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市的退耕还林过程中,不少地方刮起了“梨子风”、“苹果风”、“柑橘风”、“花椒风”……东西南北处处都在刮,一阵紧似一阵。看似热闹,其盲目乱刮之势不免让人忧虑。
“粮食换生态”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大战略。80%的生态林,20%的经果林等等的有关规定都再三强调,不管你退耕后还上什么,生态是第一位的。
据市林业局营林产业科负责人介绍,我市的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实施以来,各县市区相继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造林)超过200多万亩,仅到2002年,国家拿出的种苗费、补粮款、管护费等就有l。5亿多元,还不包括今年实施的140万亩计划指标。
国家从大局出发,要生态;农民从生存出发,想得更多的是日后的吃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哪里?各地都在思考和探索。但是,一些地方玩起了“擦边球”,一窝风似的大量还果。可问题是还上去的“果”树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市场,还有加工、运输等等问题,乃至“果”树的管理、技术等等。看到人家种梨子赚钱,就跟着跑“单帮”,看到“花椒”赚钱就跟着“拿来”而不去考虑当地的海拔、气候等因素。
据了解,遵义县境内的贵遵高速路段两旁,乌江到三合一带,一两年前还种“砂梨果”。据有关专家透露,砂梨在退耕还林前全市就栽了好几十万亩,眼前市场就呈现了饱和状态。据一份资料介绍,像李子、桃子、柑橘这些水果品种,其市场上的竞争力呈减弱趋势,可不少地方还在盲目发展。前年,某镇看到赤水种竹好,跟着栽下了一大片,结果因气候不宜全死光了。
早在十年前,黔北地区的“杜仲风”不是很刮了一阵吗?现在的市场不是让人噤若寒蝉吗?
采访中记者作了调查了解,很多地方当年开发的山区经果林今已衰败萧条,让市场风浪淘得所剩无几。另据了解,到1995年,全市有各种各样的经果林110万亩,加上近几年退耕还果,总量已超过160万亩,其中的大量“果”在外面市场没有多大竞争力,柑橘敌不过四川,苹果敌不过陕西,梨子敌不过内蒙。再则,你在退耕还果,人家也在退耕还果,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势必会带来今后农民“卖果难”,这样那样的教训应该引起警醒:还果是现在的事,多年后谁来负“卖果难”的责任?
有关果树专家指出,盲目的不分析市场前景的退耕还果风当刹,就是那些有希望前景的“果”也应当加大管护,逐步有意识地培育连接市场的龙头加工、销售链条,才能真正退出致富产业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确保国家花钱买生态的政策得以真实体现。
莫盲目跟风。
(原载2003年5月9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无科学规划和利用,盲目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进行所谓的开发保护,结果——