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表象的繁荣,冷静地观察近年全市畜牧业的进军态势,会发现存在的问题:畜禽出栏率低,猪牛羊的出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16%和14%;
出栏的牲畜平均产肉量低;
饲料转化率低;肉类结构不合理,猪肉占比大,牛羊占比小;畜牧渔业步子慢。这样的“低”、“小”、“慢”便是我市畜牧产业的“软肋”。市畜牧局一位干部分析说,深究起来主要在于:重种植轻畜牧的思想在部分地方作怪,致使省、市有关畜牧兴省兴市的政策悬在文件上口头上而落实不下去,加上农民“养牛为种田、养殖为过年、养鸡为找盐巴钱”的小农经济观念“锅巴”厚,再好的政策被“盲刺”扎着梗着,不能很好实施。
我市推广三元杂交猪改良已经5年了,可到现在,全市出栏的三元杂交猪不过170万头,仅占生猪出栏数的38%多一点。另一方面,我市肉类占全省30.5%,却是九个地州市中没有正规生猪扩繁场的两个地区之一。再则,牛品改建点不多,技术水平不高。
这些“盲刺”,暴露出我市科技兴牧乃至投入的不足之处。近年,全市养殖大户才过10万户,仅占全市农户的6.68%,且出现连年重复统计上报的怪现象。规模跟不上,市内的十多家猪牛羊肉加工企业普遍“吃不饱”。在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利益连结机制不牢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也是畜牧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全市县及县以下从事畜牧的科技人员不到1200人,他们又要抓畜禽疫病防治,又要忙技术推广,又要抓执法,人手不够,服务不到位。据悉,一些镇乡没有机构,有的地方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调查中发现,各地都有了发展的目标,畅想未来的时候让人信心十足,可具体的作法和具体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畜牧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一个亮点,市里也将其纳入了三大后续支柱产业之一,一些地方的问题,其关键在于缺乏找自己的毛病挑出“盲刺”的勇气。
如何加强领导,不空挂,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诸如兴建圈舍、厂房、池塘等占地、水电政策、多元化投资、建好兽医技术推广网络,加大基层畜牧队伍建设投入问题,从每一个环节做起,从每一个基地村做起,以点带面,向产业发展上不必要的“盲肠炎”、“肠梗阻”开刀,松一松产业的负荷之绑,轻快上阵,在畜牧产业的高速路上快速前进,实在迫切得很。
(原载2003年7月2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一个曾靠种红桔脱贫致富的“万元户村”短短几年间却成了贫困村,守着2000多亩果园的遵义县芝麻镇观音寺村457户农民怎么也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