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葡萄入市高峰期接近尾声,我市本地的葡萄就要罢市了。种葡萄的农民普遍反映:今年葡萄市场“烂市”,收益差甚至亏本。年年有人吃葡萄,也就年年需要种葡萄、卖葡萄。言外之意在于,像葡萄这样的大众化水果有着永远的市场。最近,记者对我市两个有名的葡萄村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的观念影响不同的市场效果,谁拥有“优、特”,谁就拥有市场。
这两个村一个是遵义县团泽镇七一村,一个是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一南一北两个村都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走得比较快的村,比众多的村捷足先登之后,它们便遭遇了新的观念与市场的考验。
团泽镇的葡萄以七一村为主,早在10年前就开始引种,那一带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800多户人家多年靠种葡萄为生且以此脱贫致富。可近年尤其是今年夏季,七一村的葡萄卖得一塌糊涂,批发价打给贩子每斤仅在3角钱到4角钱。
种植大户何家明一脸垂头丧气地说,今年亏惨了,一亩田地的葡萄按两三千斤计算,除去成本和人工工资,好一点的人家获得的收益无非与种水稻、包谷持平,管理差点的就亏得多了。
何家明说,七一村的葡萄上市时间比不过重庆、云南,但在遵义上市却算早的,比较之下,优势不在前不在后。问题出在哪里?透过与何的摆谈,记者发现,在当今市场千呼万唤“名、特、优”品种且外地在不断调整产品内部结构的时候,像七一村这样的“老大户”亦步亦趋不以为然,滞后于市场与信息,跟不上市场的趟。
据何家明介绍,七一村的葡萄多以“白香蕉”品种为主,种了10多年了,迄今没有作过调新,葡萄园还是那样的葡萄园,葡萄树还是那样的葡萄树。
何家明还透露了今年他们的葡萄“烂市”的另一个原因:当地不少种葡萄的农民担心自家的葡萄卖不出去,相互杀价,从早先的一块多钱一路杀将下来导致后期仅三四角钱一斤。混乱的拼比倒落得贩子们高兴。
何家明摇摇头说,为了杀价,大量的葡萄还未成熟就摘进筐里批发给了贩子。
看到葡萄一年不如一年,当地农民又不忍心砍树,想到收益欠佳但又想不出好的点子。
市农业局的一位果蔬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指出:消费需求快,市场要好产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七一村的葡萄只有提质增效才有出路。
同样种葡萄卖葡萄,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远近闻名,当年的结构调整助推着那里的农民快步致富奔小康。
据村里的干部介绍,勤乐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多亩,400多户人家走上了葡萄致富之路。
同样遭遇外来市场的冲击,同样遭遇今年前期雨水过多的自然风险,尽管也遇着量多挤市不起价的尴尬状态,但勤乐村的葡萄今年依然畅销贵阳、遵义、仁怀等城市。据说,勤乐村的葡萄在贵阳的批发市场销得很好,颇有名气。
一位常在勤乐村搞葡萄营销的商贩告诉记者:不怕不好卖,就怕没好货。
勤乐村村民严绍伦种了2亩葡萄,不再是老品种“白香蕉”,而是调整后的“黑蜂”、“金腾”等新的品种,每斤发价在1.2元以上。
而村民宋文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后,改种了本地市场需求量大、种植量又少的“红富士”、“水晶”等葡萄品种,并在前期雨水多的时候用套袋控制雨水,保证了葡萄的内在品质,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价格每斤高达2元甚至3元,相当于其他品种的五至七倍。
两个葡萄村,自然、气候、交通等条件相差无几,几乎在同一时期走上结构调整种葡萄之路。
不同的是农民的观念不一样,得到了不一样的经济效益。
种葡萄如此,种其他水果以及蔬菜、水稻、玉米呢?
(原载2003年8月13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轻视了市场,卖啥都难。水果生产出来之后才想到找市场,无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