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来在采访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常常碰见农民与龙头企业为订单收购扯皮的事情。
细细分析起来,公司加基地,老板与农民的这种订单模式,其间存在的差距常让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利益者扯皮。
有这样一件事:我市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个县的镇乡签订了700亩的莲花白订单。年初,农民高兴,当地政府高兴,公司也为基础的顺利搭建而欣慰。
据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老总讲,双方签订的订单上,明明写了规格、重量、采摘要求。
可没料到,近来公司下乡收菜,双方却因标准产生了争执,差点引发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样的“扯皮订单”并不鲜见。去年在我市东部的一个镇乡,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签订单时,大家一阵高兴,收菜时矛盾就引发了。
据记者对一些“订单蔬菜”的扯皮进行调查分析:暴露于当下农业产业化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农民因不能适应“标准化”而不能顺应市场。
问题的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订单农业,按市场化运作的龙头公司与外面大市场竞争,是按其游戏规则去做的,那就是无论市场需要的白菜、辣椒还是西兰花、胡萝卜等等。长短、轻重、老嫩都有个讲究,随着外面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类似标准化、无害化等等要求将更进一步逼向了像我市这样内陆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加入WTO后,各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已向我们发出了更加强烈的呼唤与警示。
问题的另一方面,千家万户的小农户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就得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可往往,通过龙头公司带进市场的农民以及他们生产的产品,因不对接市场的需要而断裂开来。
公司要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赢得市场,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不强或因技术水平不高,往往导致不能种出合乎标准化的东西来,尽管如上所述有约在先也不能兑现的“订单”。
据了解,不少地方的“订单”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农民种出来的合乎标准化的产品因一时价格好卖向市场,不管之前的订单约定。甚而至于,好菜自家卖,差的销公司。
另据一位长期经营蔬菜的老总述说,“订单”松散形的较多,面积、产量往往有水分,导致了龙头在外面市场的经营捉襟见肘,因量不够造成亏损。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叹言: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有了自种的田土,吃饱了饭,可没有学会适应市场,也不了解市场。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订单农业,最可怕的是农民没有风险意识,缺乏搏击市场、跳进市场漩涡的勇气和信心,也就不能真正走进市场。
据了解,不少地方的订单农业,往往是龙头找上门来的多,农民主动出击的少,连那通过类似于干部联系的第三者的“穿线订单”也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搅得“订单”风雨飘摇,一件本是利民的大好事因而被搁置。
农民怕龙头的“标准化”,龙头怕农民的不“标准化”,双方的希望和梦想常在闪念之间的不到位而成泡沫。
专业人士认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种出市场需要的标准化产品,再也不是危言耸听的事儿,标准化已亦步亦趋向农民逼来。
(原载2003年8月11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七一村,十年品种不换今朝葡萄难卖;勤乐村,品种花样翻新市场价格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