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自身的投入,农民在生产和走市场的时候,往往缺少“路费”。近些年来,我市的广大农村受惠于各级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沾上了阳光雨露。“小额”牵着农民的手,扶着农民“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贷款难、难贷款是多年来的老现象,没有资金的投入,千家万户的农民苦着脸艰难过日子,放弃了许多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如今,农民久盼的雨露来了,阳光来了,那便是时下深入农村的“小额信贷”。“小额”牵着农民的手,牵出了农民的希望,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桐梓县官仓镇农民付甫文一家四口,1999年前仅靠耕作一亩三分地度日,生活贫困。从2000年起得到信用社贷款支持,每年以4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增长。
道真县中岑村的农民以诚信获得“小额贷款”,烤烟发展迅速,到去年,该村贷款进入高峰期,余额高达70余万元。仁怀市长岗镇新庄、堰塘坎两个信用村,依靠“小额信贷”支持,实施种玉米、烤烧酒、养畜禽、搞沼气“四位一体”,过上了小康生活。习水县隆兴镇顶兴村农民黎世喜,鼎受“小额”阳光的温暖,种植水果上千亩……有了信贷的支持,数不清的农民喜摘丰收之果。凤冈县石径乡的农民通过“小额信贷”找到了路费,外出打工激起了生活的浪花。
据市信用联社的负责人介绍,全市成千上万农民的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承担了90%以上,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勉力支持着农民发展生产乃至生产自救的需求。
另据调查,这家非国字号的金融单位,把机构延伸到每乡每镇,在村村寨寨设立了信贷联络员,为7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市总农户数的48%。拿着“小额信贷”信用卡的农民说,有了卡,贷款方便了,做事不愁了。看着这样的好事,不禁为心系民生的“小额信贷”叫好。有关人士分析说,全市国有金融机构10余家,面对农村,直接挂农字号的国有银行仅两家:农发行和农业银行。可是,这两家银行却没有相关政策向农民发放贷款,农民只能望行兴叹。
在这样的“真空”状态下,“小额信贷”来到了农民身边。但是,作为农民帮手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资金组织渠道不畅通,争取行政企事业单位存款难,政策支持不到位等等。
牵着农民的小额贷款也同样需要政策的扶持,只有多方的帮助才能让这只“手”更有力。
(原载2003年6月30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纵比,有所发展;横比,差距仍在。我市畜牧产业存在“低、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