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一个有五代历史的欧洲家族吃过饭,他们十分有修养、有礼貌。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但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事业可以继续,相信这句话以后会得到修正,正如这个欧洲家族今天的事业比过去任何一代都好。
——李嘉诚
惟亲是用,是家族式企业的通常做法。李嘉诚将中西方企业管理的优点和长处揉合在一起,创建了有鲜明李氏特点的用人之道,既不惟亲是用,又能举贤不避亲。
李嘉诚深知富不过三代的古语,并力争打破它,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之所以会富不过三代,最大的原因是继承者的知识和能力在退化。因此,李嘉诚从小就注意锻炼孩子的能力。
李泽楷不满14岁,李嘉诚就把他送到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美国同学不管出身贵贱,一视同仁,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耳濡目染,李泽楷很快适应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无意中发现小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心里很高兴,认为这个孩子不简单。回港后他激动地对夫人庄月明说道:“泽楷很争气,打小知道自食其力,有股向上的劲头,将来准有出息。”
1987年,21岁的李泽楷大学毕业。此时,其兄李泽钜已开发出了万博豪园,家族在加拿大的事业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李泽楷去了加国,并没有像其兄一样打理家族生意,而是进入一家投资银行从事电脑工作。李嘉诚对儿子很宽容,认为年轻人有自己的主见,先磨练几年也好。
1990年,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泽楷,在父亲的指令下回港。李泽楷顺从父亲,也许是他厌倦了异国打工生涯,也许认为父亲的公司里更可“随心所欲”,大展拳脚。
李嘉诚认为小儿子的实习期还没有结束,还得从底层历练才能成大器,于是便安排他到和记黄埔做普通职员,跟随行政总裁马世民学艺。马世民则安排他到旗下的和记通讯公司工作,这与他喜欢的计算机工程领域基本对口。
刚开始,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薪水太低,还不及在加拿大的1/10,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都抵不上和黄的一个清洁工。但李嘉诚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得知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袍金才5000港元后,李泽楷深受震撼,逐渐地改变了思想,开始扎扎实实地从本职工作做起,能力不断提升。这一切,李嘉诚都看在眼里。
看到儿子在一点点进步,李嘉诚认为他们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担当大任的能力,开始适时地做出安排,让两个儿子曝光亮相,出现在众人面前。比如在1990年万博豪园推出预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精心安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长李泽钜,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两本杂志的访问。但是在平时一些无关紧要的场合,他还是不让儿子“坦面”于众,以免树大招风,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1992年4月,李嘉诚亲自携了两名儿子,在中国政治权力的象征——北京中南海的古典建筑物前,向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介绍。
同年七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参观葵涌四号货柜码头,李嘉诚亲率部下迎接。那天,李嘉诚要庆祝属下公司处理第二千万个货柜,李泽钜、李泽楷两人,和父亲一样佩带公司名牌,上面简单地写着本人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
1992年10月,港督与商界午餐聚会,被称“小超人”的李泽楷也来参加了。等到过了几日,在彭定康宣布“总督商务委员会”的名单当中,包含的成员有香港十八位主要的商界人士及三位议员。在这十八位成员之中,就有长实集团执行董事李泽钜在内。
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后三个月,在长实集团荣升为副董事总经理,至此正式取代长实“老臣子”周千和的位置。而在此前,李泽钜已趁父亲辞去汇丰董事时,顺手推入狮子银行的董事局内。
李“超人”以念旧见称,周千和因年老而退下来,就变相担当“师傅”角色,便于世侄李泽钜时时请教,正确决策。
看到李泽钜的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李嘉诚于1993年2月任命他为长实的副董事总经理,但李嘉诚仍没有丝毫放权之意,仍牢稳地坐在裁判的位置上。对于在和记大厦办公的李泽楷,由于“鞭长莫及”,虽然放手让他打理卫视,但李嘉诚仍自任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实行追踪“遥控”。李嘉诚对儿子反复传达的“最高指示”,就是“凡事低调”。李嘉诚认为,虽然两个儿子都有足够多的才干可以独挡一面了,但做人可是低调的好,因为以后他们的肩子的担子会更重。
虽然次子李泽楷没有继续在和黄系打拼,最后选择了独自创业,但多少也与李嘉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长子李泽钜在长江实业一直任职,在李嘉诚举贤不避亲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了自己专业的优势和过人天赋,隐隐已是“李嘉诚第二”。
李嘉诚认为,用人之诀在于先要看准,后给担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发现不了可用之人,无法接触到真正优秀的人才。下属之中,不乏才能出众的人,有的技术水平高,有的善于管理,有的擅于外交,各有所能。适时适度地选拔人才,提升一些有能力的人,不仅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还可以利用这些被提升的下属,借以了解其他下属的思想状况,还据此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属的工作。
在下属包括亲属之中选拔人才,加以提升,并不是胡乱的选拔、胡乱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有所根据的基础上。首要的一条,被选拔、提升的人必须是德才兼备,令其他下属所信服的。而自己亲近的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如确是可造之才,就大胆给他空间让他翱翔,并不刻意忌讳别人议论,这种举贤不避亲的管理之道是李嘉诚基业延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