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累了。
喊疲了。
喊哑了。
一阵喧嚣之后,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冒出一种怪现象:常挂在嘴角边的“结构调整”变得沉寂且开始隐退。
走不出新的路子又回到昔日工作的老思路,或以一种更时髦的词儿淹没了工作中的重心,这无异于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死胡同钻到另一个死胡同。
听不见“结构调整”的声音,在我市各县乡镇不在少数。
重谈迷惘至今且丢失方向的这个老话题,检阅审视时下的农业发展现状,眼睁睁欲罢不能、欲罢万万不能的现象让人心头不安:不少县、乡锁定要做的农业产业,无论基础扎实的地方,还是在做或想做的产业,启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具备条件。
没有资格“化”起来的时候,又该做些什么呢?
那就是为之做准备。
怎么做呢?
走出“整昏了头”的误区,优化我们已成型的传统产业。
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误区又在哪里?
记者在农村采访中调查了解到,我市不少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至少有这几大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调查市场,不去熟悉市场,盲目跟风寻求所谓“新、奇、特”的种养品种,加上缺乏技术和跟踪监督,一阵吆喝之后,垮下去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农民受害不浅。
误区之二:一叶障目,看不见遥远的森林风光,仅凭眼皮底下的一时市场风险去否定某个产业搞不得,调不得,比如对时下相对疲软的蚕桑就是如此。
误区之三: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的现象,也在一些人的脑里作怪。凭着小市场的小信息误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现象的弊端在于不了解大市场大流通,人家已经有了的,或者市场根本不缺的,却盲目大规模去引种,其带来的后果非常可怕。
误区之四:政府的决策是以财政税收为出发点,不是以农民增收奔小康为出发点,且在很多地方占着很重的主导地位。政府考虑太多的是税收,而不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最大的误区。
采访中,记者与从事基层农村工作的朋友摆谈,从中受到这样的启迪:我们已有的传统产业,粮、油、猪、蚕等等,多年形成的规模、市场、技术、习惯,不可能在一时间铲除,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曾经是优势的东西不具优势了。
调,是必须的。
但是,调,也不能盲目。
比如生猪,这项产业够传统的了。调整,不是说不叫农民养猪了。
怎样改造这项产业呢,优化是良方。农民养的猪肥肉多,市场之路不好走,就得搞品改,搞无害化,在饲料、缩短饲养期上,在龙头加工上下工夫。
粮和油也是传统的产业,这项产业调的重心要放在市场需求的好品种上,要引导农民掌握新的技术比如农药的使用等等。
一个乡镇党委书记打了个比方:包谷不管钱了,但包谷可变成猪换钱,变成羊换钱,变成淀粉换钱,这就是优化结构。不种粮食又走入误区,只有将其优化,才是出路。产业优化了,等于发展了一个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不仅降低了发展一个产业的投资成本,解决现实农民增收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稳住了产业,为产业化打基础,同时节约了资源,使可持续发展不流于空话。
要走出千百年来的产业结构误区,市场这根杠杆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千家万户的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之前的结构调整是很难成功的。把握产业,优化结构,掌握商机,适应市场,这条路必须得走,且应坚定不移。
(原载2003年6月4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依托农村,面向农民,改变传统的信贷方式,托起农村经济新的发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