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了解社交的基本要求
理解社交的黄金法则
掌握打招呼的常用技巧
技能目标
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招呼语言
“情景导入”
有个先生为一位外国友人订做生日蛋糕。他来到一家酒店的餐厅,对服务员小姐说:“小姐,您好,我要为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订一个生日蛋糕,同时打一张贺卡,您看可以吗?”服务员小姐接过订单一看,忙说:“对不起,请问先生,您的朋友是小姐还是太太?”这位先生也不知道他的外国朋友结婚没有,因为他从来没有打听过,他为难地抓了抓后脑勺想想说:“小姐?太太?不年轻了,就算太太吧。”生日蛋糕做好后,服务员小姐按地址到酒店客房送生日蛋糕。敲门后,一女子开了门。服务员小姐礼貌地说:“请问,您是怀特太太吗?”女子愣了愣,不高兴地说:“错了!”服务员小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抬头看看门牌号,再回去打电话问那位先生,房间号码没错。她再次敲开门后对房主说:“没错,怀特太太,这是您的蛋糕。”那女子大声说:“告诉你错了,这里只有怀特小姐,没有怀特太太。”啪一声,门被大力关上,蛋糕掉在地上摔得一团糟。
“问题讨论”
1.导致这个故事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称呼怀特女士才比较好?分小组演示。
“理论知识”
社交就是社会交往,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和相互作用。换言之,社交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活动。现实生活中,社交的方式、种类丰富多彩。根据交往的规模,社交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个体与个体的社交、个体与群体的社交、群体与群体的社交。另外,根据交往所使用的不同信息传递方式,又可将社交分为口头交往、书面交往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
一、社交语言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社交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社交目的和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交谈的内容和方式。谈话时思路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啰唆。
(2)善于聆听,学会幽默。首先,社交中,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要全神贯注,不可东张西望,也不可挑剔别人无关痛痒之处,更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如果要补充意见或者发表见解,则要等别人说完话后再进行。其次,幽默能使谈话气氛轻松、活跃,幽默的语言能为社交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幽默的人打交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社交中有必要懂点幽默。
(3)讲究用语,彬彬有礼。文雅用语是一个人良好的学识教养的体现。在文明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用语尤为重要。对于这个要求,一是要尽量使用敬语。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就要常用敬语,如“您”与“你”、“先生”与“喂”、“小朋友”与“小孩”,虽然称呼的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二是多用商量的口吻,少用命令的语气和语调。如“请帮我跑一趟银行好吗”与“你替我跑一趟银行”、“请让一下”与“让开”的口吻就大相径庭;再如“去叫老师”和“去请老师”,这一“请”一“叫”,就能区分出一个人的礼仪与教养。
(4)掌握分寸,措施得当。一是要有角色意识。说话时要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从不分、没大没小,都是不礼貌的。二是要顾及他人。首先要考虑听众是否听得懂,要尽量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其次要顾及他人的情感,将心比心,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再次要注意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较低或有自卑感的人。三是要考虑措辞。措辞既不能过分热情,又不能冷漠无情;既不能过于随便,又要使交往气氛轻松活泼。在商务活动中,说话还应委婉客气,不宜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二、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据说在西方商界,几千年来流传着一条“黄金法则”。这条法则威力无边,遵循它就可以登上成功的顶峰,违背它则会陷入失败的低谷,因此其被称为人类行为的伟大法则。该法则的内容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位美国学者还为之加了注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个“人类行为的伟大法则”,其实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它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相尊重。人和人之间应当保持平等的关系,无论对别人说话还是聆听别人说话,都要注意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五期于梁(注: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虽然有点迂,但他坚守信用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后来,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也用了“尾生抱柱”这个典故,云:“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2)言而有信。内心真诚,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从“信”这个汉字的构造来看,也可透辟出“人言可信”的意味。与人交往,守时也是守信的一种表现。
(3)同气相求。与人相处,尤其是与不相识、刚相识的人相处,要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相似点,找到沟通的桥梁。有这样一句格言:“爱读同样书籍的人,结交速度最快,友谊也最巩固。”结交速度最快、友谊也最巩固的原因,正是他们有较多的相似点。
萧伯纳说得好:“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4)取长补短。取长补短即互补。互补是协同的前提,事物之间只有通过互补、协同,才能求得系统整体的同一,才能有结构的稳定性、进程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优化。人与人相处,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双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促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坦诚相待。人与人相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自我袒露精神。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喜欢勇于自我暴露思想性格的人,而对那种老讲自己如何了不起的人、躲躲闪闪伪装自己的人、过于内向且性格太封闭的人则不太喜欢。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应当有隐私权,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必要的自我袒露。这是人际沟通的需要,也是对他人表示信任的一种信号。
(6)相互宽容。宽容,是个人或某个群体对自己力量充满自信心的一种体现,是能化解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视的溶解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在社会上,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无疑是一颗体谅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彼此有一颗相互体谅的心,就像荒漠里有了甘泉。”
三、打招呼的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是十分敏感的。称呼得当,能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相容感,交际就会变得顺利起来。打招呼是开启交谈之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在交际场合中要注意打招呼的技巧。
1.观察对象,视察环境
社交场合对招呼介绍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打招呼的技巧首先是要看对象和当时场合的气氛(包括时代气氛和环境气氛),否则就做不到得体正确。不得体、不正确的称呼轻则影响“第一印象”,重则导致交谈失败,甚至还会酿成悲剧。此外,如何称呼还要看与对方熟悉与否、关系如何,不能随便冠以他人称号。有两种不恰当的称呼,一种是省略不当,即随便省略他人的“姓”,直呼其名,这种称呼在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间或比较熟悉的语境中才可以使用,乱用省略会引起尴尬或误会;另一种是乱叫绰号,这也是不可取的。
2.礼让谦恭,多用褒称
“礼”是温文尔雅的行为表现,“貌”是和蔼谦虚的行为表现。
社交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为人处世礼貌先行,称呼别人也不例外,这是双方交谈得以顺利进展的第一道关隘;二是除非与被称呼者特别熟悉和亲近,一般跟陌生人打招呼,忌用“嗨、哎、喂、嘿”等招呼语;三是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令人不愉快,甚至发生口角或者闹出笑话。
3.随俗寒暄,区分职业
称呼有其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各地方言不同,自然也就有了方言称呼的地区文化差异性。例如,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承德避暑山庄出来后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蛋的农家姑娘。其中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声:“小师傅!”那姑娘没有应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了一次,这下可激怒了那位姑娘,她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感到十分惊讶。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么愿意听到自己被如此称呼呢?二是中西方在称呼上存在差异。如在西方,小孩子往往直呼长辈的名字,而这在我们中国人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如果不了解称呼的地域性而盲目使用,往往会造成误会,使人反感。
再有,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比如应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对教师称“老师、教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称呼其职务,如“主任、处长”等;对军人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如果不知道对方是什么职业或职务的,宜用“泛称”,如“先生、小姐、同志”等。
4.记住姓名,有助交往
遇见熟人,对他的名字如能脱口而出,就会显得自然亲切;如果叫不出人家的名字则会自觉语塞,交往的大门就不容易打开。所以,记住姓名,会使对方产生愉悦甚至感动之情,有利交往。例如,有一位师范毕业生到某中学实习,在短短一个月的共同生活中,他和学生相处得很好。在实习结束的欢送会上,他没有讲故事,而是含着泪花一口气背诵出了全班48位同学的名字!当时同学们又惊讶,又激动,一个劲儿地鼓掌。在任教的老师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任教时间最短的一个,然而他却给同学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后来,这个班上的一位同学也当了教师,并且每年都当班主任,他也学着那位实习老师的做法,新学年接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这办法果然很灵,不出一个星期就和全班同学建立了感情,随后的工作便开展得十分顺利。十多年后,仍然有许多当年的学生和他保持着联系。
另外,第一次接触陌生人,应当询问“您贵姓?”“怎样称呼您?”然后尽可能在不十分熟悉之前就记住对方的名字,使他人产生备受重视的感觉。
四、常用招呼语言种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在任何场合与人见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对于称呼,古人十分讲究,许多著述都对此探幽入微,今人更是重视,公共礼仪中也是再三强调。因为有时社交中称呼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世人。社交中的称呼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交际双方对对方关系的认定,也可作为交谈的起始语。常用的招呼语言一般有以下三种:
1.称呼式
称呼式用语,是随着说话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而变化的招呼语,比较典型的有尊称和泛称。
(1)尊称。尊称是指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常用的有:
①人称敬称。通常有“您”、“老”(王老、李老等)、“贵”(贵姓、贵公司等)、“君”等,表明说话人的谦恭和客气。
②亲属敬称。对非亲属的交际对方称以亲属称谓,常用于非正式场合,如“叔叔”、“阿姨”、“大妈”、“大爷”等。对父母的同事、朋友,即使岁数和自己相差无几,也要用长一辈的称呼以示尊重。
③职业、职务敬称。无论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人们都倾向于使用职业、职务敬称以示尊重,如“医生”、“老师”、“董事长”、“处长”等,或者在前面冠之以姓。
(2)泛称。泛称是一种不区分对方的职务、职业等而广泛使用的一种称呼,常用的有:
①通称。如“师傅”、“先生”、“小姐”等。在校学生间互称“同学”,士兵间互称“战友”,这类称呼都是既严肃又有礼貌的。
②姓称。即以姓相称,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如用“老张”、“老刘”等在非正式场合称呼比较熟悉的同辈人;用“小李”、“小王”等称呼小字辈以示随和亲切。
前面提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是十分敏感的。称呼得当,交往就会变得顺利起来。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说话的场合经常变化,因此使用称呼时尤其要注意:第一,称呼要看场合。例如,客户经理是一位姓徐的女士,在正式场合谈生意时适合称对方为“徐经理”,而在非正式场合,如邀请其跳舞时则称其为“徐小姐”为佳。第二,要杜绝粗鄙的贬称,而应使用礼貌的褒称。一般情况下应慎用“的”字结构式称呼语。如交警在疏通道路时喊:“那个穿红色衣服的,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里的称呼用了一个“的”字结构,通常这种结构的称呼让人感到被轻视、不受尊重。因此,可以用偏正结构的称呼来替代:“那位穿红衣服的先生,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样就可以避免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
2.寒暄式
寒暄者,应酬之语也。寒暄是人们在社交之始,以天气冷暖、生活琐事及相互问候等为内容的应酬话,目的在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沟通感情,创造出和谐的交谈氛围。常见的寒暄方式有:
(1)问候型。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约定俗成性及风俗性,一般是“您(你)好!”“早上好!”等大多数场合下会使用的招呼语,还有的是较有“中国特色”的问候语,如“吃了吗?”“上哪儿去啊?”“好久不见了,还好吧?”等。阿拉伯人见面时还会问候:“牲口好吗?”这些话貌似是询问,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情况,仅仅只是问话人向对方表达友好、关切而已。
(2)攀认型。在社交场合初次见面时,留心观察交际对象,如发现双方有“同宗、同乡、同感、同识”等“亲”、“友”关系,往往能立即转化为建交往来、发展友谊的契机。如“太好了,我丈夫也是××(地)人,咱们还算是老乡呢!”“我也曾在贵校培训过,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啊!”“咱俩同姓,500年前还是一家人呢!”等。
(3)敬慕型。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也是社交中热情有礼的表现。例如:“您的大作在××方面很有见地,让我受益匪浅!”“张经理,久仰您的大名,今日相识,倍感荣幸!”
(4)趣说型。社交伊始,为了活跃气氛,消除紧张情绪,还可借某一话题发挥,联想成趣,融洽感情。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老师卢荻第一次来到毛主席身边为他读书时,一见面毛主席就问:“你大概喜欢秋天吧?”“你为什么叫卢荻呢?”“会背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接着主席就熟练地背诵起《西塞山怀古》来,其中“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卢荻秋”这一诗句含有卢荻姓名,吟诵至此,读书的宽松氛围一下子就形成了。
交际心理学认为,寒暄应酬能产生认同感,体现了人的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在情感的推动下逐步升华,从而使双方关系进入水乳交融的佳境,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但无论哪种寒暄,都不可赘言不止,更不可使用“查户口”式的问候或胡乱吹捧的阿谀之词,那样会令人厌烦。
3.体语式
体语式,指的是单独使用面部表情或身体姿势等作为招呼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微笑和点头。如在匆忙办事时,可与相熟者微笑点头致意以示问候;与交往不深者甚至只有一面之交者碰面时,礼貌地点头致意也会给人以友好的感觉。另外,在人多、距离较远而双方视线又相对不宜大声招呼时,也可用微笑点头或挥手示意的方式;双方关系疏远或冷淡时,也常用此方式。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招呼方式外,在称呼他人时,还要注意不要乱用可能引起误会的称呼,不能使用低级庸俗的称呼,不能使用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不能随便称呼别人的小名乃至绰号等。
“案例回应”
案例情景故事的结局,就是因为错误的称呼造成的。在西方,女性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如果称呼不妥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快,往往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实战训练”
1.之前互不相识的几个大学生在一个偏僻的小火车站等车,火车因故晚点两个多小时,为了打发时间,他们闲聊起来。请模拟他们开始打招呼的情景。
2.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报到日来了,小张最早进入本专业的学生宿舍。后来,小王及其母亲,小陈,小李及其父亲先后来到宿舍,请模拟他们打招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