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种茶加工茶卖茶全包全揽赚钱不多现在:卖茶青搞加工走营销各干各效益高对于湄潭县核桃坝村的村民何飘来说,进入三月以来的这些天,他非常的忙。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在茶园里采茶,而是坐在县城的西南茶城的经销部通过电话等信息手段把收购的新茶外销到省外的大都市。
过去,种茶,采茶,加工茶,卖茶,他样样都干,一年下来无非三四万元的毛收入。两年前,他将自家的24亩茶园转包给正安人经营,自己则从种茶、加工茶到卖茶“麻子打哈欠全盘动”转入干上专事营销茶叶这一行当,去年纯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在有名的茶乡湄潭核桃坝村,一种新的趋势和现象在出现,茶农们走上了越来越细的分工分业之路:过去,农民家家有茶园,家家搞加工,家家都卖茶,从种茶到采茶到加工茶再到卖茶,干的是所谓的“一条龙”;可现在不同了,茶农们从“一条龙”中分离出来,种茶的,加工茶的,营销茶的,细化分工,各干各的。普通的茶农种茶卖茶青,外有市场又有一定实力的就搞加工,实力较强的就到外面从事专业营销。这些细化出来的分工分业带来一个明显现象是,过去的那种方式全包全揽赚钱费力,现在可是效益倍增。
何崇庆是核桃坝村的一位普通茶农,在村里的黎家湾种有13亩茶,苦心经营了多年,每亩卖茶青两千块钱左右,一年收入马马虎虎。近年来,他发现搞加工比经营茶园好赚钱,于是将茶园以每亩450元租给他人种植,自己则专心收茶青搞加工,一年加工半成品茶4万斤左右,平均每斤加工费2块钱左右,一年下来的收入大大超过了过去的收入。同村以过去园,茶亩8有,家农茶的松任叫位的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一年下来无非才两万块钱的收入,现在不同了,他专门收茶青卖,去年收茶青3万斤,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村民宋子村从事茶叶营销,专门经销高档茶,并通过建立网络和注重产品包装和品牌的宣传,产品直接进入安徽、福建等地,而今开了公司每年赚钱就更多了。
过去,核桃坝是“家家农工商”,一家一户都种茶都加工茶都卖茶,村民们既当农民又当工人还当商人。村支书陈廷明说,这种情况带来了多种不利的因素:“种、加、卖”一路拖,顾了田间管理顾不了市场销售,去卖茶叶又想到坡上的茶青要采摘,茶青采不赢,加工赶时间,加上劳力不够,忙了这头又要忙那头,心里直打慌。每家每户都搞加工造成茶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七包八包的到西南茶城去,耽搁时间不说,费力不说,还往往遭遇收茶叶的老板砍价。
多年的磨合带来了村民们市场意识的觉醒,让村民们触摸并尝到分工分业的甜头。随着通村公路的便捷和村里茶青的建成,这种变化越加明显了。记者在黄昏来临的茶青市场看到,卖茶青的,收茶青的,非常热闹。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个农民妇女提着刚采下的茶青围绕市场到处转,哪个老板收购价高些她就卖给谁。一个叫金力的村民正在忙着付钱,他告诉记者,他一年要收2万多斤茶青转而加工,收入不错。他还说,有了交易市场,卖茶青的方便,收茶青的也方便,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大家都有一个公平的平台,不像过去,卖的难卖,收的也难收。一个正在卖茶青的村民说,如果成批量的拉去卖,人家老板每斤多几角钱也愿意收。
让人更加惊喜的是,迈过多年艰难的市场这道门坎,市场大餐熏陶并激活了核桃坝人坚定走分工分业的产业化之路,村里的加工户从过去的几百家炒茶坊自然淘汰到现在只有22家相对规模的加工大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村里7家加工大户联合融资100多万元成立的“贵州湄潭核桃坝四品君茶叶经纪有限公司”已将于近期开业,他们直破过去的上不了档次的“多而杂”,将通过规模生产加工直面市场,并通过影响和带动,吸引更多的茶农参与其中,强壮“筋骨”抱团叫板市场。
随着分工分业的细化,村民们的种茶效益正呈现出向上攀升的喜人景象。核桃坝村现有801户人家,5540亩茶园,户均7亩茶,人均1.7亩茶,全村年产茶青170万斤以上,今年将有望超过200万斤。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10元,村民来自茶叶这项产业的收入占了他们整个收入的八成,眼见时下茶叶市场上涨的趋势,今年将是一个收益的好年头。同时,分工分业带来了农民吃“茶饭”的多元化。据统计,到目前村里已有40多户村民进城开门面或开茶楼,以核桃坝为核心并向全县辐射的茶叶营销队伍达500人,8万余人经营着茶产业。
记者感言:就茶叶产业而言,种茶—采茶—卖茶青—加工—包装—品牌——营销,这是一个相互焊接的产业链。过去,每家每户的核桃坝人样样都在搞,结果样样都没有搞好,效益自然就不佳了。现在,他们从中分离出来,专心做好某一块,赚的钱反而比以前多了。尽管他们的分工分业还有很长的种要走,但这种可贵的现象就如冒出土的“新芽”,只要加以培育就会茁壮成长。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观念的改变比产业建设的力量更强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化”起来,必须做好分工分业这篇文章,忽略了某一环,都有可能出现败笔。
(原载2007年10月5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