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行为看我市产业化经营的三大软肋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奔向小康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外市场咄咄逼人的态势以及我们的传统农业日渐虚弱的境况,苦苦寻找路径与方向成了各级政府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弄不清实质与本质,不理解市场经济的内在律动,沉醉于表象及无所适从的心态,暴露了不少地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越位、错位、虚位三大软肋,这种潜伏着的风险与危险必将带来发展的滞后与盲从。
先说越位现象。记者在我市的一些县市采访中发现,前前后后两三年里,各县均制定了各自的产业化载体、目标以及政府行为措施等等,这些东西或无法找到具体的培育发展方法,或制定的规划遥不可及。畜牧产业、竹业、药业,这三大产业虽然有所起色,但各县自己搞的那一套,未来的市场如何,农民的选择参与程度如何等等都未可知。为了搞产业化,这种过度推动的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强行要求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建立帮扶关系,直接决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人事事务等犯忌现象。“心急吃不了热糍粑”,急于求成,不根据当地资源情况,更不分析市场情况,人为地改变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我市不少地方存在。
针对这种现象,记者向市里一位农业专家求证,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其内在规律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变化动力,另一方面还应更多的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越位现象往往“好心办不了好事”。
再说错位现象。由于心切,不该做的事去做,不该管的事去管。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征地时忽视了农民的利益,为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向龙头加压,忽视企业权益的现象有之;为扶持龙头不讲条件地从能源、原材料上给予优惠,忽视并违背了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者有之。据一位专事政策研究的人士介绍,迄今而言,我市一批靠政策和国家资金扶持的龙头企业在这些年的税收贡献上并不显著,减税幅度过大,所减税种偏多,影响下一级政府运行的不良现象至今仍在蔓延。一些地方把政府扶持龙头搞成了政府投资,一些龙头拼命地钻政策空子,套取国家产业化资金,而一些真正有潜力的产业龙头得不到支持,“凭关系”虚肿起来的这些龙头往往给人“山回路转不见君”的味道,该扶的不扶,不该扶的却扶,这种错位不仅让一些能够带动贫困山区经济起飞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无力启动,还会带来产业化行业间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分工要清楚,摆正自己的位置,减少错位行为,恐怕是不少干部该多加思考的问题。
最后说虚位现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喊口号倾向仍然不少。记者在不少场合听有关汇报发言,不少官员谈得过多的是未来的设想和奋斗目标,较少涉及眼下应着力经营的思路和措施,说的是老套路,工作内容也无非是常抓的常规农业之类。这种普遍现象可以让人看到一些地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认识、力度、服务不到位。两年前大搞结构调整、大搞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发文件、制定实施意见、大讨论轰轰烈烈,一阵喧嚣之后,近年来似乎淡化了下来,这种一哄而起的方式方法并未真正把上级的政策落到实处。不可忽视的另一种现象是,一些县份和镇乡缺乏适宜本乡本土资源的产业发展规划,这种缺乏有效控制和长远规划的做法也无异于空洞的口号。
记者在采访中常听见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慨叹龙头难找难培育,或者一味的光看基地规模,对产业化的艰难过程缺乏信心,长期的“政绩观”导致人们不愿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市场、信息、标准化、质检等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执政为民”是当今的一大要务。农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政府行为如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如何让相关的职能部门发挥协调作用,如何发挥监督服务作用,摆正位置,去引导,去营造宽松环境,去建立良性投资机制,去帮助引进科技成果,去推进流通体系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真正为企业着想,为农民着想,这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的。
(原载2003年10月13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皇室”贡品→本地贱卖→百家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