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某地木匠问客人:你需要做什么?要哪种样式?需做多少数量?价格是最便宜的?
本地木匠的问话则是:你要做桌子吗?价格可以讲。
这组对话发人深思:某地木匠什么家俱都可以做,本地木匠只会做某几样。前者学会研究带专业化,后者不会算账难接整趟活路。
这使人想起:农民增收难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农业产业化之路不好走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可是,总有那么些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灿烂。
这个中原因在哪里?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最近,记者下县采访,在凤冈县何坝乡与几位农民大户接触,颇受启发。
何坝村种菜大户杨泽江,靠大棚蔬菜,一家人不种其他作物了,种了6个大棚。仅一个大棚年收入4000元,够一家人生活开支,包括小孩读书的费用。杨说,以前的田上什么都种,总是入不敷出,现在只种菜,上路了,每年可赚存一两万元呢。
碰到养猪大户戴世川,这个年仅28岁的农民头脑精得很。他家共4个人,两个小孩在读书。他说,养猪成了他家收入的全部来源。据了解,戴世川家一年出栏800头猪,每头要纯赚100元,除去两个打工帮忙的工资、饲养成本,一年纯赚6万元。目前,他租了10亩地种草,养猪赚钱干劲足。戴世川总结他的发家致富经验就是:农民要学会算帐。
正是梨子上市的大忙季节,凌云村廖天霜的30亩梨今年又卖上了好行市,据初步估计,他今年可获利2万元。与同村邻寨比起来,他的果园果子结得多,质量又好,自然价钱高些产量高些。这几年,他家以果园为增收渠道,一门心思都忙在修枝、施肥等管理上,一家人都在为果园的发展服务。
迷上“四位一体”的水果大户陈文林一家抛开了稻谷、玉米及其他农作物不种了,专弄10多亩果园,一年收入不菲。他说,以往忙一年,什么都种,什么都没有搞头,大杂烩带来的是增收难。
不难分析出,这些不论种菜、养猪、卖水果的农民,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增收的主导产业,一家人几乎围绕这个产业经营,初步形成了家庭的专业化。
乡党委书记王志旭介绍说,何坝乡有20%的农民家庭走上了以某一种主导产业的家庭专业化之路,这种以户为单位,从传统的大杂烩农业解脱出来,成了当前众多农民增收难中可喜的亮点。
这使人想起:我市不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基地建设上带动难的症结在于,农民不能借此维系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收支消费。换句话说,没有农民的家庭专业化,就没有产业的基地化。
从以上木匠的不同观念到几位大户农民的经营之道,我们或许应该懂得:农民要增收也好,要在产业化的路上跟上趟也罢,关键的是一家一户要学会算帐,学会找准自家增收的主导产业,不能老是在以往那种传统农业的观念上打转。
如何引导农民呢?乡长任廷富深有感触地说,基层干部对农民的指导要找准切入点,指教参与产业化的农民运动员如何打好球投高分,不能光隔靴搔痒空谈经济规律,空谈市场化,不注重细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就是“裁判”多,“运动员”少。
增收难,走产业化不易。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担忧:农民在不懂WTO的规则、不懂产业化的规则下,就坐在了象棋盘上,盲目地直走斜行,长此以往,不满盘皆输才怪。
有关人士呼吁:农民自己要学会找准自家的主导产业之路。
指路者切莫误导农民,切莫空谈不着边际的空套套,如何俯下身去为民谋出路,该是履行“三个代表”的最好表现吧。
(原载2003年8月1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市场呼唤标准化,农民缺乏风险意识,产品难达标准。通向产业的大道上,“订单”不是保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