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葡萄“烂市”的阴影尚未挥去,梨、柑桔等本地“大路货”水果又陆续登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已悄然来临,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烽烟再起。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这句话同样也印证了市场的规律。
记者在碧云路临街的小巷里随意调查了挑着水果零卖的小商贩与农民,一字儿摆开的水果形成阵势,问了一下几种水果的价格:核桃5元1斤,即将罢市的葡萄喊价每斤1.5元,开始上市的梨每斤1.5元,少量的桔柑也上市了,价格2元1斤。
继“卖粮难”之后,近些年来“卖果难”的现象亦迅速地席卷了不少的果农。
个中原由仍然归到市场这根线上:引导和影响诸如水果这样的农产品的指挥棒还是跑不出市场这个“手掌心”。
无论从国内的大市场,还是从本地的区域市场观察,姑且不说市场的供过于求,像梨、柑桔这类的水果在本地市场的纵向比较中,明显因产量逐年增大而形成了价格的滑落。
有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产梨、柑桔最多的国家之一,遵义本地的这类水果也明显占据所产水果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路货”之外的水果产量较少且品种结构单一,适合不同需要的不同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则更显得少。
农民“卖果难”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农民遭遇市场挑战的现实却又是不得不让人去思考的话题。消费者对水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果实内在质量好,还要求外观好看,甚而至于要求水果无污染。据业内人士介绍,“大路货”的很多水果产品优质率不高,或因施肥,或因干旱,或因品种老化使其果实风味淡化,加之普遍存在果农素质低、栽培技术落后、施药不当等现象,产品缺乏竞争力,卖不出好价钱,这样的状况出现“果贱伤农”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了解,外地水果很注重保鲜和包装技术,通过延后等手段延长水果保藏时间,做到“物以稀为贵”,适应消费者而捏准市场。
如果说水果集中上市时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而横向比较之中就暴露出了本地水果“重产不重卖”的普遍通病:大多数农民往往只在本地区内封闭经营,不仅不了解市场的供求及其变化,而且还缺乏“闯滩”的市场意识,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找销路,忘掉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律,任由市场“宰割”的苦涩滋味得自己吞下。
当前上市的柑桔2元1斤的价格说明了什么?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下,农民学会卖水果先得了解市场找准销路,这比仅种好水果显得更重要。眼下,“大路货”的梨或柑桔上市的旺季将要来临,如何面对和进入市场,该是农民和我们的指导者们作好“应战”准备的时节。稍纵即逝错过商机,同样是1斤的柑桔或许就只卖到两三角钱呢。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市场,只会眷顾那些懂得“尊重”它的人。
(原载2003年8月29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