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惊见历史文物被毁的报道。
人类的生存渴望美好的自然环境,也离不开美好的人文环境。这其中,文物的分量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远近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单门票一项年收入就达300余万元。会址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国宝文物,它提升了遵义的名气和档次,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
这是潜在的经济效益,未来的前景难以估量。按照常规“1:8”的推算方式,遵义会议会址拉动的经济效应,最直接在两三千万元。
看不见的深处,其经济的、文化的、精神的等等,万缕千丝编织起金子般的光芒,分外诱人。
还有我们的娄山关,除了政治和人文的价值,近年来经济的价值日益凸现。专家预测,随着遵崇高速的建成通车,日后这一文物景点创造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红火。
老祖宗遗下的文物弥足珍贵,不可多得。
据统计,我市迄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石刻、古文化遗址等文物大大小小有1000余处,上了“国保”的仅会址和杨粲墓,上“省保”的也只有58处。或因污染、或因城市建设,文物的保护正面临着挑战。
据透露,近10年间,红花岗区就有一中的古祠、军分区内的黄其生旧址、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等被拆。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化的万千景象,文物的保护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化,看不到文物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直接带来的经济价值,一味无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洞堡,其军事价值、历史价值、还有依托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均有很大的潜在性。去今以来,这一省保文物被当地人盲目进行了所谓的保护开发,洞内的很有价值的文物被搬迁或“翻新”,开发者并非为保护,而是利用其搞“农家乐”之类的经营。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收几个钱,可毁了好端端的长效价值。
无独有偶,最近,赤水市具有400年历史的旧城墙(也是“省保”)当地政府为搞市政建设“大胆”地想拆。想必在他们的眼里,那旧城墙不过是些石头而已。可是,谁能否认:那些石头不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宝物”呢?
一位旅游专家指出,赤水如果再把诸如古城墙这样的文物保护起来,利用起来,这无疑会给赤水旅游再添上砖呢,其底蕴会更加厚重。
石头、城墙这些“玩意”的经济有多大?看看这一个例子就知道:重庆市大足县的石刻文物,当地政府花了好几年时间进行了保护,并逐步发展旅游业,单门票一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占了大足县财政收入的1/5,直接带动的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当初那里的地方政府注重了石刻林的环保,又将区域内几千人的场镇搬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还有,贵州的镇远古镇,保护起来后,如今已成了人来人往的旅游胜地。
文物是遗产,文化的、精神的、民族的也好,经济的也好,都应保护利用。
专家认为:对待文物,要看准潜在的经济,切莫因眼前的利益,杀鸡取卵。
(原载2003年5月19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为农业产业化做准备的农业结构调整,在我市一些乡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