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一头牵着农村,一头通达城市,小城镇是城镇化道路上的中转站。
它又像蓄水池,蓄积着农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水深水浅全赖于市场的能量。
虾子之所以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先进典型,在于辣椒市场,在于市场为辣椒产业提供了载体。2000年辣椒成交量3500万公斤,交易额突破2亿元,围绕市场带动的加工、打包、运输、装卸、饮食等二、三产业,成了虾子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个西南最大的辣椒市场常住着四川、河南、内蒙古的辣椒商100余人,通过“辣椒城”这个市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流向印度、缅甸、俄罗斯等国家。
倘若离开了小城镇中的市场这个蓄水池,虾子的辣椒产业,会钵满盆满吗?
小城镇兴起市场,市场带活城乡流通。
遵义县的小城镇建立了20多个专业市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舟的花椒市场、高坪的蔬菜市场、鸭溪的大牲畜市场、三合的水产市场,撑起黔北大县商品繁荣的半壁河山,市场无疑是坚实的支撑点。
务川丰乐的中药材市场为当地丰富的黄柏、杜仲等中药材提供了产业加工、销售服务。
凤冈最大的土溪牲畜市场带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客商在那里交易。
赤水市的复兴镇引资500万元建起了四家私营企业和市场,镇政府平均每年从中获得财政税收30多万元。
头戴“全省‘双百’试点镇”、“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遵义明星镇”的正安县安场镇,投资800万元建起占地53亩、高标准摊位246个的经贸小区,兴一串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习水县的土城、官店、永安、马临建起乡镇农贸市场,活跃了区域经济。
新舟镇完善了水厂、通讯、道路配套设施后,忘不了在城中建起东西南北四个停车场,花椒、粮食、蛋禽、木材、生资、牲畜、家具、百货等市场,兴旺了当地经济流通,卖米的,卖肉的,一一划行规市。
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之间的相互交换,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靠市场这个魔方作推动力。
一脚踏三省(河南、湖北、陕西)的紫荆关镇,原是豫西南区域一个封闭落后的山边镇,近几年来,与勋县白浪镇、商南白浪镇协作,以“一脚踏三省”的白浪街为中心,联合创办经济协作区,共搭商品经济大舞台,建起了数十个大市场,每年3月18日和四月初八,均在紫荆关镇举办豫、鄂、陕毗邻地区商交会,形成了有名的“金三角”。
离开了市场,商贸的繁荣又从何谈起。
如果说虾子、新舟、安场、琊川、洋川、永兴、茅台等这些市场的名声由来已久,那么,余庆县小城镇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白泥菜市场、松烟蛋禽市场、龙溪工业品市场,无疑是众星捧月的新亮点。
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市场锻炼了一大批闯荡市场,把握商机的农民,在通往城镇化的道路上,他们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们打破观念,去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看不见的无形市场反推着这些有形的市场,催化着小城镇未来的光明和希望。
不过,以市为场、以路为市的“马路市场”带来的是路不畅、市不旺。
湄潭县黄家坝镇的堵车现象让过往客人伤透了头,红花岗区新蒲镇的路边市场常搅得一锅粥。遵义县鸭溪镇以前以路为市,一度市场萎缩,经济萎缩,形象萎缩,建起市场划行就市后,生意又兴旺了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的一个印象是,许多地方不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消费水平,一哄而起修建了大排大排的门面,掀起了“门面热”,排场虽大人气不旺,生意反而冷淡。新舟镇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一间门面一年连500块钱都租不出去。一些正在狂炒“门面热”的地方是否也该降降温呢?
小城镇是一个综合载体,城镇建设不能只是几条路、几栋房、几盏灯就是好集镇,最终要看它的功能作用。其中,市场这个要素是首先要考虑的。
(原载2001年12月21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