘉诚认为,企业的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形成自身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找准行业标杆,明确自身定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在自身行业中形成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