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掌握立论的常用技巧
技能目标
会灵活运用常用立论技巧进行论辩
“情景导入”
迂回曲折打官司——林肯为烈士遗孀作辩护
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经过。这位老妇人原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来维持晚年生活。前不久,出纳员要她先交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竟高达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敲诈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听完老妇人的倾诉后,怒不可遏,他安慰老人,答应一定帮助她打这个没有实物证据的官司(因为那个出纳员是用口头勒索的)。法庭开庭后,因证据不足,被告矢口否认原告的指控,情况显然不妙。轮到林肯发言时,几百双眼睛盯着他,看他有无办法扭转局势。林肯没有陈述案情和老人的不幸,而是先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中,他两眼噙满泪花,用真挚的感情述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的苦难,述说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突然间,他情绪开始激动,言词夹枪带剑,直指那位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们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夫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牺牲了一切,却变得贫困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一个设问,戛然而止,在场的人眼圈泛红,为老夫人泣下一掬同情之泪;有的甚至跺脚捶胸,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问题讨论”
上述案例中,林肯的辩词巧妙之处在哪?用了什么技巧?
“理论知识”
辩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梯。辩论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立论,反驳就会显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而且,如果自己的立论不稳,辩论中自然会被对方攻击得千疮百孔,招架不住,更谈不上攻击对方了。可见,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立论技巧:
一、分析辩题,立论严密
论辩双方必须认真分析辩题,找出论辩双方的焦点,进行周密的准备,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立论思路,就能构建起严密的攻防体系。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第一,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第二,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在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公路交通的拥挤情况,致使轿车的私人消费会成为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一一对此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论辩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避实就虚,绕道而行
避实就虚,绕道而行,就是根据辩题从另一个角度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藏在后,不受对方的直接攻击。“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活用就在于此。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甚难辩解,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有悖常理,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辩论中,他们的立论是: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而绝不单纯是医学问题;然后提出艾滋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需要依靠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医学、教育等多种力量来综合治理,医学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这样立论,就把原来的辩题中对立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巧妙地统一到一个外延更加宽泛的社会问题之中,使己方的立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显得无懈可击,他们的周旋余地便极大地扩展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只能大大地弱化。
三、避免定性,留有余地
在立论(辩护)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即给概念下定义,通过定性明确我方基本观点,澄清我方基本立场。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辩论中热衷于对每一个概念都赋予定性表达,很可能因此给对方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突破口;而且,把辩题和概念交代得太清楚了,辩论中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因此,有时候要避免定性,留有余地。比如“温饱”这个概念,如果把它定义为“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无衣食之困”的状态,那么对方马上就可以追问:“你的‘社会’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问:“你的‘大部分人’的含义是什么?是人口的60%、70%还是80%?”对这些问题,如果你继续回答,就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从而完全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因此,在解释概念时,既要表露出一些东西,又必须隐藏某些信息,即采用描述的方法来搪塞。所谓“描述”,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质含义,只是从现象上对概念进行描述,甚至是同义反复的描述。如对“什么是温饱”的问题,复旦大学队是这样回答的:“温饱,就是饱食暖衣。”这个回答实际上是同义反复,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但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已清楚地阐释了这个概念,而对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实施攻击。这样,在后面的辩论过程中,当复旦大学队对“温饱”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补充和说明时,他们就显得比较灵活、自由,不至于被对方抓住什么矛盾的漏洞。
总的来说,在辩论中要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从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进行判断并抓住己方观点中根本性的东西来施行攻击。
“案例回应”
“情景导入”中,林肯为烈士遗孀所作的这段辩护词,没有罗列有关出纳员勒索老夫人的证据,也没有纠缠在案情的枝节问题上,而是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人民所经历的深重苦难和独立战争中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历尽磨难的史实,叩开人们的心扉。最后,以强烈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士的牺牲与遗孀的孤苦、美丽的少女与无助的老妪这种不忍熟睹的现状,极大地震撼了听众的心灵。不仅博得了人们的同情,还赢得了辩护的胜利——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实战训练”
以“金钱是万能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为正反方的辩题,分组讨论如何进行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