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三个月,又该是本地柑桔上市的季节了。
绿树成荫,果上枝头。
望着大片的柑子园,遵义县芝麻镇观音寺村的农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昔日的致富果今天成了伤心果,过去的摇钱树现在变成了伤心树。
观音寺村是遵义县芝麻镇西北角一个偏远村,位于赤水河流域河谷地带,适宜种植水果,种植红桔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种植水果的积极性高涨,全村530多户人家种红桔的就有457户。这样一来,观音寺村的红桔种植迅速扩大,连片的面积就达2000多亩,占了村里耕地的2/3,成林的果树约14万株,常年产量超过300万公斤。
据农民夏高卫讲,那时节行情看好,每斤红桔卖到七角钱到一块钱,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有外地的贩子来收购。他家的15亩柑子园,亩产2000多斤,每年可收入2万多元。
果畅其流,当地农民靠种果卖果渐渐脱贫致富,柑桔成为观音寺村的一大经济收入,村里的万元户多了起来,观音寺村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村,农民们喜滋滋地把果园里的果树叫做“摇钱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发生了变化,水果生产的结构悄然更迭。当地农民发现市场上的水果多了,他们的水果渐渐不管钱了,价格下跌到三四角钱一斤,特别是近年来,曾经红极一时的观音寺村的红桔几乎没有了市场。一个农民黯然神伤地说,连五分钱一斤也很难卖出手。
短短五六年时间,观音寺村的红桔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农民的收入明显减少,果农失去了对果树管理的信心,修枝、剪叶、施肥、防病虫害都疏于管理,甚至出现次年三月开花时树上还挂着头年的果子,形成果子不值钱、果树无心管的恶性循环。
全村近年来红桔的产量大幅下降到只有80万斤左右,随之而来的是返贫的现象日趋加剧,出现了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孩子辍学、交不起农业税的景况,到2002年竟成了省二级贫困村。
如今,农民普遍心理上对果园抱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啃腊肉骨头的感觉和认识,他们舍不得把树砍掉,渴望有人把“伤心树”变成“摇钱树”,但又不知路在何方,时时被迷茫和困惑笼罩着。
最近,我市有名的果蔬专家王江在进村调研时指出:就在当年观音寺村大力发展红桔的时候,别的地方已开始了果品结构的调整,省内外柑桔主产区朝着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很多地方将此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扶持原有低产、劣质柑桔园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后,大量优质水果很快占领了市场,而观音寺村的红桔由于未能得到相应的科学技术指导,在树体管理、果实品质更新方面落后,所产出的红桔失去了竞争能力,是导致果不挣钱的主要原因。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教训:除了农民自身观念、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如何站在农民的角度,进行技术、服务、信息的传递,引导他们顺应市场、调整结构不容忽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类似观音寺村果树伤农贱农的现象在我市其他地方并不鲜见,全市的“伤心树”不下于5万亩,如何对这些低产经果林进行改造,有关方面当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结合当前退耕还果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专家王江呼吁,对多年前的低产果园应进行保护。
她还告诫说:现在的退耕还果,种什么要有选择性,不可盲目。不仅要看到现在的市场,眼光还应放远一点,五年后怎么样,八年后怎么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弄清楚,否则,观音寺村现象多年后还会重演。
(原载2003年7月16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农民走增收致富之路,就必须选好、找准家庭发展的主导产业,没有一家一户的家庭专业化就没有产业的基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