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细如丝,色白如银,中空味咸,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绥阳手工银丝面(又称空心面)堪称国内一绝。
据载,绥阳银丝面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人称“贡面”。多年来,以祖传工艺和配方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的这项名特优产品总在绥阳县城郊保林村一带徘徊,l00余家农户年产量银丝面不过3万公斤,产业不仅没做大反有退减趋势。
绥阳空心面因其内在品质尤其口感占优,能与福州线面、山西拉面媲美,但同样是手工作业的产品,人家的东西从本地域走向了全国,而绥阳的空心面空守其名。绥阳人能制作拥有72道精细流程工序的产品,闯过72道难关,为什么却通不了市场这一关呢?
好东西并不一定有好市场,原因在哪?保林村原老支书张发友说起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一个贵阳老板慕名而来,一口气要买5000斤空心面,可没有人牵头凑数,那笔生意白白丢掉了。市场意识的缺乏和规模产量意识不强阻碍了产业的壮大,以致于绥阳的空心面只能在邻近县份的市场零卖和作为礼品送人。实际上,极具深度开发价值,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绥阳空心面适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和绿色健康消费趋势,正被外面的市场青睐。业内一位跑市场的人士称,前不久,山西埠阳市一家名特优食品的配送中心要一个车皮近600吨的空心面,回来联系收购,生产量远远不够,也只得作罢。
多年积淀发展的一块品牌,一项产业,也只是那100余号人家生产之余挣零用钱找贴补的手上玩意,分散,零星,一家一户,我行我素。最初的时候,空心面没有包装,就是十年前也是如此,卖出的价格与普通的机器面差不多,可花出的工夫不知要多多少倍。近年来,一些人家印起牌子,什么“张师傅”、“双喜旺”、“绥阳”、“玉龙”、“卧龙”、“诗乡”、“巧组”等等多如牛毛,几乎一家一个,没有注册,极不规范。
有关人士称,特产是礼品,礼品是特产。绥阳空心面近些年来名气上升还在于当地人将它作为礼品送客人而送出了名气。这为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开辟了市场空间,于是乎,一些打着各种名号的小厂家小作坊从农户手中廉价收购。换上包装后以漂亮的“外衣”高价售出赚回了高利润回报。一位从事此类产品的企业老总语出惊人:绥阳空心面是一座“富矿”,关键是量小、品牌杂。他认为:空心面是名特优产品,不能老是拿它来与普通市场的那些面比,要比就提升附加值,市场定位还要瞄准那些高消费阶层,换句话说,当年空心面是贡品,而今也不能太掉价。
拨动市场之弦,一群弄潮的青年想到了这项产业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一批批包装上市的空心面闯进大市场跃跃欲试,做面的人不卖面,卖面的人不做面。在他们的盘弄下,空心面走进了辽宁、上海、深圳、广州、四川、重庆都市里的大小超市,l斤在当地仅售两三元的空心面身价涨高到七八元,这是市场的诱惑力提醒了人们。继去年保林一带的100余家作坊生产的空心面以“公司十农户”的模式组织起来统一收购集中包装出售之后,今年当地政府引进了企业建立新村,采取统一的生产工艺,相互联手,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特色产品加工,仅一期投建的50户新村农民生产规模可达12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据了解,三五年的规模运作,绥阳空心面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尽管前面的路还很长,可毕竟,昔日只可进皇室的贡品,从当地的贱卖、到礼品、到转为市场化进军大都市超市的一项产业开启了新的一页。
(原载2003年11月14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